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师的使命和担当之我见

2021-01-02张子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育人教育教师

张子文

(梅州市梅县区梅西中学 广东·梅州 514795)

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将推进教育改革作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从立德树人任务着手,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教育改革的推进下,新时代教师的待遇水平明显提升,其责任感、荣誉感也日益提升,这些都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作为新时代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与担当,担负起作为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扎实的基础。

1 教师应不辱使命

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趋势下,各个国家之间的国力竞争已经变为人才竞争,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家竞争的成败。为此,新时代教师要志存高远,将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思想引领作为重要任务,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和优良道德品质的传承者。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良好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好学生的表率。

1.1 教师首先应该有德

育人先育德,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德育是引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首要条件,而智育即知识只处于次要地位。在古代中国,就强调“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校教育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德是根基,要育人心,首先育德。众所周知,教师的人格修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教师既是学生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德育的示范者,对此,教师要锤炼自身的品德和修为,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滋养。

1.2 培育学生科学素养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科学素养内涵丰富,涵盖知识、技能、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包括科学意识、科学道德等,这些均是非智力层面的要素,教师为学生讲解知识、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力启迪学生智慧,这是教师更为重要的任务。

1.3 加强学生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构成学生素质的一项核心要素,也是让学生在未来能够成就事业的动力与保障。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这对学生的后续人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作为新时代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中,使学生成为有根、有魂的优秀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新时代教师应全力做好育人工作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最为重要的时期,比之以往任何一个阶段,意识形态斗争都更为复杂,加之互联网的深入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出现了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上也出现了浮躁心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对党和国家能够作出积极贡献的人。作为教师,要静下心来用心教书,引导学生练就真实本领。韩愈曾经提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教师而言,传道是第一要义,授业、解惑和传道之间是统一的关系,不能将其分割开来。一个教师如果只关注为学生授业和解惑,忽视了传道,那么,这个教师是不称职的。广大教师要热爱教学,主动研究教学,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而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要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要让学生立德,即是要求学生具备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远大志向;要让教师树人,则是要求教师通过潜心育人,培育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让学生可以顺利实现自身的目标和志向。在教育工作上,教师要与时俱进,紧贴时代的发展脉搏,创新育人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主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 新时代教师应全力做好教育工作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树立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自身价值,增强使命感,主动应对职业倦怠问题,做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

3.1 提高自身价值自觉

教师从事的工作是育人,教师的素养对育人水平具有直接影响,由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个体性,因此,教育活动也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创造性。作为教师,要做好这项工作,要肩负起育人使命,就必须自觉修炼,提高自身的教育情怀,沉淀教育智慧,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理念。为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道德情操有着重要的榜样力量,教师的道德情操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也表现在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上,这就需要做到以德重教。同时,教师从事的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有扎实学识,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教师拥有一桶水,才能为学生提供一碗水。特别是现在正处在信息化时代,与以往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有着显著的不同,如果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理念,那么就很难做好新时代的教师。因此,教师必须主动学习,用自己的好学带动学生的乐学。同时,教师要具备仁爱之心,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有时,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就可能会毁灭一个学生,优秀的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平等对待学生,理解他们的情感和不足,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和长处,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3.2 增强自身使命意识

教师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社会评价,影响其对自身角色活动、职责担当的内在认同。教育信念应当是每一位教师都要信奉的,并且树立能够主动付诸实践的观念,正确的教育信念具有意志强化和认知引领的作用,教师要将“小我”融入到“大我”,提高自身的生命价值,认识到创新和改革的重要价值,用创造者的姿态发现美、创造美,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同时,教师要全面落实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用满腔热忱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如果教师单一满足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育人责任,那么,这种教育活动好像就是培训,无法起到理想的教育和教学目标。在教授知识、传递技能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开展价值观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来进行自省,时常反思怎样做能够更有助于学生成长,当学生进入教室之后,需要为其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在边学边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单一的照本宣科,而是要主动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锻炼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我们都知道,创新不是凭空出来的,而是超越性、继承性的辩证统一,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的创新,都要具备扎实的创新基础,为此教师应主动成为学生创新活动中的引路人,为他们打好根基,否则,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就会沦为空中楼阁。

3.3 主动应对倦怠情绪

教师享誉着“桃李满天下”的情感滋养,教师这项职业既神圣又平凡,在长期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必然会出现倦怠情绪。从某种角度来看,职业倦怠的本质也是一种人生倦怠,要解决职业倦怠,就需要对生命、对工作拥有内在活力。人生境界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自然境界中,人只是顺着本能和风俗习惯做事;功利境界中,人认识到了自己做事的功利意义;在道德境界中,人能够自觉将其作为社会整体,为社会利益而做事;天地境界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有着层次更高的精神追求。作为教师,要活出境界,做到充满活力,境界提升了,自然能够激发出生命的动力。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精神状态和心态很大程度是由与其交往的人决定,因此教师不能封闭自己,而是要有意识地放开自己,主动与学生、其他教师成为朋友,真切感受到学生的新思想、新问题和新活力。激发自己教书育人的恒久动力。

3.4 提升责任自觉

教师只有真正具备良好的责任自觉水平,才能主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教师不仅要知道不能做什么,更要知道应该做什么。就目前来看,教师的责任自觉水平参差不齐,普遍不太理想,这既有教师的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的影响,比如,学校管理制度的缺失、教师的自身意志不坚定等,学校管理利用课程管理、捆绑评价、绩效管理、量化打分、职称评定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全程控制,教师为了满足学校的发展要求而陷入了利益纠纷,并选择了妥协。还有的教师为了应对学校检查,大做表面文章,无视学生发展。很多教师也明白,这并不符合教育领域的发展要求,但是,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前途,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助长了教师不思考、不批判、不怀疑的风气,久而久之,教师就会丧失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为了提升教师的责任自觉,需要从管理制度、教师自身两个层面来着手,在学校管理制度上,要提升制度的设计弹性,在制度设计中,领导不能专断固执,而是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利益,在协商基础上划定底线,予以方向引领。在制度的落实上,遵循“宽严结合”的原则,对于特殊问题,要灵活对待,对于原则性问题绝不妥协,做到张弛有度。在教师自身层面上,要做到律人先律己,不将时代因素、外部环境作为逃避责任的借口,而是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坚守责任和本分。

3.5 提升自身的伦理素养

在思想角度来看,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简单,并非单一的技术化行为,教师也不一定掌握了扎实的教学技术就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学实践显示,教师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僵化的教学理论和固定的教学模式,真正缺乏的是伦理关怀和情感上的投入。教育的本质属于伦理性的实践活动,因此,提升教师的伦理素养极为必要,对此,要从思想上淡化对教学技术的重视,关注伦理素养的意义和价值,只有教师具备伦理素养,才能够自觉的将专业知识、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内化。作为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和意识,培育伦理品质和伦理意识,主动审视、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实践,调整教学模式,利用群策群力的方式来生成伦理素养,直面各类道德难题和伦理难题,提高自身恪尽职守的能力。

3.6 要有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灵魂所在,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时间非常多,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用心陪伴,讲求真情实感,教师付出的真心,学生都能够切实感知、感受到,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变换多个角度,在做练习、写作业时,学生可能出现不符合标准的情况,或者讲过的题目又出现错误,这些都需要教师予以更多的耐心和支持。教师要用自己的仁爱之心来感动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切实体会,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帮助,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多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教师不仅是一个名称、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和事业,要以爱心、安心、耐心和专心关注学生,只有发自心底的真正热爱学生,用心付出,将学生作为自己的孩子,学生才能够喜欢教师,主动接受教育活动。在生活上,教师应当是学生的严父慈母,在学习上,应该成为学生人生历程中的良师益友,没有爱就无法真正教出好的学生,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教师要倾注足够的仁爱之心,充分的尊重学生,用真心真情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够愿意与教师亲近,愿意与教师进行倾心的交流,有爱的工作才是充满生命力的,只有真心和真情浇灌下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取得理想的作用。

3.7 带领学生深入生活

当学生具备理智、知识,成为了具有德行的个体后,就会慢慢的热爱生活,从而主动深入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一起深入生活,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的人,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具备团结精神,能够与学生心灵相通,具备爱的能力。作为教师,要爱学生,也要热爱生活,这种爱并非简单的情感,意味着要予以学生较高的期待、真正的尊重以及极大的欣赏。学校并非单一的物质性存在,还能够对集体起到规范、监督的作用,如果这一模式遭到破坏,那么师生与同事的关系就会受到影响,需要教师主动来维护。每一名教师,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举止来强化学术集体,使之变得科学、合理,能够被学生所理解,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教师的成就、努力以及举止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直接影响,教师要主动了解不同学生的生活,预测出他们后续生活的变化,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继续发扬对的,消除错的。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就是让学生可以成为更为完整的人,一切的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的成才和发展来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后,教师的历史使命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需要主动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提高自身的社会认同感,用扎实的学识基础为学生提供支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发挥出教师潜心育人的历史使命,坚决为党和人民培养更多人才。

猜你喜欢

育人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圆我教师梦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