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邢月朋基于宗气理论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研究*

2021-01-06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利水温阳气虚

河北中医学院

韩玉洁 王海娟 高 凡 韩杨杨 郭秋红(石家庄 050091)

提要 研究分析邢月朋教授临床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论治经验。邢老认为“宗气不足”为该病的始动环节,且作为病因病机贯穿疾病全程,随着疾病发展逐步伴见阳虚、血瘀、水泛等不同证型,临床治疗时应以调补宗气为主,随证立法,灵活加减。

邢月朋,全国第二、三、四、五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邢老幼承古训,熟读经典,崇尚仲景,效法东垣,对历代各家医论、医案烂熟于心,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在心脑血管病、肺脏疾病、糖尿病、胃病、风湿病等内科病以及部分外科病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舒张)和/或射血(收缩)功能下降,引起心排血量下降,导致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同时伴有肺循环体循环淤血,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的综合征,也是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避免的结局。临床根据发病累及部位可以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与全心衰竭。左心衰竭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主要症状有呼吸困难,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以及咳嗽,咳痰,咯血,乏力,头晕,心悸等。右心衰竭表现为体循环及胃肠道、肝脏淤血,主要症状有双下肢水肿,腹胀,纳差,恶心,呕吐等。临床上疾病发展到中后期,症状中常有左心衰竭与右心衰竭并见。

1 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其独特优势。邢老在论治慢性心力衰竭时认为“宗气不足”为该病的始动环节,并作为病因病机贯穿疾病的始终[1]。宗气即胸中大气,宗气由脾胃水谷精微之气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而成,其生理功能为“走气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宗气周转于胸中,推动心肺之阳运转,气与阳运转得利,可推动津血正常周行。疾病初起,宗气亏虚,无力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行气血,胸中气体斡旋无力,发为胸闷气短;病情逐渐进展,宗气亏虚加重,水津失于布散,水饮内停,凌心射肺,肺气上逆,发为呼吸困难;宗气亏虚继续发展至周身气虚运血无力,血脉瘀滞;后期气虚及阳,不能化气行水,水饮停聚,流于胸腹,泛滥肢体,发为肢体水肿等,痰饮瘀血进一步阻滞气机,三焦气化不利,水道失于通调,气、血、水交互为患,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2 疾病分型及治法

2.1 宗气亏虚型 此型主要见于心衰早期,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善太息、乏力、懒言、不耐劳作,舌淡、苔薄白,脉沉。患者日常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后会有疲乏、心悸或呼吸困难的症状。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纽约分级可以将此型诊断为心功能Ⅱ级。中医治疗应调补宗气、贯盈心脉,方用益气升降汤。

邢老认为宗气亏虚贯穿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始终,因此调补宗气是治疗心衰的基本大法。益气升降汤是邢老调补宗气的经验方,由《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化裁而来。药物组成为: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桔梗、枳实、炙甘草。方中重用黄芪、党参为君药,张锡纯谓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本草正义》谓党参“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黄芪配伍党参,养脾肺可助宗气之化源,以保证宗气“走息道”和“贯心脉”功能的实现;麦冬、五味子为臣药,麦冬养肺阴得以生津,五味子甘以益气,酸能生津,与君药相伍增强贯盈心脉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与有正性肌力作用的益气温阳药物不同, 麦冬具有β受体阻滞作用, 对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可使受损严重的心肌细胞较快地得到修复, 提高抗缺氧能力[2];佐药桔梗可载药上行,枳实开气机之结而下行,此二味一升一降,共奏调畅气机,升清降浊之功,使宗气得以布散,故冠名“升降”以达意。使药炙甘草一味可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益宗气,调畅气机之功。

2.2 水泛心肺型 症见胸闷气短、不能平卧、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失眠多梦,舌质淡红或淡黯、苔薄白,脉沉。治以调补宗气,泻肺平喘。方用益气升降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

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写道“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此句可以看做为水气病在气分的治法,意为当人体内达到阴阳平衡时,大气得以周转;大气流利周转,水饮痰气自得消散。宗气亏虚,津血无力运转,搏结胸中,则有胸闷气短、痰多喘咳等症状出现[3]。对于此类因宗气亏虚,无力运化水饮痰瘀的疾病,治疗时应以补益宗气,调理气机为本,不可枉用攻伐之品,更伤胸中大气。宗气充足,气机条畅则水饮自除。用药应注意无形之气以辛甘调之,有形之水以苦寒泄之的原则,如补气之黄芪、人参,行气之桔梗、枳实,利水之葶苈子等药,要灵活运用于疾病的治疗中。

水气凌心犯肺则发为喘促,不能平卧,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咯吐痰涎泡沫,甚或咯吐粉红色泡沫样痰,泻肺利水法是左心衰竭表现为肺循环淤血的必用之法。《金匮要略》“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子辛散苦泄,大寒沉降,专泻肺中水饮而平喘咳,又可泄肺气之壅闭,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现代药理研究还证实葶苈子有明显的强心作用,故在治疗心衰的过程中葶苈子是众多医家公认的泻肺利水代表药。近来有强调应用大剂量葶苈子取效的文献[4],但邢老认为葶苈子苦寒伤胃,临床观察20 g即见呕吐、恶心、嘈杂,甚或上腹疼痛等症状,且有报道大剂量应用葶苈子可引起心律不齐等强心苷中毒症状。故认为治疗时应注重综合调理,灵活掌握葶苈子的用量,协同他法而取效,葶苈子用量一般不宜超过15 g。益气升降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在调理宗气气机的基础上,加以泻肺利水要药葶苈子,正与“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治则相合,宗气充足且运转得利,水饮邪气可去。

2.3 气虚血瘀型 症见胸闷气短,动则加重,口唇紫绀,食欲不振,胃脘胁肋胀满疼痛,胁下癥积,颈静脉怒张,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涩。查体见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低于日常活动量即出现症状,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纽约分级可以将此型诊断为心功能Ⅲ级。中医治法为调补宗气,活血通脉。方用益气升降汤合桃红四物汤。

宗气亏虚逐渐发展为周身气虚,气为血帅,气虚无力行血,血行不畅,渐致血瘀,日久则出现体循环、肺循环瘀血等征象。故活血化瘀法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常用治法。邢老善用桃红四物汤作为活血化瘀法的常用方。桃红四物汤活血之中寄以养血,化瘀之内寓有生新,重在活血化瘀,又可养血以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贫血症状。同时邢老强调慢性心力衰竭发生时虽有胁下癥积,但破血药不可选用,因其易导致胃肠道反应,且易耗伤宗气。益气升降汤合桃红四物汤通过调补宗气以贯心脉行气血,而达条畅胸中气机,化解心脉瘀阻之目的。

2.4 气阳两虚,血瘀水停型 表现为胸闷喘息,不能平卧,动则加重,周身无力,食欲不振,胃脘胁肋胀满,胁下癥积,时有恶心,肢体浮肿,舌质黯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三五不调。患者休息时也有症状,稍有体力活动症状即加重,任何体力活动均会引起不适,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纽约分级可以将此型诊断为心功能Ⅳ级。中医治法以益气温阳、化瘀利水为主。方用葶苈生脉五苓饮化裁。

气虚甚则伤及阳,血瘀随着气虚、阳虚而变化,水肿又随着气虚、阳虚和血瘀而加重。瘀血水饮作为阳气亏虚的病理产物可进一步损伤阳气,形成由虚致实,由实致更虚的恶性病理循环。补虚固本是截断这一恶性循环的关键,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绝不可专事攻逐,本末倒置,使虚者更虚,病情加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益气药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通过与温阳药配伍使用,可使强心疗效更为显著[5]。在温阳益气的同时,兼以去除标实,采用活血利水法使瘀血得消,水湿得化,而达治疗之功。此时宜立益气温阳、化瘀利水综合大法以为治[6]。

邢老所创经验方葶苈生脉五苓饮正是针对此型。葶苈生脉五苓饮由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枳实、葶苈子、大枣组成,即由生脉饮、桃红四物汤、五苓散、葶苈大枣泻肺汤、枳术汤几个经典方剂组合而来。方中黄芪补气升阳利水,人参补元气,振心阳,二药配伍使气充血畅,以达益气活血利水之功;麦冬、五味子及人参组方生脉饮补气生津养心;桂枝温通经脉,通阳化气利水,温阳效用虽不及附子,但实验证明附子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而附子的主要强心成分为去甲乌药碱,其在体内发挥cAMP依赖性的正性肌力作用,通过兴奋β受体增强心肌收缩,这对心衰患者长期预后不利[7],故选择组方药物时以桂枝通阳为先。茯苓健脾利水,桂枝与茯苓配合,温阳之中可制水,利水之中能复心阳;白术健脾,配茯苓以治水,可避免因攻逐利水太过而伤正;泽泻、猪苓、车前子利水消肿;丹参、红花、川芎、桃仁、当归活血祛瘀,当归兼有补血之功;葶苈子泻肺气之壅塞,止喘促,除胸中之痰饮;枳实配白术,行气健脾,破积消癥,有效缓解胁下癥积。全方配伍,攻补兼施,扶正不助邪,驱邪不伤正,补气而无温燥之弊,化瘀之余不伤血,利水而不伤阴,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效,可谓恰合病机。

2.5 心阳虚脱型 表现为喘憋,端坐呼吸,面色青灰,冷汗淋漓,四末冷凉,烦躁不安,查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急宜益气温阳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合生脉饮化裁。

厥脱者正不抵邪,心伤神去,精气乃绝。此时患者病情危重,危在旦夕,不宜门诊治疗,收入院后可静点液体如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或配合西药治疗,抢救患者生命。

3 典型医案

患者,女,68岁,2003年7月20日初诊。主诉心悸,气短,喘息10年,加重1个月就诊。刻下症:心悸,胸闷,气短,喘息,夜间不能平卧,双下肢浮肿,右胁下闷胀,夜寐差,纳呆,小便量少,大便困难。四诊证见:表情痛苦,语声低微,言语不续,呼吸急促可闻及喘息声,双下肢浮肿,面色无华,口唇青紫,舌黯苔薄白,脉沉细。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缺血;心脏彩超示:左室扩大,室壁运动减弱。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诊断:喘证、心悸(气虚血瘀、阳虚水泛 )。治法:益气活血、温阳利水。处方:黄芪30 g,生晒参、麦冬、五味子各10 g,葶苈子15 g,桂枝10 g,茯苓、猪苓各15 g,泽泻、车前子各30 g,当归15 g,川芎12 g,赤芍15 g,桃仁、红花、郁李仁各10 g,枳实、白术各12 g。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服上方7剂,气短喘息明显减轻,小便量增多,下肢浮肿稍减。因感冒出现咽痛,诊为外感风热,治法加以辛凉解表,于前方基础加金银花30 g,连翘、板蓝根各15 g,积极治疗感冒。5剂后外感诸症消失,继以原方加减服用20余剂,患者自觉身体良好,能平卧睡眠,双下肢已不肿,无明显胸闷、心悸、气短,纳可,二便调。

按:患者年老久病,宗气不足,无力走息道以司呼吸则气短喘息,动则加重;无力贯心脉以行气血,则胸闷胁胀;久致脾肾阳虚,气化失司,水饮内停,则双下肢浮肿,小便量少,水气凌心则心悸、不得平卧。本证当为本虚标实,气虚为本,血瘀、水饮为标,治当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选邢老经验方葶苈生脉五苓饮,方中黄芪生脉饮益气强心;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五苓饮温阳化气利水;葶苈子泻肺平喘;枳术丸健脾利水、行气散结。药证合拍,故取良效。

4 结语

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多以宗气不足为病因,并贯穿疾病全程,主要发展有由气及血,由血及水,由水及厥,病邪由浅入深,由轻变重的发展过程。但就某个具体病例来说,又不是绝对的、静止的,而是相对的、发展的。随着人体之正气与致病之邪气、治疗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变化,疾病既可顺传,亦可逆传。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邢老还特别强调预防和积极治疗感冒,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和加重、致死多由感冒引起,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一旦罹患感冒,可根据病情表现应用银翘散、小青龙汤等,平时可选用玉屏风散预防感冒。

猜你喜欢

利水温阳气虚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推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再见初恋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遗失在岁月深处的宝剑
站在顶楼大声说出我的爱
浅谈茯苓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