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推进路径创新

2021-01-14董彦达

关键词:高校学生防控新冠

董彦达

(苏州科技大学 研究生部, 江苏 苏州 215011)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1]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本文基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深入分析高校学生思想的鲜明特点,探讨新冠疫情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路径创新,以提高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效性。

1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特征

1.1 高校学生价值观易受多元社会环境之影响

当前,大学生主体是伴随网络成长的“00”后,社会变化、利益群体以及网络信息等因素影响了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进展良好,大学生精神状态较好。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受当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西方多元化思潮的不良影响,在一些大学生中还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问题,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在社会转型尤其是重大社会事件中及时关注大学生思想的变化非常重要。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冲击,必须重新调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进行正确的引导。

1.2 新冠疫情为高校学生思想变化提供现实土壤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公共危机事件,其影响方式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青年大学生对“危机”的认知多来自升学、就业和婚恋等方面,而如此之大的公共危机事件较少。也可以说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对一个社会系统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2],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新冠疫情影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一方面,新冠肺炎影响覆盖了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国内所有省份均有被感染病例。不同于以往的洪涝、地震等区域性公共危机事件,新冠疫情所受到的社会关注度之高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反应之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之首次。它促使高校学生从防控对比中深刻反思健康、安全以及对社会的感性认知,一些学生在学业、生活、健康、就业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另一方面,新冠肺炎影响时间之长更是前所未有,国内已转入常态化防控状态,但国际上疫情形势极其严峻、来势凶猛,很多的社会变化方向处于不确定性之中。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思想上的焦虑与恐慌依旧存在。

1.3 疫情防控常态化为提升高校学生思想引领力提供了社会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3]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社会形势的变化,在社会与高校之间构建一个缓冲区,确保大学生既能感受到社会所需,又能按照高等教育的既定目标不断提升自身学识水平。将全体大学生亲身经历的社会事件作为生动的教学案例是实践教育的最佳方式。

尽管新冠疫情在生活、健康等领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却成为高校学生一堂宝贵的社会实践课。一方面,通过对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和提前研判,“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预见性、警觉性和创见性”[4],不断充实公共危机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另一方面,源于事实的理论解析最有说服力。将疫情作为思想教育的生动案例,大学生的参与度、接受度更高,更能在切身体会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强烈互动,以此提升思政课程教育的效果。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冠疫情,加大力度分析高校学生的思想,并把握好发展方向,优化引领策略,不断提高思想引领力的前瞻性。

2 新冠疫情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多维影响

2.1 成长困境

由于在身心素质、科学素养和实践锻炼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新冠疫情给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困境。具体表现为:

第一,在身心素质方面,健全的人格养成和全面发展还有缺陷。疫情期间,部分学生在体质方面出现了“过度休闲”的现象,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追剧、频刷抖音等问题比较常见,学生运动时间大量缩减,身体抵抗能力下降,不利于情绪的调节。一些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已经偏弱,一旦遇到较大的挫折和困境,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发生心理崩溃等现象。

第二,在科学素养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疫情防控中部分大学生暴露出的科学素养不够高的问题。他们对常规的科学知识缺乏了解,对新冠病毒或者疫情的认识不足,对防疫防控的方法不善运用,常规的医用消毒技能缺乏,对一些疫情防控的谣言,不能分辨真假,甚至还会盲从。这些现象充分说明,部分大学生的科技素养依然很缺乏。

第三,在媒介素养方面,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部分大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仍显薄弱,尽管他们对新媒介的使用比较熟练,但缺乏信息溯源、查证的能力,容易成为谣言的受害者甚至是二次传播者。从信息链的角度看,大学生极容易助长谣言信息、负面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造成群体性信息失控、认知失准甚至是行为失范等问题。

2.2 思想启迪

尽管新冠疫情给高校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困难,但疫情防控的有力度和有效力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鲜活案例,增强了高校学生的战胜困难的信念和勇气,给高校学生带来了思想启迪。

第一,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天人关系。疫情之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判断已经深刻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中,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对未来的思考。比如: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食用野生动物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行为”,“疫情带给我们最大的反思是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这些理念与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理念是高度契合的,这也要求我们应该主动承担对自然的义务,担负善待自然的责任,自觉维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第二,尊重理解、心怀善意的美好品德外化于行。手机的普及、宅家互联网等生活模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明显下降。新冠疫情的居家隔离让青年大学生重返了家庭环境与熟人社会,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相互之间产生了更多的联结。有调查显示,“有90.1%的青年表示‘疫情期间,我更加理解父辈们的思想观念’,有94.5%表示‘疫情期间,我更加认同中华传统美德’,有91.3%同意‘战疫斗争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5]。医护人员与快递小哥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情感直觉”。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现实的“公众偶像”与理论中的“道德榜样”具备了科学魅力和人性共鸣,从而实现完美结合,并内化为高校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向往,进而成为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

第三,勇于担当、同舟共济的公共精神高度升华。作为一种社会观的表现,公共精神是一旦形成并稳定下来,便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此次疫情给大学生对社会带来了一些新认识。正如学者所说:“当个人正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让位于社会公共利益。”[6]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责任已经变成了一种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实实在在感知,进而在参与中获得了存在感、幸福感、成就感。同时,疫情的传播特点也让大学生们领悟到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团结一心积极应对才能攻坚克难,逃避或自私自利只会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共同体的公共精神以及社会责任前所未有的根植于大学生当中。

第四,制度优势、道路自信的政治意识牢固树立。有学者指出:“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政治意识可以从疫情期间青年对国家政治制度的信任、对政府防控满意度、对政府发布信息的接受度体现出来。”[7]国内外疫情防控的事实再次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是取得疫情防控胜利的关键。经过此次疫情,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认识到,判断一个政党的执政效果,不仅要从经济绩效方面考量,更应该从社会价值层面评判政党的执政基础是否建立在“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之上。在当代高校学生群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

第五,开放包容、合作融通的大国意识明显觉醒。“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人民为抗击全球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充分展现出了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履行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高校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所肩负的使命任务。针对一些故意丑化、污蔑中国的西方国家的政客和媒体,我们也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舆论,能够作出理性的回应,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创新

3.1 准确把握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核心主题,拓展并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疫情是一堂生动的全民素质教育课,每名大学生都有切实的感悟和体会。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形势,不断开拓创新。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也让大学生树牢理想信念、坚定了政治意识和规矩意识,也进一步意识到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伟大胜利在于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疫情应对中,中国展现出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动员力、执行力,第一时间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实现对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加强对武汉和湖北防疫的统一指挥,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8]。

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蕴含着“危”和“机”,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真正的危机到来了,就需要用实际行动示范性教学。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疫情防控案例,引导当代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 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全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新冠疫情常态化要求高校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和守正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新冠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路径和方法。

疫情期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网络融合发展,“停课不停学”之措施在全国得以实施,顺应了新形势之变化,特别是借助互联网与信息化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上课。比如,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和知乎等方式进行线上交流。高校思政工作人员要主动去适应和研究新方法,尽力选择大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3 突出身心健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对个体的成长发展而言,身心健康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把健康教育作为育人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丰富健康教育实践内容,创新和拓展健康活动方式,“真正把健康教育变成一种乐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全身心融入到健康锻炼之中,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9]。

当前,高校学生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交友、学习、恋爱、就业等各种压力交织,要针对学生成长需要以及未来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历练学生的心理韧性,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要不断鼓励学生在

承担责任中破解逆境,走出低谷,为干事创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3.4 全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关系

新冠疫情为高校提供了讲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生动教材,能有效“引导大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带头拒绝食用野生动物,自觉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10],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拥护者和践行者。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已经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任重道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赋予工作新内涵,不断开拓工作路径,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适应疫情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势,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好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防控新冠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新冠疫苗怎么打?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聚焦新冠肺炎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