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巢老人伦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2021-01-02林心怡操林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代沟空巢子女

林心怡 蒋 柳 操林珠

(湖北文理学院政法学院 湖北·襄阳 441053)

0 引言

从《中国老龄化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我们已经能够清楚看到:“我国从2001年开始逐步的进入老龄化阶段。未来20年,老龄化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将超过35%。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将超过4亿,老龄化率将超过30%。”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目前空巢老人人口增长速度在不断上升,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推进加快,老年人在身体心理上已经出现了许多典型问题,从伦理道德的一个角度上来看,希望我们能够提高人们对这些空巢老人伦理道德问题的社会关注,与此同时,更多的希望我们能够充分号召与唤起人们对这些空巢中老人的关心与社会关爱,从而能够让这些空巢老人他们能够真正感受到晚年的幸福与安心,同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 空巢老人伦理问题

1.1 家庭代沟

现代社会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代沟,甚至可以说,代沟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尤其在高龄空巢后的老人中,代沟化的问题显得比较突出,主要特点表现在社会价值观念上,任何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迁,都与经济社会转型过程有关,代际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迁在具体内容上主要体现在不同发展阶段年龄的老人价值观的巨大差异。从财产观点来看,财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空巢老人”在按劳分配中比较重义,年轻的后辈们则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按劳分配,把追求利益放在首位价值观念,代表了新的价值观。代际价值观的变迁为“空巢老人”设置了代际沟通的价值屏障,并以家庭代沟这一现象显示出来。然后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家庭代沟的重要因素。年轻一代人经过不断学习,表现更为追求自由,享受,而对于老人来说,他们的思想要为保守些,他们有着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品质,这些增加了代沟的距离。

1.2 再婚难的选择

在当今社会,尽管老年人再婚已得到社会的根本认可,但由于他们的传统观念,子女的不赞成和邻居的闲言闲语,老年人很难再婚,老人再婚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于空巢老人,尤其是单身的老人来说,再婚有着不可抹杀的个人、家庭和社会价值。其中老人再婚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障碍和社会偏见、怀旧心理、子女不理解不支持等。

1.3 关爱的缺少

老人在年老时,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然而由于子女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与老人分开,也就缺少对老人的关爱,主要体现在(1)缺少精神慰藉。“慰藉”就是安慰、抚慰。子女应该经常去安慰和抚慰他们。一方面,子女在道德行为上应该给予老人慰藉,如果老人晚年没有与子女居住在一起,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因为他们时常会感觉到孤独寂寞。所以,子女就算没有与老人一起居住,也应该想办法排解老人的空虚寂寞。(2)缺乏物质的满足。有的老人有退休养老金,在物质上不会存在问题,但还有许多老人的物质得不到保障,比如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许多空巢老人生活都存在问题,而且就算生病,老人也无法支付昂贵的费用。

2 空巢老人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社会的转型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大型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一方面,人们把追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所需要追求的只是个人自由与平等,没有统一的法律标准,以自我保护为理论中心,随着一系列的观念改变,于是各种类型空巢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流动也非常明显,一大批小城市或者农村的青壮年涌入大中型城市务工,或因谋求子女接受更好教育,在城市定居,而与老人分开,形成空巢。

2.2 孝道思想观念的改变

孝道一直是一个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孝道也一直是作为衡量一个中国人自身道德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准,从古代起就已经有“父母在,不远游”的道德思想,而由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发展,社会时代的不断更新,加上国内受国外思想的不断影响,使得当今人们的德行和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性的改变,人们逐渐开始走出家乡去远方寻求事业发展,这样就使得许多家庭的子女与父母分开,导致子女对父母的陪伴、交流、沟通大大减少。当老人有赡养需求时,子女也不能及时回到父母身边,无法完全尽到家庭孝道。

2.3 家庭结构的改变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是传统家庭金字塔结构发生逆转,家庭结构趋向核心化。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口数量减少,家庭规模缩小,也就意味着空巢家庭增多。

3 关爱空巢老人的伦理原则

3.1 义务原则

法律伦理中的义务原则意味着人们必须在法治和道德标准下履行其义务。公民对某些老年人的义务,就包括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应该是公民都知道和应该自觉遵守的社会伦理道德底线,空巢老人由于年纪大,身体活动行走不方便,且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加上患病痛的增加,所需要的医疗费用也相对较高,他们不能支付,需要子女帮助,在2013年,我国还将子女“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正式地列入了法律规定的条款,从而也希望子女们能够尽到义务去赡养老人。

3.2 尊重原则

尊重原则基本上是捍卫和保护人的尊严,尊重原则包含两个要求:首先是维护对方的尊严,子女在照顾与帮助老人过程中,要维护老人尊严。另一种是尊重老人的意愿,应尊重对方选择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自由,并为对方的自由选择保留足够的空间。老人不管在年轻或者年迈时,都为自己家庭付出了他们的青春与汗水,都充分地体现了老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发自内心地尊重这些老人。

3.3 关爱原则

弗洛姆认为,关爱作为人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是人的内在创造力的一种表现,并且在其本质上表现为给予。而对于空巢老人我们应该更加给予关爱。例如,广州中铁六局某地铁项目党支部,全体青年工人代表前往佛山市敬老院进行志愿者活动,致以慰问和祝福。促进对空巢老人的照顾,倡导尊重老年人的新方式,对于子女来说,对空巢老人的关爱体现在孝上,在有空时,经常回家看看老人,或则把老人接到自己居住的地方陪伴老人,工作忙不能回家看望老人时,打电话关心老人,定期带老人进行体检,其次,空巢老人要学会自我关爱,由于子女不能常在身边,空巢老人要学会自我关爱,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自己身心健康。

4 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解决途径

“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空巢老人”的伦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自己、他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管理不当所导致的。由此改善家庭空缺导致对“空巢老人”的照顾缺乏,提高“空巢老人”退休后工作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感,这就是本文的目标和初心。如何有效地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取决于自身,家庭及社区广泛参与及积极反应。

4.1 大力倡导积极有效的沟通

积极而有效地进行沟通才是解决这些空巢老年人家庭内部矛盾最为有效的办法。空巢老人与晚辈之间要充分认识和看到代沟问题,且我们应该严格遵循一种爱、尊重、理解与平等的交流原则,在这种沟通上空巢老人与晚辈之间应该做到互相关爱、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包容、互相进步。

4.2 空巢老人再婚难阻力的解决

空巢老人再婚难的问题虽然阻力较大,但是在现代社会,相信人们的观念也会发生转变,开始接受空巢老人再婚,那么在再婚问题上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空巢老人树立正确的再婚观,需要子女与社会的支持,具体解决办法如下。

4.2.1 清除心理障碍与树立正确再婚观

在老年人的再婚中,会普遍存在这样一些现状,比如再婚的贬值,是指有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再婚只是为了给自己找个陪伴者,认为自己所有青春与真爱都留给了原来的伴侣,现在再婚只是为了排解寂寞,打发时光和日子,从而完全忽视了对爱情的依恋地位,这种观点的一些老人,即使是再婚也不会让他们感觉到真正的幸福,所以老人们应该要清除自己的心理障碍,要让我们正确认识到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永远不会幸福的,我们就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幸福。对于树立正确的再婚观老人要清楚的认识到再婚是合法合理的,自己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就自身来讲,老人应该摆脱传统婚姻观念,明白自己寻找伴侣是为了生活的更幸福,所以要打破原来的婚姻观念,积极寻找自己的幸福。同时社会也应该理解支持老人正确的再婚观。

4.2.2 做好子女工作并取得子女支持

人们常说不被家人支持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无论是子女还是老人再婚,都非常需要家庭和亲戚的大力支持与祝福,对于空巢老人再婚来说,一定要做好子女工作,有的子女对原生家庭有很深眷恋,他们不接受外来的人,认为谁都不能替代,这时老人应该多做子女工作,增加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相互了解,老人应该对子女袒露自己的心声,说明白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并且提出希望能得到子女支持,对于子女来说,应该为老人的幸福生活着想,理解老人,并鼓励支持他们。

4.2.3 空巢老人树立正确的再婚择偶观

正确择偶观应是,男女双方应以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为选择对象的标准。有的空巢老人具有功利性的再婚观,找对象年龄要小,身材不能太胖,长的还的好看,最好家庭成员少,对伴侣的要求很高,多从外在条件出发,从而忽视了婚姻的结合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以这样的方式来寻求伴侣,会导致不幸福的婚姻,所以老人应该从自身出发,正确看待再婚,从而能真正找到那个陪伴自己的好伴侣。

猜你喜欢

代沟空巢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聆听爱的声音,让代沟化为无形
代沟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