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国内外大熊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021-01-13陈文德黄钟宣姚文文白雪梅

野生动物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发文大熊猫学报

陈文德 朱 坤 黄钟宣 姚文文 白雪梅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成都,610059)

19世纪80年代,法国传教士达维德(David)[1]在巴黎自然博物馆馆刊上发表文章,自此拉开了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研究的序幕。人们对于大熊猫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对大熊猫形态、生活习性的描述与记录阶段,一直到1946年大熊猫的内部生理构造特点进入了医学研究者的视线,Mettler等[2-5]对因急性肠炎死亡的大熊猫尸体进行解剖,对大熊猫的大脑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由此掀起了未来10年里国内外学者对大熊猫脑构造的研究热潮。1999年威廉泰勒(William W.Taylor)等[6]在生物保护学报发表了AFrameworkforEvaluatingtheEffectsofHumanFactorsonWildlifeHabitat:theCaseofGiantPandas评估人类因素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影响的框架:以大熊猫为例。在当今中国,野生大熊猫分布仅存于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着眼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和野生濒危物种的完整性,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作为大熊猫在地球上唯一的家园,中国自1983年成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以来,不断完善和推进着大熊猫以及栖息地的保护措施[7]。1999—2003年,我国完成了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据统计我国成年大熊猫数量为1 596只。2015年2月国家林业局公布了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2011—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 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8-9]。相比于前3次调查,大熊猫数量正在以合理的种群结构稳定增长。中国学者在林学、植物保护学科、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生物保护等方向,对以往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但是在大熊猫研究方面还未形成相对完善的文献统计分析[10-15]。对近10年大熊猫相关文献分类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为后期大熊猫保护提供研究方向。

1 文献选取

本文中的期刊文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计794篇、MEDLINE®计502篇、中国CNKI知识资源总库计478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计SM323篇、KCI-Korean Journal Database计4篇、SciELO Citation Index计3篇、Russian Science Citation Index计1篇的文献,在分析2010—2019年大熊猫相关文献中高质量期刊,数据库更新的时间至2020年1月1日。选取文章主要包括英文期刊与中文核心期刊:本文所统计国外期刊多达387种,期刊文献总计达1 112篇;所统计的核心期刊192种,期刊文献总计达478篇。这些期刊是该学术科学方面集中大量专业情况,质量较高,可以代表本学科的发展研究现状和读者阅读量的专业期刊[16-17]。文献选用高级检索,使用大熊猫(giant panda)、大熊猫国家公园(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大熊猫栖息地(giant panda habitat)等作为主题或关键词进行检索。文献选用是世界相关知名学者所做研究并公开刊登的文章。

大熊猫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分布于动物学、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类型的刊物中。近10年,世界上包括中国、美国、英国、巴西等国家发表国外期刊387种和国内期刊192种,其中国外有9个国家关于大熊猫的文章超过5篇以上的刊物共有33种(刊物种数排名:美国>英国>荷兰>瑞士、捷克共和国>巴西、加拿大、肯尼亚、德国)。根据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文献,排名前3的国外期刊分别是PLoSOne、BiologicalConservation、ScientificReports;国内期刊为四川动物、兽类学报、生态学报。从表1中明显可以得出,大熊猫相关文献统计中分布较为集中的有四川动物(95篇,约占5.97%)、PLoSOne(49篇,约占3.08%)、生态学报(49篇,约占3.08%)、中国兽医科学(43篇,约占2.70%)、BiologicalConservation(30篇,约占1.89%)、ScientificReports(28篇,约占1.76%)、野生动物学报(28篇,约占1.76%)、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1篇,约占1.32%)、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篇,约占1.26%)、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onResearch(17篇,约占1.07%)。

表1 大熊猫研究相关文献分布刊物统计Tab.1 Statistics of distribution publication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on giant panda research

2 文献分类统计

2.1 根据文献不同发表时间统计

从图1统计可以看出,其中2017年发表关于大熊猫期刊文章总数最多,达186篇,约占11.70%。其次2019年数量文献紧随其后,发文篇数计182篇,约占11.45%。由此可见文献量在2017—2019年达到近10年来期刊发表的峰值。中文文章在2013—2016年文献数量明显上升,2016—2019年大熊猫相关文献的篇数有少量的下降。相对于2016年,大熊猫研究在近3年发展相对缓慢。英文文章在2010—2016年文献数量稳定每年100篇左右,而2017—2019年平均每年提升1/3。因此,文章总数量有所上升趋势,大熊猫相关研究内容不断完善,并且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2.2 按文献学科分类统计

按照不同的研究学科,将2010—2019年关于大熊猫的期刊文献分类为35种,分别是生态学与环境科学(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生物学(biology)、动物学(zoology)、兽医科学(veterinary science)、畜牧(raise livestock)、多学科科学(multidis ciplinary science)等学科,统计结果见表2。此类文献发文量中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篇数是第1,计200篇,约占12.58%。其次是研究生物学的文献篇幅排名第2,计171篇,约占10.75%。排名第3位是动物学的研究,计154篇,约占9.69%。位居第4是兽医科学的文献,共计145篇,约占9.12%。排名第5位的学科是畜牧的文献,计140篇,约占8.81%。从表格中的数据不难看出对于大熊猫个体研究相对较为完善,研究大熊猫生境质量和栖息地多样性研究是目前热门的话题之一。为今后研究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项目提供依据。从表中可以发现用遥感和光谱学知识研究大熊猫相关文献明显偏少,研究深度有待提高。

表2 大熊猫相关文献不同学科研究统计Tab.2 Research statistics of giant panda literature in different subjects

2.3 按照文献不同研究方向分类

目前,研究大熊猫的文献可以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大体分为6类:艺术与人文(art and humanities)、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life science and biomedicine)、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s)、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应用科学(applied science)、多学科科学(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其中,从表3中可得出当今研究最多的方向是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计1 422篇,约占89.43%。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大熊猫家园生存栖息地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2017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重点提出改革任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出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18]。其次,关于多学科科学研究文献排名位居第2名,计323篇,约占20.31%。第3是自然科学方向的研究,计209篇,约占13.14%。第4是社会科学方向的研究,计40篇,约占2.52%。第5是应用科学方向的文献,计21篇,约占1.32%。研究方向最少的是艺术与人文方向,计14篇,约占0.88%。不难看出当前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的大熊猫研究是主流方向之一。

表3 文献的研究方向的分类统计Tab.3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stics of research directions of literature

2.4 依据文献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从数据库中检索2010—2019年1 590篇期刊文献中,第一作者来源356所不同的科研研究单位。表4是文献第一作者隶属单位统计排名前19名的大学和研究单位。从中可以得到排名前6名的国内外研究单位分别是,国外第1名是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发文量33篇,约占2.08%。第2名是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发文量13篇,约占0.82%。第3名是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发文量7篇,约占0.44%。第4名是Kobe University,发文量6篇,约占0.38%。第5名是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Zoo Atlanta和Smithsonian Museum,发文量都是5篇,约占0.31%。同时,国内第1名的是四川农业大学,发文量为190篇,约占11.95%。第2名是中国科学院,发文量为171篇,约占10.75%。第3名是西华师范大学,发文量为97篇,约占6.10%。第4名是四川大学,发文量为86篇,约占5.41%。第5名是北京林业大学,发文量为82篇,约占5.16%。第6名是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篇数为68篇,约占4.28%。因此,可以看出关于大熊猫研究单位主要集中于国内外高等院校,并且国内关于大熊猫保护研究院所分布不均衡,大熊猫研究方面人才主要集中于西南部。

表4 大熊猫相关文献不同单位研究统计Tab.4 Research statistics of giant panda related literature units

续表4

文章作者来自全球43个国家,将1 590篇文献的第一作者隶属单位按照国家进行分类,取其超过10所不同单位的国家绘制图2。来自中国的研究单位数高达194所,占56.1%;其次是英国的研究单位18所,占5.2%;美国的研究单位16所,占4.6%;印度的研究单位15所,占4.3%;澳大利亚的研究单位15所,占4.3%;西班牙的研究单位13所,占3.8%;德国的研究单位13所,占3.8%;日本的研究单位11所,占3.2%等。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加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研究和保护刻不容缓。

2.5 期刊影响因子统计

自从1972年美国尤金·加菲尔德博士首次推出期刊影响因子概念[19]。越来越多学者将期刊影响因子作为参考依据,由此证明核心文献被引用频率高低。国外刊物中影像因子排名前3位分别是:EcologyandEvolution是15.236,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是12.113,AstrophysicalJournal是6.733。

本文中复合影响因子是指在中国知网中的文献(包括期刊综合、硕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生态学报在2017—2018年内发表文献被引用的总计次数除以这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用文献的总量,计3.763[20-21]。依次计算可得:论文发表文献所属排名前12的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中排名第1的是生态学报,为3.763;排名第2是生物多样性,为2.613;位居第3的是兽类学报,为1.337。期刊复合影响因子的平均值是1.335,其中仅有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山地学报和科技导报的复合影响因子均大于1。

综合影响因子计算是,在知网中2017—2018年搜集所有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期刊、引证科技期刊的人文社会科学应用研究及工作研究期刊中,生态学报在这两年刊登文献被引用的总共次数除以在这两年内刊登可以被引用刊物文献的总量,计2.562[22-24]。从表5中,可以得出,在过去的两年中综合影响因子中,位居首位的是生态学报,计2.562;排位第2位的是生物多样性,计1.806;排名第3位的是兽类学报,计1.079。统计12种核心期刊的平均综合影响因子为0.95。超过平均值得刊物仅有3种,其分别为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兽类学报。期刊影响因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论文、期刊、学科等。通过分析可知大熊猫相关文献研究期刊影响因子两极分化较为明显。

表5 大熊猫相关文献排名前十二位的影响因子期刊Tab.5 Top 12 influential factors periodicals of giant panda related literature

3 结论与讨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提出目前用3S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野生大熊猫生境研究达到新一级高度[25-29]。本文得出以下相关结论:第一,文献研究集中于2017年达到最高值,近3年研究热度较高。第二,大熊猫文章发表国内外刊物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前8种期刊(包括四川动物、兽类学报、PLoSOne、生态学报、中国兽医科学、BiologicalConservation、ScientificReports、野生动物学报)占据近10年来总发文量的24.09%。第三,目前关于大熊猫研究文献主要还是集中于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学者可以尝试运用“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知识从生境保护的角度进行研究。第四,文献中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增大,迫使大熊猫生境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有利于缓解研究大熊猫生存危机问题。第五,作者研究隶属单位主要集中我国西南部,与野生大熊猫生存区域(四川、甘肃、陕西)相吻合。西南地区对大熊猫研究占有地理优势和人才优势。第六,运用当下较为流行期刊影响因子进行期刊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文献发表水平相差较大。其中EcologyandEvolution影响因子值最高,值得学者来关注大熊猫相关文献研究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大熊猫文献的整理和代表性文章的研究,由第三、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数据可知其数量持续增加,同时世界自然保护区联盟(IUCN)将其从“濒危”降级为“易危”,部分学者认为该结果表明保护工作成效明显。但是,这种观点比较片面,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大熊猫面临着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的影响,致使大熊猫及其生境仍然遭受着严峻的考验。大熊猫在经历着地震灾害和恢复重建、道路交通建设、采矿、建立水电站等工程实施项目,导致生境破碎化有所增加,并且形成孤立小种群。大熊猫主食竹开花问题也是其生存的重要威胁因素,为解决此问题国家制定应急预案指挥部,专家小组进行调查评估。当地居民的放牧、砍伐、耕种、采药、采笋、狩猎等干扰活动,致使大熊猫的生境范围进一步减少。因此,对大熊猫的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仍然刻不容缓。许多文章研究方法较为单一,“3S”技术、红外相机、样方样线等都是常用调查手段,但是调查结果不够完善。本文提出先运用遥感技术和MaxEnt模型进行适宜性建模,预测出野生大熊猫活动范围,再对预测区域进行安装红外相机和通过样方样线法进行实地调查,最后加上当地居民的访问调查,形成组合式研究方法并完善大熊猫调查研究机制。大熊猫研究方向表现出从简单化到复合化,从基础研究到高端科学的合理化发展趋势。预计在今后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与大熊猫相互交叉融合,形成人、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现象。

猜你喜欢

发文大熊猫学报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我们都爱大熊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寻找大熊猫
遗憾的大熊猫
大熊猫也消暑
校园拾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