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政课堂设计与建设

2021-01-02雷鸣李鹏黄昭崔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章节课程内容计算机

雷鸣 李鹏 黄昭 崔荣

(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0 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思政建设的迫切需要,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也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深挖课程内容中潜在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内容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爱国主义情怀得到弘扬、工匠精神得到践行。

1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简介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内容,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和计算思维能力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包括理论课堂讲授和实际应用操作两部分。理论课堂讲授要求教师对计算机相关理论性知识进行讲解,主要包括: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系统、计算机主要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实际操作环节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和主要应用软件的使用流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处理以及演示文稿制作等,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加强对课堂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深入理解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原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主要传输协议,熟练掌握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开展课程思政的有利条件

课程思政需要在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相融合,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认知,在保障教学效果的同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这需要在熟知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深挖思政元素,摒弃生拉硬套、强行融入思政内容的方式,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课程内容中。“大学生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理论与实验结合的课程,涵盖了方方面面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方法,比如计算机发展史,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等,这些内容与学生日常的计算机应用密切相关。虽然,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已有一些了解并能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多门课程的学习,但对计算机的认识往往不够深入或过于片面,比如,学生认知的计算机就是能够处理日常事务的微型电脑,但不了解用途、功能强大的巨型计算机,更不了解巨型计算机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国防尖端技术和国民经济领域等方面的重要性。这些学生不熟知但非常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为教师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将我国在计算机技术取得的已有成就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3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的思路和目标

课程思政需教师通过课堂和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首先,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将思政建设注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切身体会思政建设中自身得到的收获,并将收获分享给学生,让他们能感受到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由于“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同于其他传统理论课程,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进行快速的更新。因此,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以保证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过程中做到潜移默化和内容创新。其次,需认真分析“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深挖课程各章节的思政教学元素。根据“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章节内容讲授过程中,可融入我国计算机发展历程中取得的各项巨大成就和我国计算机科学家的奋斗故事,从而使课程的内容丰富充实且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最后,大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受众群体,需通过多媒体辅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将大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的各项环节。通过课程内容的周密设计、教师对专业知识、思政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讲授以及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最终目标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始终不渝的家国情怀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设计

4.1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分析

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章节中,学生要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信息的表示及存储以及计算机的网络安全维护。坚持发展观,用两点论、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理论学习;打破传统的十进制思维,深刻理解计算机的二进制计算;引入辩证思维,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黑客思维模式。在计算机系统章节中,学生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分析硬件与计算机性能之间的耦合关系,理清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辩证关系,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概念。

在操作系统章节中,学生要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的桌面、窗口、文件以及实用工具等操作,体会操作系统中蕴含的管理思想,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珍惜有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以及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章节中,学生要掌握三类常用软件之间存在的操作共性,熟练运用三类软件实现论文排版、成绩表汇总以及课堂汇报等作业内容。

在计算机网络章节中,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发展、网络协议以及网络安全的学习,增长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此外,学生能按信件要求格式,撰写、发送和读取电子邮件,分析电子邮件发送过程中涉及的网络传输协议。

4.2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具体课程教学案例的设计

针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章节,拟将潜在的思政元素融入到主要的课程内容中。

4.2.1 课程准备阶段

教师将课前准备的教学辅助文件及视频发布在 Blackboard、MOOC等教育信息平台,并在平台上建立交流论坛和答疑区,旨在帮助学生有效开展课前知识的学习,从而保障在课堂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学生能有效掌握内容难点和重点,同时有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另外,在教学辅助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材料的搜集、整理和维护,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2.2 课程讲授阶段

知识点1:计算机的分类。

首先,通过雨课堂软件,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天河、太湖之光等国产巨型机,逐步深入讲解国产巨型机取得的成就以及重要用途,并将巨型机与综合国力相联系,让学生懂得只有国力强盛才有能力研发巨型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讲解巨型机不单单是一台机器,其实际是一整套系统。通过连续的引导式提问,让学生了解巨型机的开发与供电站、水电站、冷却系统等密切相关。最后,从功能需求和造价成本两个维度出发,帮助学生理清巨型机、小巨型机、小型机、工作站、个人计算机的区别和分类规则。

知识点2: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首先,从数据和信息的区别出发,讲述信息的概念,逐步过渡到信息系统,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认知,明确系统中包括了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维护以及信息使用等。由于系统的各个环节都涉及现代信息技术(俗称IT),进一步掌握学生对IT概念的理解程度。然后,通过虚拟现实、数据挖掘等应用举例,打破学生已有对IT的错误认知,让学生知道IT已无处不在地应用到社会建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讲述我国IT业从无到有再到走向强大的20多年风雨历程,让学生了解多少IT人用青春和汗水才换来了今天的成就,告诫大家勿要崇洋媚外,时刻记得自主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努力奋斗,为我国各领域关键技术早日实现全面自主化尽一份力。

知识点3:信息的表示及存储。

从常用十进制入手,介绍进位计数值的三要素,逐步过渡到计算机内部的二进制信息存储。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常用进位计数制之间的转换,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二进制思维。由于二进制数的运算有抽象的逻辑运算部分,将实例与逻辑运算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逻辑运算。如:在包含两个开关和一个LED灯的串联电路中,用0代表断开开关,1表示闭合开关,输出结果用0表示灯灭,1表示灯亮。当两个开关分别输入0和1时,灯是否亮起。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自然地将实际电路与“或”逻辑运算进行关联,思维得到发散,同时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逻辑运算的实际内涵。最后,在介绍计算机系统安全时,引入一个辩论问题“是否赞同黑客存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利用辩证逻辑思维判断黑客存在的利弊。

4.2.3 总结与巩固阶段

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章节的重难点,结合课堂讲述内容和教育信息平台的教学材料,进行总结,再次帮助学生加深内容理解。另外,指导学生课下完成进制转换作业,组织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让学生防范有害于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事情发生。

5 结论

传统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限于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讲授,缺乏思政元素的融合,导致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过程中兴趣不足、缺乏主动性,导致无法完成课堂教学目标。通过深挖《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紧密结合,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最终使学生能够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双收获。

猜你喜欢

章节课程内容计算机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