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广西音乐类非遗融入高校课堂教学探析
——以“七玄乐府”项目为例

2021-01-02张吴巧觅张洁夫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乐府器乐民族音乐

张吴巧觅 张洁夫

(桂林旅游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

0 引言

广西有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和习俗。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高校中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非遗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从而增加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1 “七玄乐府”项目现状

1.1 项目简介

“七玄乐府”项目于2014年6月引入桂林旅游学院,是一个以少数民族器乐为载体,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基地。项目引入时便建立了“七玄乐府”乐团,乐团所演奏的乐器是周泽江教授深入广西各民族地区采风调研,以壮、侗、苗、瑶、京族乐器为主进行改良的第五代少数民族新乐器。乐团借鉴西方交响乐队编制,分为“管、弦、拨、击”四大声部,吹管乐器有波咧、芦笙、侗笛等乐器,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由壮族葫芦胡演变而来,分别称为天葫芦和地葫芦,打击乐器有碗锣、木蛙、丈鼓等,共288件乐器。为提高第五代乐器的稳定性,项目负责人邀请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专家进行探讨,并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合作,研发制作出性能更为稳定的第六代乐器,于2018年交付使用。第六代乐器音色脆亮、浑厚、音域宽广、表现力强,为少数民族乐器交响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周泽江教授在深入民族地区采风调研乐器的同时,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并创作出《九马行云》《金蛙嬉雨》《金桂飘香》等十二部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交响作品,其中《九马行云》《金蛙嬉雨》最为经典。《九马行云》创作灵感源自漓江景区著名景点“九马画山”,乐曲描绘了骏马嬉戏、奔腾,最后一飞冲天的生动画面,浓缩了广西民俗音乐文化多种元素。《金蛙嬉雨》则是依据广西壮族人民所崇拜的图腾——青蛙而创作,并且在演奏中使用到乐团特有的乐器——木蛙来模仿青蛙的叫声,乐曲中此起彼伏的蛙叫声,仿佛置身夏夜的田园之中。

为丰富乐团演奏作品,特别邀请了云南艺术学院青年作曲家高雪红到广西采风,并为乐团创作了《忆江楼》《桂树下》等作品。《忆江楼》是一首为侗笛、钢琴、弹拨乐而作的七重奏,运用现代作曲手法,以节日欢庆、民族团结为主题,音乐悠长、热烈,侗族多耶的元素若隐若现,通过侗笛、芦笙、葫芦琴与钢琴、打击乐的交融,力求民族与西洋的融合质感。

“七玄乐府”项目不仅在民族民间器乐保护传承方面有所建树,还在民间歌舞、戏曲等方面有一定的成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项目推出了广西第一套戏曲(桂戏)广播体操,整套体操以桂林剧种——桂戏为原题材改编创作,使运动与传统艺术相结合,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学习、弘扬传统文化。除此之外,还聘请了各级各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何红玉、罗桂霞、周瑾,自治区级彩调传承人唐洁等表演艺术家的指导下,彩调节目《刘三姐定情》入围第十一届广西校园戏剧节展演。

“七玄乐府”项目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挖掘、保护、传承、创新、推广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探索如何将广西音乐类非遗与高校课堂有机结合,纳入教学体系,打造常态化、规范化、特色化课程。

1.2 项目意义

1.2.1 传承非遗文化,提升音乐审美价值

“七玄乐府”对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同时,收集整理了不少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运用现代作曲手法加以提升创作,使民间音乐作品不仅保留了原本的特色,还扩大了民族音乐的接受范围,受众逐渐年轻化,提高受众率。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和价值观。

1.2.2 引进非遗传人,培养民族审美观

项目进行过程中,不仅邀请优秀学者、行业专家讲学授课,还引进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项目的发展进行指导。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张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文场代表性传承人何红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罗桂霞等,针对“七玄乐府”项目需求及学校学生水平,定期为学生开展讲座,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非遗文化氛围。

学习非物质文化可以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尤其可以为广西区内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传承培养更多传承人和传播者,非遗传人传授、高校学生传承,受众面扩大,形成“点—线—面”的可循环发展机制。非遗文化引入高校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创新。项目进行过程中,努力与地方文化部门、相关专业艺术团体、企业等进行合作,开展非遗文化展示、普及等活动,以音乐类非遗为载体,做好非遗传承,彰显民族文化自信。

1.2.3 深化非遗学习,提高美育教学水平

“七玄乐府”项目为学生学习民族器乐、民族民间音乐创造了一个潜移默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体验、参与,进而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学习兴趣。基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结合其对民族音乐的喜好程度,建立一个较为完备、多方面考虑的教学机制,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学习,提高学校美育教学水平。

2 “七玄乐府”项目相关课程及教材建设

“七玄乐府”项目充分发挥了地域资源优势,活泛的运用广西地方音乐类非遗,呈现生动、具有民族色彩的音乐课堂。在民族音乐文化学习、器乐知识学习的输入过程中,与民族音乐文化演唱、民族器乐演奏、教学成果展的输出过程相结合,提高民族音乐在教学体系中的出现率。

项目是一个集教学、实践、科研为一体的基地,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备学习、实践场所。“七玄乐府”的成立为高校教师教学开拓了思维方向,促使老师开发民族音乐课程的新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系统的运用乐器引领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对民族乐器进行广泛的了解和应用,进而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实现从大方面广泛笼统的学习向具体乐器深入学习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结合现代数字化发展,将传统器乐与网络发展结合、与创新创业结合,产生新项目、新想法,主动探究“七玄乐府”推广创新的新方式。教师、学生在研究民族器乐的同时,可以挖掘“七玄乐府”潜在的价值,为课程研发、科目创新提供了较为良好的教育和资源基础。

2.1 课程体系设置与项目有机结合

音乐类专业作为“七玄乐府”教学的主体,在为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已将乐团的常规教学和排练纳入其中,将民族器乐知识与音乐类专业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特色的校本课程。高校根据学生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差异性与“七玄乐府”项目结合,将本科课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系统化解读,引导学生对我区民族音乐文化产生好奇心,从我国艺术教育方针、我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高校特色民族音乐进行介绍,阐述优秀教育资源和专项非遗传承人,并且根据乐团四大声部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兴趣发展方向,优先考虑把有基础的学生分配到相应的声部,让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确定自己想要发展的方向,制定目标、适应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其次,由专项老师进行小班指导,学习器乐理论知识和器乐基础课,对音乐文化和民族乐器的改良进行专业分析,在达到阶段性目标后进行教师一对一指导;然后,引导学生探索我国对民族音乐传承的不足和未来发展优势,理解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在巩固民族器乐使用、声乐练习的同时开设排练课;最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继续思考民族音乐的内涵,针对专业方向将民族音乐的学习成果以个人音乐展的形式进行汇报演出,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从事相关专业奠定心理基础。

在课程的设置当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要求,制定不同的特色课程。为培养具备一定的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播能力和文化艺术素养,能够从事专业音乐表演、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音乐类专业开设了多声部民歌演唱、广西少数民族器乐演奏、器乐合奏等特色课程;为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较高中华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和创新能力,适合从事文化传播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非音乐类专业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民族乐器与戏曲鉴赏、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习等特色课程。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学习还处于发展之中,没有一个定性的标准,仍需要不断探索。依据各个专业对广西音乐类非遗文化学习的情况,逐步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发相应的研究项目与创新项目。在“七玄乐府”项目课程体系的安排下,仅音乐类专业在“七玄乐府”实训基地的课堂使用率已达到85%以上。

除了在艺术表演、文化传承方面的推广,“七玄乐府”也配备专业的讲解团队。为来访专家、研学队伍等进行讲解,以民族乐器展览、广西典型文化遗产参观、音乐会欣赏等多样形式传播广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非音乐类专业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搭建一个集教学、实践、科研为一体的立体、多元化综合平台。

2.2 教材撰写和出版

“七玄乐府”项目是集广西民族乐器收集研制、民族音乐写作、实践演出为一体的大型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习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的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纳入艺术教育,以特色课程体系与实践性教学互动为核心,以大学生非遗传承教育与实践为落脚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将广西音乐类非遗融入到高校课堂之中,需要探析适合自己的校本教材,经过多年实践,地方高校教师和非遗传人在实践和教学中不断探索,在初设阶段,以乐团乐谱、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系列为教材,在逐步的发展和调整中,收集整理广西各地代表性作品,编写出与“七玄乐府”相配套的教材,更利于少数民族音乐体系的建立。

为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与教学在地方高校的实践与推广,“七玄乐府”项目与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经协商出版“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系列丛书”,即将印刷出版有《“七玄乐府”器乐教学与训练曲集》《“七玄乐府”声乐教学与训练曲集》。广西少数民族乐器教学是项目的核心,《“七玄乐府”器乐教学与训练曲集》内容包括练习曲和演奏曲,练习曲根据项目研发乐器的特性特点,参考相近乐器教材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进行编写,演奏曲则收录了地方民族民间特色乐器曲和特地为“七玄乐府”乐团创作的曲目。声乐教学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七玄乐府”声乐教学与训练曲集》内容以广西多声部民歌演唱技能的基础训练为主,包括声乐演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方法。以上两本教材是七玄乐府项目的重要成果。

从器乐、声乐两个部分为出发点,建立相应与“七玄乐府”有关的学习框架,更为系统的在高校内开展教学。

3 结语

广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在我校的课程中仍处于发展阶段,但我们应树立学习优良民族文化的意识,明确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态度,逐步健全我校的音乐教育体系标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优质的教学内容,使民族音乐的学习从理论性到实用性都得到相应的标准。“七玄乐府”已成立7年,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在贯彻落实美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仍要建立阶段性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乐府器乐民族音乐
《乐府考略》作者非来集之考辨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品读乐府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传奇汇考》《乐府考略》述考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