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艺术专业对居住区停车交通的规划研究

2021-01-08巩振华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私家车道路居民

巩振华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80)

近些年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程度提高,居民拥有车辆数量不断上升,车辆停放及交通问题随之产生,并进一步带来消防及疏散的隐患。在旧居住区中,由于规范对于配建停车位的指标过低,车辆无处停放、乱停放的问题尤其严重,更加影响居民的出行和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品质。

现在很多旧小区社区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社区内道路偏窄,且未规划停车区。目前车辆大都停放在社区道路内,使得道路尤为不畅;甚至有将车辆停放于绿化带草坪的现象。学湖里居民以老年人为主,车辆的无秩序停放严重挤压了老年居民的户外活动空间;同时,过于狭窄的人车混行道路也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带来更大的隐患。本文希望通过对社区实际状况的考察,以最大限度尊重居民意愿的方式完成对学湖里停车及交通状况的改善。

一、学湖里小区交通状况初探

学湖里小区于1987年开工,1988年竣工,占地约10公顷。整个小区有16栋住宅楼,76个单元。由于半数以上的住宅楼都采用了独特的“蛇形”形态,导致该小区的道路布置也顺应了建筑的走向,相对显得有特色。

(一)小区整体规划与道路关系

从小区的整体规划看,16栋住宅可以按照东西向的蛇形楼进行划分,分为北、中、南三个区域。受到建筑格局的影响,道路在不同区域中的布置方式也有所变化。

在以蛇形楼为主要建筑形态的北区和南区,道路采取了干路与环路相结合的方式。由一条主要的道路分出几条支路,支路进入两栋蛇形楼之间的椭圆场地内,为了方便回车、顺应椭圆形的场地,道路在这些地方均做了回环处理。而在中区的多层住宅的两个院落中,南侧院落中的道路无法形成回环,是简单的尽端式布局。而北侧院落却通过绿地的设置,仍创造了一个类似的回车场地。

(二)绿地及铺装与道路的关系

由于小区内的建筑形态并不规则,为了更好地处理建筑山墙之间的关系,并在地面上分隔出宽度一致的道路,设计者采用设置不同形态的绿地与地面铺装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三)小区人车出入口与道路的分级情况

学湖里小区目前只有一个车行出入口,位于三号楼与五号楼之间。至于行人方面,除可与车辆共用上述车行口外,在小区东侧与西侧还有四个人行出口。此外,几条支路的尽端和一号楼的中间还设置有消防出口,但目前均处于上锁状态。

小区的道路宽度明显经过了有组织的设计,小区内的主干道宽度均大致为7米,支路的宽度则基本为3.6米左右。

二、停车问题分析

学湖里刚建成时是属于比较高档的小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私家车的持有量大大增加,在建设时考虑较少的停车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人们不仅停车难,出车也难。我们对小区内目前停车的现状的统计和分析来说明小区内停车存在的以及一些潜在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一)小区内各用地面积比例

停车在小区规划建设时所占的比例是很少的,所以在建设时并没有专门的停车用地。而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停车所占的面积越来越大,不仅侵蚀了道路的用地,还侵占了大量的其他功能的用地。所以在分析停车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分析一下小区内各功能用地的分区和比例。

先通过卫星地图和实地考察,大体获知了小区内的各部分用地的功能,并且估计了各功能用地占小区总面积的比例。

整个小区四周被城市道路包围,居民外出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方便的。在整个小区中,建筑的密度并不大,建筑面积估计占小区总体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学湖里东区的绿化面积非常多,占到了大约总体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剩下的基本就是交通空间了。所以总体来说,学湖里东区的交通面积还是很大的,并且现在也成了停车的主要空间。

从功能分布来看,学湖里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高档小区,建筑的密度不是很高,并且绿化面积很大,道路也算比较宽敞的,所以学湖里现在才能容纳那么多车辆的停放。

(二)停车现状

对学湖里东区的交通简略分析后,开始对学湖里东区内停放的车辆进行了调研统计,在统计时间上,选取了两个不同的时间段,一个是周末时间,一个是平时的上班时间。通过对比发现,周末小区内停放的车辆明显多于平时。

通过多次对学湖里东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小区内停车的现状有下面几个特点:

1. 小区内停放的车辆非常多,只要在小区的室外空间内活动,无论在哪里都能看到停放的车辆,停放的车辆基本为私家小轿车;

2. 车辆大多停放在路边,并且车辆的停放方向基本与道路方向一致。在主干道上一般在道路两侧都有车辆停放,在支路上一般只在道路一侧停放。并且在一些三岔路口一般会有大量车辆停放。停放在道路上的车辆大大影响了小区内车辆的通行;

3. 在环形道路上,车辆一般只停放在环形道路的南半部分,环形道路的北半部分由于临着一层的裙房,所以人行道部分缺失了,只有一条机动车道,所以一般很少有车辆停放在环形道路的北半部分,或者只在北半部分道路的端头停放一两辆车。

(三)停车问题对车辆行驶带来的影响

学湖里东区目前的车辆停放状态给车辆行驶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车辆停放在道路上占据了很大的道路空间,使得本来就不是很宽敞的道路变得更加狭窄,比如小区内的主干道,总宽度本来可以达到7米,但由于在路的两旁都停有车辆,所以有效的使用宽度只剩3.2米左右,仅仅能够通过一辆车。而小区内的支路本来就不宽,只有3.8米,在一侧停放车辆后,车辆要想通过只能挤占人行道通过。所以,小区内道路的有效使用宽度基本上只能通行一辆车,当有两辆车会车时,只能其中一辆车先进行避让,让另一辆先通过,然后自己才能通过。所以在小区内驾驶车辆多有不便。

三、实地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问卷调查情况

为了更为深入地探究学湖里东区的停车问题和交通状况,更好地了解当地居民看法和意见,随机地对学湖里东区的私家车驾驶员及路边行人发放了驾驶员版问卷24份,行人版问卷21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驾驶员版22份,行人版19份。

为了与学湖里社区的停车及交通状况形成对比,使调研结果更具说服力,选取了四季村小区为比较的对象。随机地对四季村小区的私家车驾驶员及路边行人发放了驾驶员版问卷23份,行人版问卷2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驾驶员版21份,行人版17份。

(二)受访者眼中的小区停车及交通状况

当地居民在驾车回到小区时,很少能够停放在自己理想的停车地点;在驾车离开小区时,也总是会收到其他车辆的阻挡,其中,最近10次开车出行而不受到其他车辆阻挡的次数,68%的私家车驾驶员选择了1-5次。

经过此项问卷调查可以初步得到结论:小区内停车状况较为复杂,存在停车难的现象;交通状况也较为拥堵,时常会出现交通不畅的情况。

当地居民在小区中散步时,经常会被来往的车辆打扰,需要进行避让或者停留。最近十天内散步不会遇到来车无法避让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

经过此项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初步得到结论:小区内人车分流做的不尽如人意,车辆和人流经常会互相干扰,当地居民也倾向于对此现状进行改善。

(三)受访者眼中社区停车及交通方面的问题

由于居住区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设计时并未过多地考虑车行交通问题。所以私家车的增多很可能是导致小区内交通拥挤的重要原因,对此,我们对小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由问卷结果显示,我们得到了和我们猜想基本一致的结论:四分之三的居民非常同意或者比较同意私家车的增多导致了小区内公共场所品质的下降;而基本没有觉得私家车增多对小区内公共场所品质毫无影响的居民。通过与受访者的交流,我们得知了他们对小区内公共场所还是非常重视的,他们也非常期待可以解决私家车增多和小区内公共场所品质之间的兼容问题。

综合来言,居民对社区的停车问题并不是很满意。

而四季村小区的道路较为宽敞,几乎没有人认为道路狭窄给交通带来了影响;相反,他们对于人车混行带来的影响更为在意。

四、改善策略

(一)确立改善目标

1. 社区核心问题

在学湖里社区,因没有设计预留停车场地或停车位,其现行的停车模式为居民自发的道路内停车,且社区中停放的车辆过多。其主要问题在于:不规范停车造成的停放及交通不便、社区公共空间品质恶化及安全隐患。其中,由于学湖里社区的道路状况并不符合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因而其消防隐患尤其严重。

2. 现存因素分析

根据现场踏勘和采访,我们认为:虽然学湖里的停车状况极不规范且非常拥堵,但社区内停放的车辆并未完全超出社区内地面停车的容限;虽然目前车辆出入有诸多不便,但居民在停放车辆时仍有意识地留下必要的车行空间,使得社区内私家车辆仍然能够通行。

(二)国内现有经验分析

1. 现有停车改善方式总结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国内旧居住区中可行的停车改善或扩容的方式如下:

完善道路组织系统,对部分道路进行加宽,进行侧边停车,同时保证车辆通行;清理小区场地,如重新规划小区绿地、对宅前空间进行改造等;利用居住区周边道路或停车场组织停放;机械立体停车。

2. 停车空间的景观化

停车空间与绿化景观的结合,不仅能营造良好的停车环境,减少天气变化对车辆的损害,还能改善汽车尾气对小区环境的破坏。为美化停车区,也可以设计生态停车场。生态停车场是通过对地面铺装、绿化植物等的布局设计,运用生态材料和植物,营造出更为绿色和环保的停车空间。相比传统的停车场,能更好地与原有住区的景观环境融为一体。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我国老城区的规划建设往往未能对如今的城市交通和停车问题有所远见,这造成相关配建指标过低,而居民拥车量的上升又使旧居住区的停车和交通问题更加恶化。基于自身经历对停车问题的认识,是我们确定课题方向的主要原因。

在本次研究中,以学湖里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道路系统和目前的车辆停放状况进行了考察,以此形成了对这一旧居住区停车及交通状况的问题的认识。这之后,我们基于考察结果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学湖里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采访。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相关规范,并通过文献学习了国内旧居住区改造的既有经验。结合实际考察、采访和对案例的分析,我们提出了改善学湖里停车和交通状况的措施。

此外,因为在考察过程中注意到学湖里社区因交通状况而存在较大的消防隐患,又更进一步提出了改善消防状况的措施。

(四)研究方向的修正

研究的开始阶段,由自身的生活经历,认为在学湖里这样的旧居住区中解决停车问题是环境整治的最主要方面。基于现有文献中介绍的旧居住区停车改造经验,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对社区场地的清理和合理的重新规划开辟出足够的停车场地。

在对学湖里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的过程中,注意到社区居民对现有公共空间、绿地尤其重视。居民虽然认同社区的停车和交通状况需要改善,但对将部分公共空间、绿地改为停车区的做法非常不认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修正了原定的改进策略,决定使用更加谨慎的措施,在尽量不改变现有物质条件的前提下解决学湖里的停车和交通问题。

(五)研究心得

通过本次研究,学习到的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在旧居住区改造中要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

学湖里社区,因其居民以老年人为主的典型旧居住区特征,居民对社区环境的需求必然与我们不同。在开始阶段,我们依自身认识对居民的态度进行了设想,认为对社区的大规模停车改造是可行的。但考查结果证明我们的设想确实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偏差。这充分说明了居民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猜你喜欢

私家车道路居民
乘坐私家车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石器时代的居民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图说
私家车将逐渐消失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高台居民
我们在变,私家车也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