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模式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的困境与路径探析

2021-01-02黄晓珩冯达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产教

黄晓珩 冯达伟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0)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各门课程兼具育智、育德功能,并且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存在互为耦合关系,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课程思政的实质在于发挥各门课程的德育功能,通过教师课堂授课、言传身教等形式引领教育回归本真。

1 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模式下思政教育发展的特点

基于广东省区域经济转型的现实需求,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仅局限于课堂,延伸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中。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多元企业文化容易令大学生群体产生价值选择困惑,对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使课程思政呈现新的发展特点,在教育主体、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面临新的机遇。

1.1 思政教育主体多元化

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追求趋于一致,旨在培养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为区域经济转型注入新的动力。在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模式下,教育的主体从单一的在校教师转化为在校教师、企业导师、行业专家等多元化复合型队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产生复杂影响。多元教育主体除了开拓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全方位了解湾区发展的渠道,同时提高了学生接触价值观的可能性。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在价值取向存在本质区别,在学生价值观体系尚未成型之前必定造成更加复杂的冲击。

1.2 思政教育环境复杂化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较为稳定,主要是包括以思政教育为目标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等教育形式所涉及的教育媒介、教育主客体等要素。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教育环境就由单一的学校理论教学转化为较为综合的校企协同育人。目前,高校低年级学在接受思政教育过程中逐步构建价值观体系,但缺乏从大局上认识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及区域经济转型,无法形成代入感,育人成效有待加强。在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将爱国情怀、工匠精神、诚信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实训基地、企业拓展中,丰富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课程思政的吸引力。

1.3 思政教育推进信息化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和调整,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关键阶段,互联网技术逐渐以广州、深圳两市为核心向其他湾区城市辐射,同时也为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各大高校充分借用互联网资源,通过挖掘思政内容的渗透性,利用教学云平台、“B站”“抖音”等新媒体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优化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稳步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以产教融合为契机,为思政教育注入活力,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推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增加思政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措施。

2 产教融合模式下课程思政的发展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有效端正学生自身品行,逐渐提高学生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空场域下,必须看到高校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协同创新、合力育人的必然性。产教融合背景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不断交融,多元价值导向容易对学生尚未成型的价值体系造成冲击,思政教育的推进面临严峻的挑战。

2.1 协同育人理念尚未完全构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当下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理念尚未完全建立,且教育主体、环境更为复杂,难以把教育共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自觉行为。企业导师精通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较浅,忽视在实践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未能在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把握思政教育育人契机。高校与企业尚未完全构建协同育人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缺乏同向同力,导致思政教育在时间维度上缺乏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有待加强。

2.2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分离

由于思政教育隶属哲学范畴,产教融合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在背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如何推进“情怀”与“实用”的融合教学,是当前亟须解决的教学问题。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两张皮”的现象,在产教融合教学过程中更为突出。因此,在产教融合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中,面对参与主体价值取向差异,如何结合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适应产教融合发展需要,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是产教融合模式下落实课程思政亟须解决的重大难题。

2.3 机制不健全未能产生同向同力

课程思政除了依靠教育工作者的良好素质和个体自觉,还需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格局去开展工作,通过构建切实可行的制度或机制,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教育资源,但由于分属不同单位与管理体系,其任务目标导向有所差异,加上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拥有不同的职业发展规划,致使在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等方面未能形成体系,导致课程思政难以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缺乏保障。

3 对策

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发展战略,能有效加强广东省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因此,综合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对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影响,科学把握“大思政课”教学的主客体关系,整合资源强化产教融合实践活动教育性,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主观能动性,自觉投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发展的现实指向。

3.1 牢固树立协同育人理念

课程思政作为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可借助校企联合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师个人能力与素质等契机内外“协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师资结构,构建协同育人理念。仅依靠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价值引领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发挥产教融合的特色,以实践活动为重要契机,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为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持续性,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应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在学科交叉融合、教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等领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与企业应牢固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创设情境加强教育、引导和培训,促进交流互动,强化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守渠种田”的责任意识,从思想上的“条块分割”转向“协同配合”。

3.2 构建跨学科思政平台

长期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未能产生“同向同行”的作用,除了机制不畅导致的思政合力不足,思政教育“零星火花式”的课堂理论教学未能系统融入产教融合进行体系教学,也是影响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个系统化工程,课程思政亟须一个合理的平台高效配置思政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环境和教育的协调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发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作用。政府层面,需强化思政教育引领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到思政教育的建设中来,督促课程思政配套平台的落实。学校层面,在现有实验系统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深入挖掘每门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原有的课程体系,集中力量整合思政与教学资源,打造校内优质思政资源共享平台。企业层面,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要求校企共建思政项目库,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课程思政平台资源,通过创新创业的故事传递育人价值,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3.3 推进思政教育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被广泛使用,同时也为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湾区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探寻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亟须推进思政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开辟思政教育新领域,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互联网作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应充分借助新媒体的时效性及时分享我国重大时事政策,利用“思政慕课”的渗透性开展思政实践教学,厚植湾区青年爱国主义情感。以产教融合为契机推进思政教育信息化建设,可在产融合教学过程节约思政教育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把主观能动性融入学习中,并采用当代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表达思政内容,进而通过道德浸润熏陶当代大学生,提高其内在修养。

4 结语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背景下,产教融合是高校转型升级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要求。当前,湾区大学生在产教融合教育教学过程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亟须改变传统思政教育理念,探索课程思政的新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在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又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成效的现实路径,更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综合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产教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