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阅读链接”的编排特点与教学思路

2021-01-13季海霞

关键词:语文要素核心素养

季海霞

摘要:“阅读链接”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编排在课文后面,形式多样,要求不同。从“阅读链接”的编排特点出发,提炼了教学“阅读链接”的思路:找准链接时机,适时引入;聚焦语文要素,比较分析;开启“海量阅读”,勾连拓展。

关键词:“阅读链接”;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核心素养

一、“阅读链接”的编排特点

“阅读链接”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编排在课文后面。其内容丰富,涉及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歌词、论述、注解等,有的是片段展示,有的则是完整的篇章再现。“阅读链接”的材料紧密围绕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课文内容,涵盖了教学重点,传递着编者意图,指引着教与学的方向。合理使用“阅读链接”,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主题,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还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升其思维水平。

例如,六年级上册共设有5个“阅读链接”。其中3处设于精读课文《丁香结》《七律 ·长征》《好的故事》之后,分别为与丁香有关的诗句、诗歌《菩萨蛮·大柏地》和文章片段《论〈野草〉》《鲁迅〈野草〉注解》;2處设于略读课文《花之歌》《三黑和土地》之后,分别为整篇文章《杨柳与水莲》和整篇歌词《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阅读链接”内容,要么是与单元主题一致的课外诗文、歌词,如《菩萨蛮·大柏地》《杨柳与水莲》《在希望的田野上》,要么是与单元语文要素相关的诗文,如《论〈野草〉》《鲁迅〈野草〉注解》。

教材给予略读课文的“阅读链接”与精读课文同等的分量,说明“阅读链接”在学生阅读拓展方面的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和温儒敏教授提出的“把略读课归还给学生,想各种办法加大阅读量”的观点相符。链接的阅读材料丰富,有效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视野,同时向他们传递了配合课文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的意图:只要是需要的、有价值的内容,不局限于文学作品,均可为我所用,均能将其转变为教学素材。“阅读链接”在教材中的适时出现,也在提醒学生:阅读的行为不只发生在课堂中,生活处处皆学问,人生时时可阅读。听歌时关注歌词的内容,读文章时了解别人对文章的看法,都是阅读。有的课文,如《好的故事》后安排了不止一篇阅读材料,是暗示教师:无论是课文内容还是链接材料,都应成为“大语文”的基本构成;阅读教学一定要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阅读的习惯,由一篇走向多篇,由一本走向一类,由单一走向多元。

二、“阅读链接”的教学思路

(一)找准链接时机,适时引入

“阅读链接”一般安排在课文之后,其中的材料是课文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这部分材料的处理应灵活机动,根据课文教学的需要找准链接时机,适时引入。

1.课前预习阶段引入,扫清阅读障碍。

教材选入的课文,有些因为年代久远,学生较难理解。如《好的故事》就是鲁迅先生写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一篇短文,语言表达与现在有差别,很多内容比较难懂。学生如果没有做功课就直接阅读,理解起来肯定相当费力;如果让他们在课文学习结束后再去读“阅读链接”里的内容,又会大量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对于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甚至会出现新的理解难点。因此,教学本课“阅读链接”中的内容,教师不妨让学生在预习时就读一读,让他们通过读《论〈野草〉》《鲁迅〈野草〉注解》,先入为主地了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中“清楚和真实”的美丽生活图画,领会“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和寄托”中传递的信息,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搜集其他有关《野草》的资料或他人对鲁迅作品的评论,搭建理解文本的桥梁。如此,学生读《好的故事》时就有了一定的理解支撑。

2.课堂初始阶段引入,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链接”的形式较为灵活,可以是诗歌,可以是歌词,可以是图片……针对不同的形式,呈现方式也可以不同,如播放视频、歌曲……在课堂初始阶段使用“阅读链接”,以别具一格的形式展示“阅读链接”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现代诗,展示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以及对土地诚挚的热爱。上课伊始,笔者播放了“阅读链接”中《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曲。歌曲轻松愉快的旋律、歌词清新明快的节奏,很快激发了学生阅读诗文的兴趣。随后,笔者带着学生品味“阅读链接”中的歌词,促使他们在自由哼唱中品出农民对土地深沉的爱,品出农民的淳朴与辛勤,品出农民建设家乡的决心。之后,再引导学生进入《三黑和土地》的阅读,学生的心理认知和文本内容很快就达到了和谐统一。

3.课中理解阶段引入,突破阅读难点。

课中理解阶段适时引入“阅读链接”,能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提供支架,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其更好地与文本内容进行对话,突破阅读难点。例如,《丁香结》一文语言优美,意蕴隽永。但在理解丁香花成为古人愁怨的象征、作者发出“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的感叹时,学生的思维卡壳了。此时,笔者出示“阅读链接”中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小声地读一读,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透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等诗句,学生很快就发现,诗人都在借丁香花传递离愁别绪,不同的诗句,凸显了不同的愁怨。

4.课后拓展阶段引入,达成阅读目标。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观点,就是说要把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同样地,在单元精读课文中传授的阅读方法,应及时指引学生落实到略读课文中。此时引入“阅读链接”,启发学生将其与略读课文有机融合,能助力阅读目标的达成。《杨柳与水莲》一文安排在第一单元略读课文《花之歌》的“阅读链接”中。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略读课文已经是为精读课文“练手”而存在,而在略读课文后再安排这样的阅读材料的目的不言而喻——增加阅读量,实践习得的阅读方法。因此,在带着学生读《杨柳与水莲》一文时,笔者将指导重点落实在“理清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里的事物的联系”上,让学生,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本的异同点,并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很好地达成了阅读目标。

(二)聚焦语文要素,比较分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了双线组元的方式。“阅读链接”的内容编排,或与单元主题有相关性,或为了落实语文要素而存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深度学习的方法——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

1.比较分析文本主题。

“阅读链接”中的选文很多都贴合所在的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主题的细微差别,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审美能力。《花之歌》是诗人纪伯伦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散文诗,作者表面写花,实际写人。全诗充满浪漫主义的豪情,利用“花”寄托自己伟大的情操,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杨柳与水莲》则以杨柳和水莲对话的方式,写出了它们对刚逝去的夜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追求美好人生态度的肯定。看似两者表达的主题一致,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花之歌》更多表现的是人生的豪情,是立于人生高峰的人的欢笑,是对高尚之人的讴歌。《杨柳与水莲》中,“杨柳”代表的是一种执着探寻、积极追求的人生态度;“水莲”开始时代表的是缺乏自信的人生态度,但在“杨柳”的帮助下,“水莲”克服恐惧,在残缺中追求圆满。《杨柳与水莲》展示了身出淤泥而不染,面对黑暗却不失希望,在逆境中怀着感恩的卑微者的成长历程。通过比较,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另一种生长轨迹,获得新的人生领悟。

2.比较分析阅读方法。

教材强调阅读方法的指导,提倡不同的文本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三黑和土地》是一篇略读课文。依据略读课文的课型特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跳读的方法,同时将本单元学习的阅读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的实践中。本课“阅读链接”中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词,不必精读理解内容。教学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听一听这首歌,再学着唱一唱,感受劳动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和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喜悦、自豪之情,进而深化理解本单元的主题。《菩萨蛮·大柏地》一词是精读课文《七律·长征》的“阅读链接”内容,都是毛泽东的作品。读精读课文,宜采用默读、想象画面的方法,以感受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遇到的艰难,内化情感,再用反复朗读的方法来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對于《菩萨蛮·大柏地》的教学,宜多采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长征精神,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课文内容和“阅读链接”虽然主题相同,但阅读方法却各有不同,不同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3.比较分析表达方法。

比较分析表达方法是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重要途径。指引学生将“阅读链接”中的文本材料与课文内容做比较,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内化文本的表达方法。《杨柳与水莲》是课文《花之歌》后“阅读链接”中的文本。《花之歌》是纪伯伦的散文组诗中的一首。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是纪伯伦散文诗的语言风格。诗人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为花代言,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的态度。《杨柳与水莲》则以二者的对话行文,同样是“夜”,杨柳看到了“美”而水莲感受到的却是“夜的黑暗,污泥的冷湿”。在教完《花之歌》后,笔者组织学生对比阅读两篇文章,并提供表格支架,让学生梳理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从内容与表达方法两个角度深入钻研,发现两篇文章虽然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但《花之歌》采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而有感染力;《杨柳与水莲》通过杨柳与水莲的一问一答,传递人生态度,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不同的表达方法都表现出散文诗想象奇特的特点。如此,学生在比较分析中,顺理成章地感受到:想象可以让平淡无奇的事物变得熠熠生辉,可以让深奥的道理变得可感可解。

(三)开启“海量阅读”,勾连拓展

只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课文是远远不能满足阅读教学的需要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提倡“海量阅读”。“阅读链接”的设置,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不妨以“阅读链接”为抓手,开启“海量阅读”,勾连拓展。

1.由一篇走向多篇。

立足一篇课文,延伸出一个“阅读链接”,进而引出多篇与主题相关的阅读内容,是较为可行的“海量阅读”的路径。例如,教完《七律·长征》后,学生对毛泽东的诗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时,笔者出示“阅读链接”中毛泽东的另一首词《菩萨蛮·大柏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接着,对学生理解的难点,如写作背景、词中所涉及的地名知识等,笔者及时点拨,帮助学生顺利理解词意。之后,笔者又补充了《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请学生阅读。这种由一篇走向多篇的同一作者的作品呈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后,不少学生都自发搜集、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拓宽了阅读面。

2.由散篇走向整本。

教材编者倡导学生多读书,读整本的书。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以文本和“阅读链接”为平台,启发学生由读多篇走向读整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前两篇精读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后两篇略读课文是别人写鲁迅的作品。《好的故事》一文后的“阅读链接”中还安排了冯雪峰的《论〈野草〉》片段和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片段。在这两则作品评介的帮助下,学生对鲁迅作品中的对比写法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再去读读鲁迅的散文集《野草》,定能让他们从更多的文字中感受到鲁迅作品独特的魅力。

3.由单一走向多元。

语文实践不应局限于课堂的40分钟,而是要打通课内外的界限,让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使二者融合。“阅读链接”作为连接课堂与课外的纽带,以多元的呈现形式启发教师要以多元视角审视阅读教学,让阅读由单一走向多元。例如,教完“亲近鲁迅”单元后,以文本内容和“阅读链接”为指引,有教师不仅组织学生阅读了整本的《野草》,还带着学生开展了“鲁迅绘本创作”“鲁迅笔下人物游行”“体验鲁迅博物馆”等阅读活动。从单一走向多元的阅读主题活动,让学生窥见了更为立体、更为丰满的鲁迅形象,对鲁迅的语言表达特点也有了更深层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温儒敏语文讲习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8).

[2] 蒋军晶.群文阅读: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J].语文教学通讯,2014(9).

[3] 朱旭光.统编教材“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J].语文建设,2019(24).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核心素养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