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新思想 实现新跨越
——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几点体会

2021-01-07青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杨云生

山东人大工作 2020年12期
关键词:理念发展

□青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杨云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方向、定目标、绘蓝图、指路径,彰显了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体现了务实高远的发展战略,凝聚了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准确把握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大方向,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发展进步的大逻辑,就是要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发展蓝图对中国和世界发展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杨云生在机关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明确开启新征程——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逻辑。“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回首过往,从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战略构想,到进入新世纪后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十三五”时期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如期实现。展望未来,“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何去何从,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十四五”规划建议,成立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7个月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审议规划建议稿,多次到地方和基层深入调研,亲自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并亲自修改审定文件稿。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这一论断作了更系统更深入地阐述。“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体现了我们党牢牢掌握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历史主动性的高度自觉。我们要把握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和历史定位,理解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逻辑,揭示好这一重大历史步伐的历史意义,在一个深刻变化的世界中谋求新的发展进步的“中国策”。

强调坚持新理念——以新发展理念深化三大历史规律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重大创新,既是针对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的战略指引、科学指引,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历史规律”的深化和升华。5年来,正因为我们不折不扣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效益提升,才有效解决了发展中的诸多矛盾问题,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十三五”规划才能顺利实施。“十四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间节点,中国的新发展阶段即将开启,只有进一步重申新发展理念,当代中国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书写发展美好蓝图。坚持新发展理念,要落实到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并行;坚持新发展理念,要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的关系、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的关系,保证我国下一步的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步伐更加稳健;坚持新发展理念,要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加快形成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实现更高质量、更富活力的全面发展。

杨云生带队视察七里河改造工程

突出塑造新优势——以创新驱动把握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的实践逻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既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唯物史观立场,也反映出对现阶段中国发展的现实考量和科学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国创造了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国产大飞机首飞成功、高速铁路技术全球领先等重大创新成果,但美国打压华为等“卡脖子”行为也暴露了我国在核心技术掌握、基础科学研究、科技体制改革等领域的短板,体现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四五”时期,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点、产业布局、资本市场等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从科技管理转向创新服务,只有政府职能转变到位了,科技领域各项改革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创新生态环境体系。其次,要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从财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撑、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加强创新要素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效整合,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再次,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市场应用研发技术创新、前沿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支持力度,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最后,要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在收益分配上有效激发科技人员对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走深做实。

注重构建新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诠释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发展逻辑。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其一,这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在新时代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只有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处理好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的关系,构建起新发展格局,才能全面塑造我国发展新优势。其二,这是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而带来的影响广泛深远。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我们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三,这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大国经济的优势是内部可循环。我国有14亿人口,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潜力巨大,发展韧性强劲。无论从需求侧看,还是从供给侧看,都需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坚定开拓新局面——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践行强化合作互利共赢的空间逻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接连在进博会、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巴黎和平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中国—东盟博览会等9项活动上发表演讲、致辞或重要讲话,多次释放了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的信号。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在世界发展格局加速演变的时代背景下,开放更是中国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博弈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强大竞争优势。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议》明确指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的共同开放、合作共担的共同开放、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要建设开放新高地、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彰显了中国作为新型开放大国的国家形象和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国家意志。我们坚信,在即将开始的“十四五”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一个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体现负责任大国时代担当的中国,必将为历史转折期的世界发展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猜你喜欢

理念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可持续理念旧建筑改造设计方案探讨
节能环保理念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探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