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庚子年“公议官钱号”钱票

2021-01-07

中国钱币 2020年3期

日前,某钱币网站发表了一个《公羲官钱号》帖子,所发表的“公议官钱号五百文”钱票,(图一)引起了纸币收藏及研究者的特别关注。网友纷纷发帖发表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庚子年五月二十四日(1900 年6 月20 日)北京城大乱,莫名其妙地冒出来这么一张公议官钱号钱票,并且还把日期印得这么明明白白;票面窄小又粗陋,确实很反常;再说,公议官钱号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过任何著作有载。还认为此票虽然简陋难看,从实物的纸张、格式和文字判断,完全可以排除假票的可能;甚至大胆推测,与八国联军入侵和义和团大闹京城有关,有可能是在社会动荡、城市混乱的状况下,为维持市面,由官商联合、商会(类似商会的组织)出面筹办发放临时行用的钱票;具有非常研究和历史价值……。如此等等。

笔者依据史料和实物深入探究并有所发现,拟复原这条断裂的货币史链,还原此票背后曾经发生的故事。

图一 庚子年公议官钱号五百文

一 一把火烧出金融危机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对洋人恨之入骨的慈禧太后,听信谣传相信义和团有刀枪不入、呼风唤雨的神奇能力,企图借助义和团的力量消灭洋人。在她的默许下,大批义和团涌入京城“扶清灭洋”。五月二十日(6 月16 日),义和团为了对专门贩售洋货的店铺给予警告,焚烧前门外大栅栏老德记洋药房和屈臣氏洋药店,大火将繁华的大栅栏街烧成了一条火胡同,大火很快又蔓延到珠宝市、西河沿,连前门箭楼和城楼都烧着了。火由城墙飞入城内,烧至东交民巷口牌楼和附近数家铺户,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总共有4000 多家店铺毁于这场大火,设有20 余家炉房的珠宝市被毁。“大小钱庄、银号汇划不灵”,东四牌楼经营200 余年的老字号“恒兴、恒利、恒和、恒源钱铺首先歇业”[1]。“各行买卖无论生意大小,俱闭门暂停交易,菜肉糖果各市亦皆罢市”[2]。

京城的商贸交易金融拨兑业务、银钱的比价,是通过炉房、四恒钱铺来操作的,炉房被毁、四恒等钱铺停业,就会引起京城金融流通瘫痪。炉房和钱铺在当时金融活动中承担大量重要业务,它们所从事的角色有:

(一)炉房

炉房最基本的业务是将散碎银两浇铸成锭,同时兼做存款和放贷。

同治、光绪年间,由于各省收缴银两成色不一,真假难辨,以致解京交库银两时,库官借词敲诈克扣,百般刁难,竟使解银官留京半年仍不能回省销差。后经户部批准,组成公议局,公议局设在珠宝市路东,遂定二十六家炉房为官炉房,由各官炉房轮流当值。代户部化银,凡外省解缴银两,统交珠宝市炉房,化成北京市秤十两一锭,上打“公议十足”四字戳记,外加当值炉房某号字样,方为合格。其余炉房所化银锭也要经公议局审验确定成色打戳后,方能按十足纹银通用,千两付打戳费一两。炉房同业议定代客的各种账目往来“每日下午四时半起,各家存欠一律以现银找清”[3]。各行业都有与其存银往来的炉房,化碎银、拨兑账款都是委托炉房代办,就如当今各商户都有各自商业往来的银行一样,送取银两则由炉房的小学徒代劳。

(二)钱铺

北京最大钱铺为东四牌楼之“四大恒”,即:恒利号、恒和号、恒源号(图二)及恒兴号(四家联号)。开业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东家为宁波人。营业范围:为买卖现金、银、制钱及存款放款,与内务府关系密切,还代办“捐官”事项,时称为“捐柜”。并交接部吏,熟悉刓例,常代外省将军巡抚作各项报销。由四恒号发起筹资在前门外珠宝市创立了钱市,操纵着北京当时的银钱市场运作,决定每天银钱价值的行情。并出银票钱票,最大一张银票达五千两,相传当时宫内亦使用恒字号银票,有谓恒字号有西太后股本者[4]。因为信誉好,各界人士都喜欢储存和使用四大恒的银票和钱帖。

图二 光绪年恒源钱票拾两

北京除规模较大专营钱业的钱铺外,还有众多烟铺、蜡铺代营兼职小钱铺,名为烟钱铺、蜡钱铺。只需向步军统领衙门交纳纹银五百两,领个钱幌子悬于门外,就能填发银、钱票。钱铺出票子利益宏大,一则所出票不必用准备金,得票人几经辗转,不知何日方能回铺。二则即使有人回本铺兑换,白票子照例九八扣,红票子即新年为喜庆所出,照例九六扣。红票注明“言明九(九八)取九(九六)”(图三),应为用于流通与商家结账按九八扣,个人提现则按九六扣,主要是鼓励流通抑制提现。三则钱铺撒出大批钱票后,或弃铺潜逃。由于开钱票、认钱票都为专门人才,一般人不认。因为造假票多了,专门认票兑现的钱桌子也就应运而生,他们的正业是九六收兑票据[5]。

钱铺与钱铺之间,无信用过账往来,遇有收取、交付、拨兑等事,均委托珠宝市炉房办理。[6]珠宝市“炉房被焚,实银无从周转,行市无定”[7]。由于各行业的拨兑账款都是委托炉房代办,炉房被毁后,商家所收的钱票无法交到炉房兑现,商家就不再收钱票,再加上时局不稳,更增加持钱票人到钱铺兑现欲望。四大恒面临大量挤兑压力首先歇业,更引发钱铺关门倒闭,小商小贩也不收钱票。光绪年间,由于铸制钱成本高过钱币面值,铸越多亏越多,铸钱局不愿鼓铸制钱使市面流通钱币稀缺;另一方面,京城富户囤积居奇而使制钱日益短缺。京城金融贸易陷入满清二百年来最严重的危机。

图三 增昌钱铺

二 救市措施

曾在江苏巡抚任内发行有其图像钞票的陈夔龙(图四),时任顺天府尹(五月十七日才上任,七月十二日卸任),他的回忆让我们了解当年清政府的救市措施。五月二十一日(6 月17 日)炉房被毁的第二天,陈夔龙奉旨见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责令陈夔龙:“昨日四恒因炉房被毁,周转不灵,呈请歇业。四恒为京师金融机关,岂可一日闭门。我命步军统领崇礼设法维持”;“尔是地方官,本难卸责。此事究应如何办理?我想四恒本非无钱,不过为炉房所累,一时不能周转。如以银根见紧,官家可先借银给他从速开市,免得穷民受苦。尔可回署传谕该商等妥筹办法,以三日内办好为妥”。陈夔龙知道此事十分棘手,担心处理不好受到牵连,回府与幕僚商量:“今奏借官款,勿论内帑,勿论部帑,责任均由顺天府一人担负。万一四恒将来不能归还,又将奈何”?幕僚:“此层可不必顾虑。京中大宗商务,如木厂、洋货庄、山西票庄、粮食铺、当典铺均借有四恒银两,必有借券为据,即以借券作抵押品。如奏请一百万官款,即令四恒将各商借券一百万存入府库备抵,岂不切实。”陈夔龙依此意专选认为较保险的当铺、山西票号的借券作抵。“挑灯自行削草,漏夜缮擢;冀早奏上,奉旨允行,人心为之大定”。所拨的百万两,计内帑五十万两,“越日即行发出”。[8]部帑五十万两,户部董福祥驻兵,无法领取,后从东华门内内阁后门东偏内库六月初九(7 月5 日)拨出[9]。

图四 江苏裕苏官银钱局通用钞票拾元

三 公议官钱号钱票

五月二十三日,步兵统领衙门发布公告:“示谕市面所有各号零星银钱票,先行陆续开发”[10]。四大恒虽被救,但局势动荡,人们的信心还没恢复,钱票依然无人敢要,“户、工两局赶紧加卯鼓铸(铜钱)”[11],但远水救不了近火。市场依然无法运转起来。此时距慈禧太后“以三日内办好为妥”还有一天。清政府最高掌权人慈禧太后出面救市应对危机,动荡时局孕育出了特殊的“公议官钱号”钱票。

笔者认为,在还有一天的紧急情况下,官府唯有与各行业商家协商成立公议官钱号。这也许就是后来被八国联军入侵者称为“一家辛迪加(企业联合组织)曾为皇家太监所拥有,其保险的程度近似英格兰银行”的公议官钱号[12]。原来的公议局是以26 官炉房为基础,此官钱号则应是以四恒和有实力的大钱铺为基础,主要是利用四恒在钱业的影响力和对银钱市场的操控力。为救急之计,仓促之中立即刻版印发钱票。现见“公议官钱号五百文”印制票面较钱铺的钱票大(185×75mm),较其它官票简单窄小,防伪性差且纸质粗陋,这只能是在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票内有“凭票取存〩(九六)钱五百文,光绪庚子年五月廿四日,言明周转行使”字样,右侧盖有骑缝朱文方章,中间盖有椭圆篆书押款章,左下角盖有朱文楷书字号名章。此票较特别是不似以往需如实填写发票日期,而是定为慈禧太后“以三日内办好为妥”的最后一天,即庚子年五月二十四日,以便给老佛爷一个交待。票面〥〢〤(56248)编号上加盖有“茶叶店口”的朱文印章,笔者认为这是各行业领用的记录,以便结算。在领用公议官钱号钱票时,是要收取一定比例的金额作保证金或为发行准备金,定九六高折扣兑现,志在鼓励钱票流通。票面“言明周转行使”字样也可说明此点。至此流通环节的障碍都得以疏通,市场初步运转起来。笔者认为公议官钱号印发的钱票是小面额,用于让市场先活跃起来,大额银票还是由原有实力的四恒等银票待炉房开炉后继续担纲。由于无记录,至今不知发行了多少钱票,发行钱票面额有几种,还有侍再有新的实物出现来补充。

五月二十七日,官府“迅速传齐炉房二十六家,谕令速筹开炉交易,并将四恒票张通行通用。”[13]虽说此时(五月二十六日)“京中各钱庄早已纷纷倒闭、居民持银票往银号兑银、无与银者。”[14]但有官府借银给四大恒,又出面主持发行钱票,再有户、工部所铸制钱补充,人心大定,市面很快就稳定下来。“六月二十四日,南北城各街巷关闭铺户,除金珠、绸缎、钱铺、当铺、粮米、首饰等铺或暗中交易,仍未开门,恐防兵勇骚扰。其余各行生意,均照常下门开张。银市炉房,虽被焚烧,却仍每日集市通商。果市菜市亦照平时货卖。米粮亦较五月下旬价值稍减。”[15]这都说明了当时的救市措施是迅速有效的。

但好景不常,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七月二十日(8 月14 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据说四大恒的现银八国联军花了三天时间才运完,从此北京的钱庄和银号一蹶不振[16],以后金融重心逐日转向上海。四恒地位也让位于山西票号。此是后话。此时“一切币制,都不能应用,只有洋元可以通行”,“到华俄道胜银行兑换,每两银子才能换一元”[17]。此时才存世五十几天的公议官钱号钱票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据以上考证认定,庚子年“公议官钱号五百文”钱票,是庚子年京城金融危机为维持市面,由官商联合发行的钱票,是紧急救市的措施之一。这张钱票实物资料,填补了文字史料的不足,让我们了解到在这金融危机中,清政府不仅借给四大恒资金,稳定局势。还用政府的名义,提供信用担保印发钞票,解决了因钱铺倒闭而无票可用,新钱铺发钱票又无人敢用的局面。解决流通性矛盾,活跃了市场并消除了人们对钱票无法兑现的顾虑。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资料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专刊义和团史料(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5 月第1 版,第680 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资料编辑室编:《庚子记事》中华书局1978 年10 月第1 版,第14 页。

[3]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44 辑》文史出版社,1964 年3 月第1 版第249~254 页。

[4]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21 辑》文史出版社,2002 年8 月第1 版第691 页。

[5]文安主编:《晚清述闻》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年1 月第1 版第11 页。

[6]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44 辑》文史出版社,1964 年3 月第1 版第258~262 页。

[7]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晚清经济史事编年》上海古藉出版社,2000 年5 月第1 版第800 页。

[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资料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专刊义和团史料(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5 月第1 版,第680~682 页。

[9]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晚清经济史事编年》上海古藉出版社,2000 年5 月第1 版第802 页。

[10][1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晚清经济史事编年》上海古藉出版社,2000 年5 月第1 版第800 页。

[12]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京津蒙难记—八国联军侵华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年12 月第1 版第289~290 页。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资料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专刊 义和团史料(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5 月第1 版,第706 页。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资料编辑室编:《庚子记事》中华书局1978 年10 月第1 版,第256 页。

[15]同[14],第24 页。

[16]余钊著:《北京旧事》学苑出版社,2000 年6 月第1 版第339 页。

[17]北京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7 辑》北京出版社1989 年8 月第1 版,第24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