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金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21-01-14张尚兵

关键词:金课思政课立德

张尚兵

(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首次提出“金课”一词,8月份《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第一次正式使用“金课”概念,11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对“金课”的内涵、类型等作了解读。此后,教育部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高校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出明确要求。“水课”“金课”逐渐成为学界讨论的热词。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思政课“金课”问题也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可以为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一定基础,同时也为我国高校进一步打造高质量的思政课“金课”提供借鉴。

1 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的意义

当前,大部分学者对思政课“金课”持肯定态度,认为高校通过打造思政课“金课”达到铸魂育人的目标,意义重大。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对思政课“金课”研究不重视或者热情不高。

吴岩认为,当前之所以重视“金课”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即课程关涉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关涉到落实“以学生发展为重心”的理念;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1]4。陈光磊认为,“金课”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层面、人格层面、价值观层面的要求,与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科技发展和人生成长等息息相关。[2]

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思政课“金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吴付来认为,思政课关乎培养新时代青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发展[3]。谢首军等认为,思政课“金课”解决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42。陈庆庆等认为,思政课“金课”是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思政课领域的积极响应,是促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先手棋[5]151。以上学者主要从人才培养的视角论述了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的重要意义。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多元化进程加快,各种社会思潮充斥网络,给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6]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并抓好思政课“金课”建设,为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思政课“金课”与相应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相关课程的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相辅相成,课堂教学激发科研灵感,科研助力思政课“金课”的打造。

综上所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立德树人工作绝不能懈怠。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抓好思政课这门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如何建好“金师”,凝练好“金核”,运用好“金法”,最终打造好“金课”,形成“金影响”,是摆在广大专家学者面前的现实课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学者也理应坚持思政课“金课”研究的自信,为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做出应有贡献。

2 高校思政课“金课”内涵

有些学者不认同高校思政课“金课”的提法,认为其与“好课”的说法没有多大区别。其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新挑战、新机遇、新要求,也必然蕴含着新内涵。

吴岩认为,“金课”是指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有机融合;创新性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学习结果等方面的变革;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难度[1]5。陆国栋指出,“金课”是以课堂为核心,与课堂内外、课程始终、师生角色、考核评价相关联,是高质量课程的统称[7]。有些学者对此持不同看法。夏永林等认为,“两性一度”强调的是课的内涵,而评价一门课程是否为“金课”,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内容,更主要的取决于听课者[8]6。李志义认为,“金课”是指具有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等特征的课程[9]。

在对“金课”研究的基础上,学界对高校思政课“金课”有了初步的认识。谢首军等认为,思政课“金课”是对高质量思政课程的统称[4]42。夏永林等则认为,基于与思政课的关系,不同角色的人对“金课”的评价是不同的,学生认为好听和有用的课,未必就是符合“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高度的课。因此,把理论的“金课”和实践的“金课”有机统一起来才是关键。[8]7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具有强烈的政治导向,与其他课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高校思政课“金课”既有一般课程“金课”共同的地方,也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即既要有“两性一度”的标准,又要有高度的政治站位。因此,在界定高校思政课“金课”的科学内涵时,将“两性一度”、政治站位和学生评价结合起来考虑可能更为科学和严谨。

3 高校思政课“金课”标准

对于高校思政课“金课”的标准问题,目前学界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较为代表性的有“三标准说”和“七标准说”。

“三标准说”。谢首军等认为,思政课“金课”应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即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高阶思维,找到教学内容和学生诉求相结合的教学“亮点”。同时,思政课“金课”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应有挑战性[4]42-43。夏建文等指出,高校思政课“金课”应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有深度,即体现马列经典著作所蕴含的学理及本学科的理论结构;有难度,即必须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有挑战度,即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灌输和启发相结合,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良性高效互动。[10]35-36孙燕等则认为,思政课“金课”应具有政治性、高阶性和创新性,其中政治性是方向保障;高阶性是质量保障;创新性是发展保障[11]77-78。

“七标准说”。邢亮等认为,思政课作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课程,除了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三个特征外,还应具有“亲和力足”“说服力强”“指导性高”“实践性好”四特征。[12]

以上“三标准说”所持观点是在坚持吴岩关于“金课”的“两性一度”基础上的阐述。“七标准说”是对“三标准说”的拓展和延伸。不管是“三标准说”还是“七标准说”,都抓住了高校思政课“金课”中“课”的核心,都体现了铸魂育人的目标,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由于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特殊地位,“政治性是思政‘金课’的首要特性”应予以特别强调[11]78。但也有些学者并不赞同这些观点,有的认为一门课程是否是“金课”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正所谓“水课一样,金课万千”。有的学者认同“金课”提法,也认同高校思政课“金课”应该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认为高校思政课“金课”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因为高校思政课“利益相关者”(如学生、同行、领导等)看待课程的角度不一样。如有些思政课的课程设计达到了“两性一度”的标准,但缺乏吸引力,学生不喜欢,自然到课率和抬头率就不高,这样的课程在学生那里可能就不是“金课”了。有些一味迎合学生口味的“附魅”式高校思政课,可能很受学生欢迎,但与高校思政课的极高政治站位是不符合的,一定不可以称为“金课”。总之,“金课”是有标准的,而且这个标准一定要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旨归,聚焦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环节。

4 高校思政课“金课”类型及存在问题

目前学界对高校思政课“金课”类型的研究不多,已有的成果主要是在吴岩提出的五种类型“金课”基础上的丰富和拓展。谢首军等认为,当前思政课“金课”主要有线上“金课”、线下“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等类型。这几种类型的思政课“金课”各有优势,可以综合利用[4]44-45。客观来讲,这五种类型高校思政课“金课”都非常好,但问题是能否切实把每一种类型的“金课”建好用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爱课程、学堂在线、智慧树网、优课联盟、好大学在线等22个线上平台2.4万门线上课程中有不少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这些课有不少是近些年教育部严格遴选、精心培育的好课,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线上“金课”,但由于诸多原因,不少课没有被好好利用。2020年初,由于疫情,高校不能按时开学,给线上课程提供了充分展示的机会。通过去年实践来看,这些课程对于高校克服不能线下教学的困难,做到“停课不停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是有些课程时效性不够。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材在党的十九大以后便作了非常大的修订,但某些平台提供的课程依据的还是老教材,内容和形式都明显滞后。二是线上平台建设有待改进。2020年初,由于使用平台的师生猛增,不少平台拥堵甚至瘫痪,给师生网上教与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升。不少师生缺少信息技术的真正功夫,导致在操作平台过程中无所适从。线下“金课”的打造面临诸多困难,如不少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不愿意花时间去建“金课”、用“金课”。线下线上混合“金课”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线下线上课堂的貌合神离,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的脱节等。虚拟仿真“金课”建设目前还面临着技术、资金、场地等一系列问题。最后,社会实践“金课”的建设看似简单,但事实上是亟待解决的最大的问题。受经费、安全、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社会实践课很难正常开展,更不用说打造社会实践“金课”了。综上观之,地方各级党委应切实担负起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统筹安排好各类资源,高校要从根本上真正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体制机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方协同创新,共同打造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金课”。

5 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路径

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的路径,既是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学界对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的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探讨。

第一,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各级党委要切实抓好高校思政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并对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做了重要部署。吴付来认为,学校要建好“金课”指挥部,把思政课建设真正抓起来[3]。夏建文等认为,一方面,地方各级党委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真正把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另一方面,各级各类高校要建立健全思政课建设体制机制,党政“一把手”要带头抓思政课并走进思政课课堂,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10]36-37。

第二,建设一支符合“六要”标准的思政课“金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提出了“六要”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标准[6]。吴付来认为,应该通过打造教学精英团队,设立教学改革项目,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和教材建设来打造高校思政“金课”[3]。陈庆庆等认为,思政课“金师”要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5]148-151。夏建文等认为,必须按照“六要”标准打造思政课教师队伍。具体而言,一是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配好思政课教师;二是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三是把落实“八个统一”的情况作为思政课教师考核的指标;四是完善思政课教师的激励制度;五是做好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工作[10]36-37。孙燕等认为,可以通过构建教师教学共同体,即一方面通过搭建网络平台汇聚全国优秀思政课教师,另一方面组建跨校教学团队。为思政“金课”建设提供队伍保障[11]80-81。

第三,创新高校思政课“金课”内容。夏建文等认为,应在坚持“八个统一”原则的前提下,系统推进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首先,科学设置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其次,建设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再次,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最后,要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10]36-37。陈庆庆等认为,必须加强教学内容统筹设计;优化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5]148-151。张立杰等认为,要充分利用网络热点素材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找准二者的契合点,引领思政课的方向,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让思政课“叫好又叫座”[13]126。

第四,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八个统一”的要求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6]。彭栋梁等认为,通过微课堂,增强思政获得感;通过微课程,打造思政亲和力;通过微交流,传播思政正能量;通过微平台,培育思政挑战度[14]。陈庆庆等认为,创新“微思政”模式,线上线下“微”起来;构建网络学习平台,课内课外“融”一起;巧用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智”一体[5]148-151。李蕉指出,思政课融入“协作学习”可以是未来打造“金课”的一条路径[15]82。孙燕等认为,建设思政课“金课”,一方面应瞄准精品思政慕课,另一方面也应发动课堂革命,开展“翻转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11]79-80。

综上观之,如何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首先要注意的是,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与其他课程有较大区别,在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站位。此外,在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过程中,还必须坚持应有的原则。有学者指出,高校思政课“金课”要以“八个统一”为统领,帮助大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他们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时能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0]35。王易指出,打造思政课“金课”应坚持“以本为本”的原则[16]。一言以蔽之,要站在立德树人的政治高度,进一步强化党对高校思政工作和思政课建设的领导,逐步包装好高校思政课“配方”,扎实推进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打造好新时代的高水平的高校思政课“金课”。教育部要求,“要充分利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组织高校在线教学的经验,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慕课建设方案,促进更多高校课程在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和更多国家平台上线,大力推进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运用,加强慕课规范化管理,加强分类指导,建设线上‘金课’”[17]。这些对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对高校思政课“金课”的内涵、标准、类型和打造路径等进行了简要回顾。当然,从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围绕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效果展开了积极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一是关于影响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因素及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内涵、特点、理念和增强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机制、评价原则的研究。二是关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一些著名学者如陈占安、顾钰民、骆郁廷等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加强思政课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更加重视,如肖贵清指出,目前高校思政课存在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和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塑造两大突出问题。艾四林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学这个中心,着力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实际、思想实际、社会实际。三是关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研究。审视这些成果,不少涉及一堂好的思政课的标准、提高思政课课堂效果的方式方法等。这与如何打造思政课“金课”,有相通之处。但正如前文所指出的,由于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和新时代对思政课的新要求,高校思政课“金课”仍有自己特殊的内涵和标准。

6 评论与展望

高校思政课“金课”关乎铸魂育人的质量,因此,高校思政课“金课”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尽管目前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相比,高校思政课“金课”仍是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

第一,高校思政课“金课”研究有待学界进一步关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8]这就要求学界必须高度关注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这个理论与实践问题。“金课”提出以来,各个高校高度重视打造思政课“金课”,深度宣讲,出台一系列文件,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界围绕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的研究成果偏少。因此,未来学界应围绕高校思政课“金课”开展相关研究,为打造好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提供借鉴。

第二,高校思政课“金课”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可以将师范专业认证、工程专业认证与高校思政课“金课”的打造、“双一流”建设与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双万计划”与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等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引入到高校思政课“金课”研究的视野中。同时,也可以学习和借鉴世界上著名高校的课程建设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并与中国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进行比较研究。

第三,高校思政课“金课”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目前学界聚焦于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的路径研究,而较少涉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新时代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的困境与原因以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金课”模式等研究。另外,目前研究中虽涉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金课”的内涵、标准、依据与路径等,但其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挖掘。

第四,高校思政课“金课”与其他课程“金课”协同创新研究有待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教学与研究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真正“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9]。今后应深度挖掘其他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推进思政课“金课”与其他课程“金课”协同创新研究,真正使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17]。

第五,高校思政课“金课”实证性研究有待加强。当前高校思政课“金课”研究的问题意识应再加强,也就是说要弄清楚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和研究中还有哪些问题与不足。今后研究中,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新时代思政课的现状、问题与原因;通过访谈,了解学生、教师、政府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等对高校思政课的意见与建议;通过个案研究,比较和总结适合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这样,可以掌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现状、问题与不足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金课思政课立德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