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

2021-01-0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品德学科语文

李 朝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象圣中学 广东·广州 511400)

德育教育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趋势,新任务,它也符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相关要求,体现了学科教育职能的升华。语文学科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载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只是从知识点的层面去做教育引导,更要在道德品质、认知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让同学们树立坚定信念,拥有远大理想,心存善意、乐观向上,在成长道路中有更好的发展。

1 德育教育的渗透是语文学科发展的必须

近年来,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德育教育也成为重要课题。事实上,德育教育和语文学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品德、传统美德,在汉语言文化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二者之间是紧密关联的。

首先,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中国语言文化的载体,我们在教材中学习各类诗词文章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国的语言文化。从《桃花源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鲁迅先生对社会的针砭时弊,再到反映革命战争时代伟大人民情谊的《金色的鱼钩》《驿路梨花》等,都是蕴含着饱满的人文思想和优秀品德,都是值得初中生学习传承的。做好道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使命所在。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没有进行德育的渗透,那就是教育的不深入,不透彻,是教育功能的欠缺。

其次,当前,初中生群体的道德状况堪忧。很多初中生价值观受到误导,存在校园义气、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崇尚玩游戏或者二次元文化,没有良好的价值观。这也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有关系。他们对于一些教导教条类的东西不会特别感兴趣,反而会因为教师的说教而产生反感。再加上如今网络环境等的复杂,加上少年群体的接触环境复杂化,使得初中生群体中有悖于社会道德认知的情况多发,校园欺凌和痴迷游戏等情况多发。针对此类情况,我们也理应在语文学科教育中充分做好德育渗透,做到以德服人、以德树人,消除学生成长的误区,实现学生文化素养水平与道德品质品行的进步。

2 教育工作者的以德立身,以德服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比较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就是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礼仪文化的代名词,代言人。在新时代,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地位依然是无可置疑的。要在语文学科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本身的道德品质、师德师风的建设就更是不可或缺。老师就是学生成长的影子,老师有怎样的师德师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品德认识。可以看到,当一些教师教学活动中脾气暴躁,对学生多有辱骂讥讽或者轻视的时候,学生的身心容易受到较大的创伤,产生心理上的压抑和变态反应;而如果教育工作者本身儒雅和善,对学生关怀体贴,循循善诱,学生也往往会受到熏陶。

近几年来,新闻媒体和社会大众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职业操守有较高的关注。教育部等主管部门也围绕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进行了大量工作。在当前教育领域普遍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也必须在自我形象管理、品德管理方面有更好的表现。教师首先要规范自身言行,按照四有好老师等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杜绝言行浮夸、举止畏缩、行为不端等情况;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品德素养,对待学生不以成绩论高低,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对学生的真诚关怀与关爱,能真诚了解班级中学生的思维动向、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特别是就道德品行教育方面,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道德修养状况,对班级里存在的不文明行为有所了解,能够从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并且能针对性的采取教育引导举措。比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面对不喜欢语文学科的学困生,老师应该尝试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武断盲目的指责;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让学生受到感化。在涉及到诗词鉴赏、写作培训、经典诵读、课文讲评等各项活动中,教师能够做到有德有礼有修养,这是德育教育有效渗透的必要条件。

3 基于教材有效渗透,让德育教育有效过渡

一般来讲,当我们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时候,学生会有一定的排斥情绪。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老师经常会告诉同学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种道德上的约束感。在新形势下,语文学科教育应该尝试更好的方式。基于教材内容去做德育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造成熏陶和引导,这更有现实意义。比如在学习课文《乡愁》的时候,这是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写的一首乡愁诗。这其中的乡愁,其实也正是一种思乡爱国之情,是一种挂念故土,感恩故土的情怀。老师在对这首诗歌的解读中就会特别注意对思乡爱国的思想情怀的灌输。老师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余光中会挂念自己的故乡。为什么中国有“叶落归根”这样的老话。故乡值得留恋的地方在哪里?是经济的高度发达么?是特别好的家乡福利待遇吗?是家乡的人比外地的人更友善么?通过老师的教育启迪,让同学们对故乡、对故土、对自己生长生活的地方多了一份了解和认识,多了一种热爱和感恩的情怀。

再比如学习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教师可以从这篇课文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当时有着怎样的心境和情怀;作者从一间茅草屋联想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这里面是否能体现作者的一种家国情怀?我们还可以去分析,杜甫作为千古名人,为什么也会有如此惨淡的处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杜甫的处境,能给大家带来怎样的启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是随着教材内容不断发展的。这比我们生硬的进行道德说教有更好的效果。不过,为了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教师应当在立足课本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比如通过互联网让大家熟悉杜甫的生平历史,了解杜甫所处的社会背景。在适当的拓展阅读支持下,学生的认知更加全面,感触更加深刻,德育教育才能深入人心。

4 鼓励学生自我探究,实现道德思想的升华

教育实践证明,很多学生并不是不明白一些优秀品德的价值和意义,只是大家缺乏一种践行精神。比如诚信、比如诚实、比如友善,很多学生明白这些优秀品德的道理所在。但是,明白不等于认同,认同不等于践行。有很多学生知行不一,德育思想难以落地。更有的学生双重标准,对待别人会以各种品德标准去要求,对自己则会放宽要求,给自己找借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育工作者就有必要进行德育教育的干预。

我们要让学生从心里产生共鸣、产生触动,自觉自愿的去践行优秀品德。比如在学习课文《鱼我所欲也》的时候,老师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谁是鱼,谁是熊掌?要以怎样的标准去做取舍?根据这个问题,老师给同学们看了一些实际发生的新闻案例。比如某退伍军人勇救落水儿童结果意外溺亡的新闻,还有快递员冒着生命危险救助阳台外面即将坠楼的幼儿,结果自己摔得双腿骨折的新闻,还有某地少年儿童面对疾驰而来的大货车,推开了自己的伙伴,自己却被货车撞伤的新闻消息等。通过这些新闻素材,让同学们展开自主讨论探究,并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去发言。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是将课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相结合。通过构建这样的学习交流过程,学生把内心想法分享出来,相互辩论,相互讨论,有意见分歧的可以尝试合理的说服对方。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是对学生真实思维的激励和触动,可以方便老师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同时及时发现学生认知的误区不足并进行纠正。

5 构建多彩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品德的塑造

学生品德的塑造,需要我们在班级环境氛围上多做积极举措,而不是光靠教师的引导和师生之间的对话。有时候,侧面的氛围营造和引导能起到更好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应当尝试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心态和学习意识。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产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当我们创建多彩语文课堂,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色和魅力,展现语文课堂风采的时候,当我们营造其乐融融班集体的时候,学生也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进而在深刻的思考体验中获得正能量的熏陶。

比如举行班级小征文比赛,请同学们临场发挥,在下课之前上交一份微作文。然后大家通过相互写评语的方式来品读同学的作品,从对方的文本文笔中提取灵感创意,进行取长补短。教师还可以在班级里设置一些宣传栏,专门用来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诗歌作品、精彩作文等等。或者我们组织大家进行有感情读诗活动,通过配乐朗诵等方式进行文化审美教育,实现优秀道德品行的熏陶,感受诗文与音乐之间的配合之美。我们还可以根据课堂需要,给学生观看经典影视剧作品,身临其境获得优秀品格的教育。在这样多彩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心态个性、行为思想更加积极上进、乐观向上。德育教育也一定能有更好的成果。

6 结语

德育教育和初中语文学科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是道德教育深入人心,充分服务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特征,做好语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语文学科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同学们自主自愿接受优秀品德的教育熏陶,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品德学科语文
【学科新书导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