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英语课程要素,设计单元主题教学活动

2021-01-13胥倩

关键词:主题语境

胥倩

摘要:单元主题活动是落实课程内容的有效途径。为使单元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推进更加有效,有必要有机整合课程要素。从两份课标中提炼关键课程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整合,综合设计单元主题教学活动:研读学习材料,明确单元活动主题;结合知识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整合课程要素,设计课时活动。

关键词:单元主题教学活动;课程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的单元体系编写,呈现出明显的单元主题特征。单元主题活动是落实课程内容的有效途径,需要进行“专业化”设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中的课程要素,许多都与单元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紧密关联。为使单元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推进更加有效,建议教师将课程要素纳入单元主题教学活动设计的视野,有机整合课程要素,科学设计单元主题教学活动。

一、从两份课标中提炼关键课程要素

(一)对比两份课标的课程要素

义教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目标划分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要素;高中课标则指出课程内容主要包含“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六个要素。

将义教课标与高中课标进行对比,梳理出共同要素和不同要素。

共同要素及变化特点如下:首先,两份课标的课程要素均包含“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知识)”等要素(高中课标“学习策略”中的情感策略涵盖义教课标的“情感态度”),且随着年段的变化,共同要素的内涵日渐丰富、要求逐步提升,呈现显著的延续发展的特点。如,“语言技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听说读写+玩演视听”的表述涵盖学科和学段特点,高中阶段则增加了利用多模态语篇理解意义的“看”的技能。“语言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及常见话题和功能表达,高中阶段增加了语篇和语用知识。其次,课程要素的要求随学段升高逐步提升,如“文化意识(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对中外文化异同有粗略了解,高中学段还要求对历史背景、现实意义等隐含信息做深入了解,并据此进行得体、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不同要素及变化特点如下:从文字来看,高中课标较义教课标增加了“主题语境”“语篇类型”的要素,并提出“主题语境”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学科育人提供话题和语境”;“语篇类型为语言学习提供文体素材”。课程要素应围绕具体的主题语境,基于不同的语篇类型,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并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构成六个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而义教课标关于语境、语篇的要求随处可见,如,“语言知识”中的“话题”要求理解和运用十余个话题的语言,它们都在三大语境范围内;“语言技能”中的“读”要求能读懂教材的指令,看懂贺卡等表达的信息,读懂故事或小短文等。可见,围绕主题语境、语篇类型的内容贯穿课标,为学生不同阶段的英语学习奠定了基调、埋下了伏笔。

(二)梳理与单元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关联度高的课程要素

“主题语境”“语篇类型”对于单元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两个关键元素,合理安排诸课程要素,以单元主题为语境范围、以语篇形式为具体语境,将单元学习材料、知识内容及行为方式整合后设计系列教学活动。

“主题语境”不仅制约知识内容的范围、为之提供语境,还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设计活动时应将主题语境作为确定目标的依据,如五年级下册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的主题语境涉及“个人、家庭及学校生活”中的出行方式,教师应以此确定单元和课时目标,并以此作为单元主题教学活动设计的准绳,使单元形成内在联系紧密、逻辑清晰、延续发展的有机整体,有效达成单元目标,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语篇类型”中的“语篇”是实际使用的语言交际单位。语篇涵盖口语、书面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文本、非文字资源,如对话、访谈、表格、地图、歌曲、诗歌等。教材呈现了不同类型的语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围绕主题,在教材基础上补充图表(板书、阅读练习)、规则指令(游戏)、音视频、绘本等多模态语篇,让语篇成为活动的素材、串联的主线。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具体的单元主题内容,灵活整合其他課程要素,尤其要结合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积极促进学生的语言内化和输出,确保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

二、整合课程要素,整体设计单元主题教学活动

笔者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为例,阐释如何整合课程要素,整体设计英语单元主题教学活动。

(一)研读学习材料,明确单元活动主题

一般来说,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大主题都很明显,不需要花多少心力便能提取,但如果放眼整个单元,还需要围绕“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要素整合”三个关键词明确系列“子主题”,以有序、多元地推进主题活动开展。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的主题语境是“个人、家庭及学校生活”,由此延伸出的语篇类型辐射单元的每个板块,涉及不同的主题学习活动:Story time板块以配图对话的形式呈现主线人物谈论居住地、上学方式及理由的情景;Grammar time板块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与主线人物的居住地、上学方式相关的句型,以及可组合、替换的对话;Fun time板块以访谈对话的形式,指导学生调查并汇报关于实际居住地和上学方式等内容;Sound time板块以韵律诗的形式,引导学生聆听由含有/tr/发音的单词组成的交通主题韵律诗;Song time板块以歌曲的形式,让学生学唱交通主题的英语歌曲;Cartoon time板块以配文漫画的形式,展示Booby和Sam及爸爸对上学方式的讨论;Checkout time板块中的“Look and say” 启发学生看图并口头介绍图中人物的居住地和出行方式,“Think and write”鼓励学生书面介绍自己、父母和朋友的居住地及出行方式;Ticking time板块主张以学生相互交流的形式评价单元学习情况。要素整合层面,涵盖语言知识“关于居住地和出行方式的词汇与句型,如by bike、on foot等出行方式词汇,Moon Street等地点词汇,on、in、near等介词,Where do/does...live? How do/does... come to school?及其答语”、文化知识“选择出行方式的理由、各种出行方式的特点、交通常识”、语言技能“本单元多模态语篇学习需要的语言技能,包括看、听、说、读、写”以及学习策略“自主合作学习、记笔记”等。

(二)结合知识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基于主题语境确立单元目标、合理制订课时目标将为单元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指引方向。

首先,围绕主题语境,确定单元目标。根据单元主题及单元教学相关要求,单元目标可聚焦五个层面:一是话题和功能,能读、听、说居住地和出行方式;二是句型和日常用语,能听、说、读、写“How do/does...come to school?”及答语“... come(s) to school by.../on foot.”以及“Where do/does...live?”及答语“...live(s) on/in...”;三是词汇,能听、说、读、写“moon, street, near, by, bus, on foot, metro, taxi, far from, ship”等,掌握“in, on, by, near, far from”的用法;四是歌曲,能演唱歌曲The wheels on the bus;五是语音,了解字母组合tr在单词中的读音。

其次,基于单元目标,确定课时目标。根据主题和单元目标,可将学习材料划分为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Story time板块,课时目标有“读、听、说与出行方式相关的词汇”“学习‘How do/does... come to school?’及答语、‘Where do/does... live?’及答语”“能理解故事大意,了解故事人物的居住地及上学方式”“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合作表演或复述故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为Grammar time板块和Fun time板块,课时目标有“能根据板书或图片自编课文韵律诗”“能听、说、读、写与出行方式相关的词汇”“能在情境中感知、运用表述上学方式的句型,掌握Where、How 的疑问句及其应答,以及介词的用法”“能熟练介紹自己的居住地和上学方式,并交流记录”;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为Song time板块、Sound time板块、Cartoon time板块,课时目标有“能演唱歌曲The wheels on the bus,体会其韵律和美感”“理解、掌握字母组合tr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理解动画故事及其中的交通常识,读懂其趣味之处,能进行表演或创编”;第四课时,教学内容为Checkout time板块和Ticking time板块,课时目标为“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本单元单词、词组、句子及篇章内容”“能理解绘本Late for School的大意,了解其他国家学生的上学方式,拓展知识”“能顺畅谈论并书写自己、家人和朋友的居住地和出行方式,能客观评价自己的作文”“具有绿色出行的环保意识”。

课时目标的确定主要把握三点。第一,紧扣主题。每个课时的目标均围绕主题语境,为提升活动效果、完成单元教学任务提供保障。第二,关联复现。单元目标有机分解于各课时,如话题目标在第一、二、四课时均有体现,表现为语篇、知识、技能、文化等不同要素。第三,持续提升。各项目标在各课时中呈现出持续提升的态势,如话题目标从“初步了解”(第一课时)、“熟练介绍”(第二课时)、“巩固练习”(第三课时)到“顺畅谈论并书写”(第四课时)。

(三)整合课程要素,设计课时活动

在设计课时活动时,教师应基于主题语境和语篇类型,根据单元和课时目标,整合课程要素,设计匹配的课时活动。据此,根据“个人、家庭及学校生活”的主题语境,笔者设计了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四个课时的主题活动。

1.第一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第二环节的活动目标都指向学习理解。第一环节中,根据语篇类型,以师生快速问答的游戏方式导入,以“Do you often go to...? Do you go to school by...? Yes, I do!/No, I don't.”句型为支架,使“学校生活”“个人生活”“出行方式”等话题语言复现。师生交流后激活图式,聚焦新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并能根据提供的问题支架,主动介绍个人信息。第二环节中,以Story time 板块的内容为引领,以句型“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引出与出行方式相关的词语及句型,将讲授与自主合作相结合,引导学生以看、读、听、说等形式,利用标题、图片猜测要点,带着问题阅读语篇,在语境中学习词汇和句型,了解大意,熟练朗读课文。之后根据语篇内容回答问题、交流信息。第三环节,指导学生采访或复述Story time板块的内容,了解故事中主线人物的居住地和上学方式。以读和说的形式,让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在语境中运用单元句型介绍人物信息,根据语篇介绍和与主线人物相关的信息,知道主线人物的住所、上学方式及理由。

2.第二课时设计。

第二课时主要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活动目标主要指向学习理解,先以歌曲Transportation song导入,复现、新授与交通工具相关的词汇,引领学生欣赏歌曲,以看、听、唱的形式,在歌曲提供的语境中回忆旧知。接下来,新授与其他出行方式相关的词汇,启发学生读、说这些词汇,并学习理解。第二环节,活动目标主要指向应用实践,鼓励并指导学生根据Story time板块的内容,选择一个主线人物为其编写小诗,同时咏唱这些小诗。之后,复现主线人物的上学方式及理由,感受小诗明快的节奏,有节奏地说唱。接下来,小组合作,在具体语境中回顾对话信息,有节奏地说出主线人物信息,并试着将这些信息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第三环节,活动目标主要指向学习理解,围绕课文内容,以访谈的形式,再现Grammar time板块的内容,组织学生同桌或小组间相互介绍交通方式及语法要点,并根据同伴的上学方式及理由相互问答访谈,试着介绍其他交通工具。最后总结语法规则,并根据语法规则介绍自己的交通出行情况,再通过读和说的形式小组合作,在具体的语境中感知并理解语法意义。第四环节,活动目标主要指向应用实践。教学Fun time板块的内容,主要以调查的方式,小组间就组员个人的绿色出行方式展开讨论,可以是口头调查辅以笔头记录,要求运用本板块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及记录。本环节建议学生以听、说、写的方式,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第五环节,活动目标主要指向迁移创新,以采访的形式,根据外地朋友的需求,为其提供出行建议,提建议时要有意识地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言。

3.第三课时设计。

第三课时也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主要活动目标是应用实践,先根据Story time板块的图片和关键词说说主线人物的出行方式,然后以填空的形式复现板块与出行方式相关的句子和对话内容,接着复述句子。本环节希望学生能够达成的语言技能是看、说、写,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策略是在语境中学习语音、歌曲内容,建议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完成语言学习任务,对学习保持兴趣,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第二环节,主要活动目标是学习理解,以Song time板块的内容教授为引领,播放交通主题的英文歌曲The wheels on the bus,让学生欣赏歌曲旋律和小诗节奏,同时以听、读、唱的形式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语音,自主合作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第三环节,主要活动目标是学习理解,以Sound time板块的内容教授为引领,朗读含tr组合单词构成的交通主题小诗,体会tr组合的发音/tr/。第四环节,主要活动目标是学习理解和应用实践,以Cartoon time板块的内容教授为引领,出示图文结合的故事,让学生自主合作,观察图片猜测内容,带着问题阅读语篇,了解大意,在体会故事乐趣的同时了解交通常识,并表演故事。第五环节,主要活动目标是迁移创新,引导学生写作。先让学生笔头填空,完成续编内容,并根据所学,帮助Bobby解决上学方式的问题,然后在提出合理出行方式的基础上书面完成故事续编。

4.第四课时设计。

第四课时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第二环节的主要活动目标都是应用实践,只是实践方式有所不同。第一环节,热身,播放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这首歌曲,让学生选择歌曲中与出行方式有关的词组完成句子,介绍不同的出行方式,了解不同居住环境下的出行方式。此环节提供的学习策略是:通过自主合作在语境中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最后根据歌曲以看、唱、说的形式完成句子。第二环节,看看说说,呈现新的出行方式by hot air balloon,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运用所学语言口头介绍图中人物的居住地和出行方式;然后组织学生以此为抓手,介绍乘热气球来到Photo Lane(摄影巷)的经历。教师呈现的内容图文结合,意在让学生轻松了解、学习新的出行方式,同时学着运用与介绍新居住地、新出行方式有关的语言。该环节可以师生合作,分享新的出行方式。第三环节,主要活动目标是学习理解和应用实践。主要通过介绍乘热气球来到书店的场景,鼓励学生看、读、说。教師出示绘本Late for School,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看图猜测人物所处国度和交通状况,意在让学生了解泰国孩子的上学方式,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第四环节,主要活动目标是迁移创新,启发学生写作。先让学生书面完成关于自己、朋友及家人出行方式的语篇,运用本单元所学构思主题语篇,感受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书面完成主题语篇。

从整体的视角看,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初涉单元话题,让学生学习并介绍主线人物的出行方式。本课时最后,教师以采访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以“Where do you live?”“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Why do you come to school by...?”三个问题,让学生初识根据人物出行方式提问的核心词Where、How及Why。学生使用这几个疑问词思考,小组分角色采访,在“Hello... Where do you live? I live...”“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I come to school...”“Why dou you come to school by...? Because...”这样的话轮中思考表述,有助于知识的内化与运用。第二课时,继续教学单元支架语言和词汇,引导学生交流出行方式。教师在导入环节播放视频,然后以问题“What do you hear in the song?”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其回顾已知交通工具词汇和学习新词汇,并在Grammar time板块的语法新授后组织学生“头脑风暴”,快速联想更多与交通工具有关的词汇。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体现了与时俱进、拓展学习内容的理念,为学生在后续课时自如、自由表达单元话题奠定了基础。第三课时中,在教学Song time板块、Sound time板块、Cartoon time板块的基础上,教师以开放性问题“How will Bobby go to school now?”引发学生思考,进而转述该故事,并填写完成故事梗概。其后的讲故事、(填)写大意的活动中,教师出示故事支架:“Bobby likes his new bike in the . He wants to go to by bike.He wants to his bike to Sam.But his dad thinks he is too . He tells his dad Sam can go to school by . Dad doesn'tthink . In fact, Sam always sits in the . It's a/an story. ”学生进一步运用单元语言知识完成任务,较熟练地谈论出行的话题,对单元主题意义的认知得到丰富和深化。第四课时,经过热身和看看说说,教师出示的新的出行方式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开阔学生眼界。伴着热气球来到书店,教师选择了与主题相关的绘本Late for school,并根据书名、封面、背景发问:“Who is late for school? And why? How do they go to school in Thailand?”由此,学生又了解了泰国师生的出行方式,以及他们在去学校途中的各种趣闻。写作之前,教师让学生从Where、How、Why等方面谈论自己和家人、朋友真实或梦想的出行方式,然后写作成文。本课时阅读活动的开展,既启发了学生运用之前所学语言思考、学习绘本内容,又拓展了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下出行方式的认知,激发了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写作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继续运用单元所学语言知识讨论出行,学生乐于参与,有话可说,语言输出相对熟练,能写出紧扣单元主题、语言表达完整、内容丰富,而且能兼顾文化差异的文章,深化单元主题。

三、整体设计单元主题教学活动后的思考

综观上述四个课时的单元主题教学活动设计,我们产生了这样几点思考。

(一)活动需紧紧围绕主题语境

围绕主题语境,通过“回顾相关主题—初步感知主题—综合运用主题—融会贯通主题”等活动,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主题的唤起、感知、运用和发展的变化过程,使主题学习更加清晰完整。紧紧围绕主题语境设计的系列单元活动,让学生建构了与主题相关的有系统、有逻辑的知识。

(二)活动需深深根植语篇架构

教师除完成教材语篇教学外,还自行拓展了游戏、地图、歌曲、绘本等语篇,类型丰富、内容贴切、要求适度、人文性强,各项活动均在语篇情境中开展。如学习步行、公交等常规的出行方式后,通过歌曲和绘本介绍生活中常用的出行方式和其他国家常见的出行方式,丰富学生认知;复习课则以乘热气球旅行的主线活动和富有韵律的师生对话推动场景和内容变换,语篇既符合主题又打破常规、既是活动内容又是活动情境,使复习课锦上添花。随着新授课到复习课内容的不断深化,教师设计的比重不断加大,为深化主题、提高教学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活动需充分观照要素整合

四个课时的活动设计内容充分观照了课程要素的整合,融“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知识)”于其中,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文化感悟等不同层次的活动交错进行。教学设计提倡采用丰富的教学技能方式,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后,能用口头、笔头的形式,自如介绍自己、家人或朋友的出行方式,夯实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真实表达的能力。为确保活动效果,教师在活动前提供准确的语言支架、活动中及时指导、活动后适时评价,使课程要素更加完整,活动设计更加立体、丰满。

在小学英语单元教学中,整合课程要素设计单元主题教学活动受教师素养、教材内容、学生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有一定之法,但无绝对之规。教师可以基于课标要求,逐步丰富认知,创新实践,使单元活动设计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夏谷鸣.整合课程内容六要素,设计单元主题学习活动[J].英语学习,2019(8).

猜你喜欢

主题语境
主题语境下的英语教学对高中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创设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 语篇“主题语境”策略
主题语境下高中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浅析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英语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思考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主题语境教学研究现状及教学建议
利用主题语境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以主题语境为引,助力写作教学轻负增效
刍议主题语境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主题语境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