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BI理念中6T框架的翻译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研究

2021-01-0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文本

李 阳

(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0)

0 引言

近几年,课程思政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门方向,越来越多的学者甚至教育者开始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将课程思政从工作要求转化为政策实施表和行进路线图。我国要建设文化强国,尤其要注重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开展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一体化设计,提升译者的综合素质,以促进我国文化强国建设进程。

笔者基于前期文献查找,发现CNKI数据库中使用CBI教学理念来进行课程思政的研究仅有1篇,并且其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内容主要是CBI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材建设和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并没有深入关于6T框架的具体思政研究,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1 CBI教学理念

1.1 CBI教学理念的发展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即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法,一般认为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St.Lambert的浸润式项目班(immersion program),是将语言学习与专业教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常俊跃,刘晓蕖,2009)。最先由中国学者王士先(1994)在其《CBI—专业英语阅读教学的方向》一文中引入我国,并结合国内教学研究现状认为这一理念在国内课堂的实施推广前景广阔。

1.2 6T框架

CBI具有四种常见模式:主题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模式、辅助教学模式、专题教学模式。FredrickaLStroller和William Grabe对主题模式提出6个课程设计框架,用6个以T开头的单词来代表,简称6T框架,分别是课程教学中的主题(Theme)、话题(Topic)、线索(Thread)、文本(Text)、任务(Task)、过渡(Transition)。

2 CBI在综合英语课程思政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翻译专业教学就是要培养能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人,对翻译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鉴于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安排,其任课教师相比较其他课程的任课老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更长,交流的机会就更多,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英语语言文化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对引领学生价值观起着巨大作用,有助于培养具备国际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后备人才。

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翻译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能进行连续持久的泛化学习已经成为当前亟须。学生只有意识到所学英语能切实满足专业和交流的需求,才能投入更大的激情进行主动性学习。因此,CBI教学模式的引入坚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信心,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具备其必要性。另外,中国学者王士先早在1994年就曾提出:“CBI结合专业进行语言教学应该是专业英语阅读教学的方向。”翻译专业的综合英语课程又俗称为精读课,从字面即可看出综合英语课程性质类似于阅读课程,具备阅读课程的基本要素,鉴于此特点,结合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的方式,CBI用于指导该课程思政实施具备其可行性。

3 具体实施路经分析

而今,各门课程都要求建设课程思政,因此将综合英语课程与和思政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掘思政元素在教学内容中的融合路子,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以全新的价值理念和教育理念开展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英语的专业学习,更重要的是规范其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真正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任何课程的思政教育都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强制硬性进行思政,应当结合课程内容,融合在课堂教学之中,要做到真正的“润物细无声”。根据CBI教学理念的主要核心框架,下面将主要从6T框架的六个方面来分析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方法。

3.1 主题(Theme)

本文研究的综合英语教材为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而该套教材均以不同主题为单元划分依据,主题区别较大,因此依据主题来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合思路较为明显清晰。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的前五个单元,分别以大学、阅读、爱情、哲学及环保为主题开展。依据这些不同的主题,均可以融入思政元素。在课程授课过程中,为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关于每个单元的主题背景可以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进行课前准备,自行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相关背景内容,关于文章主题可准备PPT向全班进行展示,每单元可选取1-2组展示,之后教师需要针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侧重于补充思政元素有关的内容。

3.2 话题(Topic)

话题与主题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主题主要是指文艺作品的中心思想,体现主体的思想感情;而话题是主要讨论的内容,围绕主题展开。主题大而笼统,话题小而具体。而针对于综合英语每个章节的文章,在其原有的大主题背景下,文章本身都包含了许多不同的话题,这些话题均可以融合思政元素来起到德育的目的。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第一章(Unit1YourCollege Years)主题下,又提出了“大学必经的七个变化”,可视为七个话题,分别为:“身份认同危机”“独立与依赖之间的斗争”“确立性别认同”“情感的给予与接受”“价值观的内化”“掌握收集及运用知识的新方法”以及“对世界和自我的新认知”。基于这些话题,学生可自行发表观点,也可同组内成员进行迷你辩论,得出小组观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话题深层含义。而教师则需注意对价值观的引领,如在谈到“身份认同危机”的时候,教师可以注重学生自我认知的培养,辩证对待并适当取舍别人的看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以塑造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大学期间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学会自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方面同样属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方面。

3.3 线索(Thread)

线索是串联各个主题模块的主线,可以将各个教学内容有机统一起来。综合英语课程的各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那么如何将这些主题有逻辑地联系起来,则需要教师的调整。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这门课程,其单元主题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第一章(Unit 1 Your College Years)与第二章(Unit 2 How Reading Changed My Life)均可看作是自我认知的培养;第三章(Unit 3 A Dill Pickle)可以视为是与他人关系的培养,第四章(Unit4DiogenesandAlexander)可看作是对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第五章(Unit 5 A Silent Spring)可理解为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教育主题。由此可看出这里的线索主要围绕着从“个人—他人—思想—世界”的串联,由小到大,由浅及深的过程。

3.4 文本(Text)

文本,也可以称之为语料,主要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载体,也包括教材上给定的内容。同时,相关的文本既可以是文字语料,也可以是音、视频资料。目前,现代教育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可选择利用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兴趣,激发学生多维思考,选择多元化的资源也成为必要手段之一。因此,在翻译专业的综合英语课堂上,教师在教材、PPT课件的基础之上,可以利用多类型文本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堂及课外的活动,将视频、课外读物、听力材料等多元化的文本穿插于学习过程中,尤其选择具有思政元素的文本来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练习听、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针对主题、话题进行读、写、译的练习。

3.5 任务(Task)

在6T框架中,任务(Task)则扮演了串联其他几项的核心角色。任务的设置,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的思政教育效果。而任务的具体开展都需要在语料,即文本(Text)的基础之上进行。

3.6 过渡(Transition)

过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话题型过渡,一种为任务型过渡。对于话题型过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同一主题下不同话题间转换时的衔接与连贯;而对于任务型过渡,教师则同样要注意任务与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自然过渡到下一个任务上同样需要教师花心思设计。为确保话题和任务之间有清晰的脉络和合理的衔接,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整体有良好的把握。

4 结语

翻译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接触了解西方的语言与文化,课程思政也就需要有机融合在课程教学之中。而在思政教育的“灌输”环节,任务主要仍由任课教师所承当,通过对教学文本的挑选、梳理、分析,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通过课堂活动的设置,以达到预期的语言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教学培养目标。翻译专业的综合英语课程中,以CBI理念为主要导向,以6T为主要框架来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将语言内容同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文本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对把学生培养成为立足于世界,有超越民族、语言、地域差异意识且兼具爱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具有建设性意义。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文本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