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科技热点载体的科幻作品与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

2021-01-02王一雪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幻科学

王一雪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1]4-9;2019年7月,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在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中,科技制度、科技评价、科技伦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教学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和科技政策等热点话题在近些年的多次强调再次说明科学技术社会论部分的重要性。随着近几年国产科幻小说、电影的热映和获奖,我国科幻作品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人对中国科幻作品的信心。这些作品通过承载当代科技的前沿热点,呈现出个人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面貌,其中不乏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涉及的议题。

本文主要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然辩证法概论》(2013)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为例进行研究,同时兼顾各高校出版社的相关教材及其内容加以论述。具体来说,科幻作品与科学技术社会论教学在何种程度和意义上具有相关性,这些相关性将为教学提供哪些切实可行的路径、建议,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可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对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一个实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

一、科幻作品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相结合的多维契机

科幻作品中呈现科学知识、技术装备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为科学技术及其社会运行、功能、治理提供文本或影视化叙事。以国内外作品为切入点,从自然辩证法视角阐释科幻作品,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教学的一个契机。科幻作品与科学技术社会论在思想内容上的关联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科幻作品发展现状和文化自信、文化创新

科幻作品在国外拥有较长久的创作传统,成为反思、批判科学技术的形式之一,从公认的第一部科幻小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算起,科幻作品已有200年历史,期间出现了诸多优秀作品,产生了世界幻想奖、星云奖等著名奖项。在西方,科幻作品主要是给成人看的,意在引发人们思考一些抽象的问题[2]。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多方面原因,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并不十分理想[3]。不过近几年来,国内科幻界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获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申办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流浪地球》的高票房和高热度等事件激励了公众对科幻作品的关注和讨论。

国内科幻作品发生的系列事件为增强民族自信心、中华文化认同感提供了经验和材料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4]国内科幻作品中呈现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创新性建构体现了科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例如,《流浪地球》的最基本设定是带着地球流浪,地球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不可割舍的家园,其背后蕴藏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天人合一”的思想[5]289-294。再如,钱莉芳的科幻小说《天意》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民本思想定型的汉代,在主人公韩信面临实现王图霸业但却需要毁灭人类文明的抉择时,以韩信的主动牺牲再次体现保民安民利民的人文精神[6]30-32。

(二)科幻作品与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思想关联

科幻作品与自然辩证法教学在思想内容上存在如下关联:第一,科幻作品中的科技知识及其特征与学生知识背景的关联。科幻作品通常涉及前沿、热点科学理论、技术及其展望,范围广泛。比如电影《星际穿越》中的相对论和多维空间,《2001太空漫游》中的人工智能,《彗星来的那一夜》涉及现代量子力学和平行宇宙概念,刘慈欣小说《天使时代》中的基因编辑与改造等。科幻作品中的科技知识涵盖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主要理工学科。“在科幻史上,几乎与科学同步同构地实验了所有的可能性,几乎所有门类的科学和技术都被实验过了。”[7]108丰富多样的科学知识为与不同专业背景的理工科学生进行对话式教学提供了足够支撑,讨论作品中科学技术的合理性为他们提供了“用武之地”。当然,这些知识是由作者、编剧基于现有知识及其发展逻辑对未来的展望形成,主要集中于学科前沿,这正是一些作品问世后,人们热衷讨论其涉及的科学技术的现实性和合理性,追问该知识、技术是否存在“硬伤”的原因。

第二,科幻作品的哲学思想与科学技术社会论教学主题的联系。科幻作品是存在于叙事空间、基于现实社会又超越当下生活的思想实验,是对哲学思想的叙事化和情景化处理。它通过想象未来社会发展,展现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在故事中呈现哲理,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提供桥梁。“科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和电影类型,天然地就把科学作为关键词,这个科学不是脱离了语境的抽象的科学,而是应用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中的科学。所以科幻的思想实验,便可以用来考察科学、技术、自然与人类社会交互作用的诸多可能性。”[7]125-136如好莱坞科幻电影主要有七大主题:星际文明、时空旅行、机器人、生物工程、专制社会、生存环境、超自然能力[8]1-7,我们认为这在科幻作品中同样适用。当然,西方科幻并未穷尽科幻作品的全部话语,西方科幻作品的个人主义意识和中国科幻的族群主义价值导向[9]173-182、好莱坞电影近五十年来以“回家”进行自我救赎的细小叙事与中国科幻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彼此补充,共同形成科幻作品的哲学场域和言说方式,为学生从马克思主义视角,通过对比中西文化解读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社会运行、社会治理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和更广阔的视野。

(三)科幻作品研究现状支撑科学技术社会论教学

国内外学界存在较多数量的关于科幻作品的哲学研究。“哲学和科幻小说正汇聚成一系列共同的主题和问题。事实上,科幻小说中哲学上引人入胜的问题几乎没有尽头。”[10]20-22在国内学界,关于科幻作品的研究集中于文学、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管理等科学论领域。鉴于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哲学思维导向,这里以考察科学论领域的相关研究为主,兼顾文学领域中的哲学思维。

科幻作品与科学知识及其社会应用存在广泛关联,目前存在多角度的、丰富的哲学研究,为科幻作品进入科学技术社会论教学提供契机。首先,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从科学史、科学哲学角度考察科幻小说、电影,在诸如时空旅行的物理学理论及其历史、费米佯谬、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反乌托邦、科学定律、归纳方法、实证主义等主题上进行探讨[11][12][13][14];从元反思视角对科幻作品的原创力、运思方式和中国科幻电影之路等方面进行分析[3][7][15][16]129-136。其次,国外关于科幻作品的哲学研究同样为数不少,其主题与国内研究存在相同之处。相比国内学界侧重科学技术哲学反思,国外文献中偏重伦理学研究,例如,人工智能、时空性质、缸中之脑、人的本性、自由意志、人体增强、道德主体和死亡哲学等内容[17][18]。最后,除严肃的学术讨论外,还包括通过媒体发布的、富有启发意义的知识普及和讨论活动,如知乎、豆瓣等网站上的各类科幻影评。

从涉猎范围看,这些资料既有面向学界的专业论述,又有通向大众的通俗解说。从学科领域看,这些文献呈现了关于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社会科学哲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多维反思。从言说内容看,这些论题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关联度存在强弱之别。第一,这些研究涵盖范围较广,需要从中汲取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例如,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教学内容中基本不涉及人类存在价值的研究,这部分资料可作为辅助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相比之下,生物工程中的基因编辑内容与科技伦理、科学家行为规范相关,可做较为详细的阐述。第二,以上资料中涉及的相关素材需要结合自然辩证法思想和教学目标进一步考量,结合课程需要进行整理、丰富和调整,例如,基于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末世情节在好莱坞科幻电影中得到较多展示,西方科幻作品颇具反科学主义倾向[19],教师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给学生呈现这种反科学主义思想的同时,还需强调它与反科学的区别和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

二、科幻作品涉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实现路径和思考建议

科幻作品是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潜在教学资源,其学术研究可为相关教学提供思想内容上的依据。课程内容的选择、课堂转化的方式关系到科幻作品的价值实现程度和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教学质量,现对其做如下讨论:

(一)科幻作品的选取程序和原则

在2013年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中,“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作为三级标题存在[20],但在2018年版的教学大纲中,该标题被称为“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21]。这一调整隐藏了伦理一词,为将伦理问题扩展到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整体论说中提供机会。如上文所述,科幻作品涉及诸多自然科学学科和主题,试图涵盖其全部内容,既不切合实际,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因此,如何在繁杂的科幻作品中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成为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一,依照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和基本内容选取科幻作品,在某一特定教学主题上,需要针对特定教学对象的学科背景,圈定部分科幻作品,在此基础上进行甄别、选取。教学主题相对于作为教学资源的科幻作品具有先在性,当科幻作品无法明确地、有针对性地满足教学对象的具体知识背景时,可放宽科幻作品选取的内容范围,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允许选取基于授课对象非本专业知识的科幻作品。尽管这一先在原则令科幻作品中的科技知识难以与特定知识背景的学生形成完全对接,但并未对教学质量造成较大影响。这是因为,首先,科幻作品可分为三个层面:科普和文学层面、哲学层面和作为科学的新边疆[22]95-96。从科普和文学层面上讲,科幻作为一种通俗文学艺术形式,其本身便具有面向公众的潜在能力。其次,尽管科幻作品中通常呈现高科技知识,但对经过系统训练的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来说,对这些知识的基础层面的获取并非难事。更何况,当今跨学科研究的趋势表明,诸多学科知识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最后,科幻作品中的科技知识是讲授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基本素材和“敲门砖”,重要问题是其背后隐藏的哲学思想。

第二,所选作品尽量兼顾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大众认可度。科幻作品对自然辩证法教学的辅助作用主要依赖于作品中呈现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及其解读、阐释,这些体现在作品的世界状态设定和故事的逻辑叙述中,包括作品中呈现的科学技术样式和水平,科学技术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制,以及特定时间、地点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物、人与机器等诸多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及其逻辑合理性。科幻电影中的光影和声效令这些内容的呈现更为生动、形象、有趣,高销量、高票房的科幻作品往往与社会热点、研究前沿相联系。这些均可激发学生兴趣,烘托课堂氛围,易于学生理解并产生共情。因此,二者的结合是最佳处理方式。

第三,在思想内容和大众认可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以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作为主要选取原则。实际上,这二者之间并无必然关联。例如,1968年上映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并未获得当时影评界的青睐,但其蕴含的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人工智能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思想在后世获得越来越多的称赞,此可应用到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人类解放的教学中。不仅如此,电影中的古典音乐亦可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良好的故事和原创性场景可以造就好票房,但科幻的第一流境界在于思想[7]。所以,当作品的思想深刻性和大众认可程度彼此冲突时,前者是更好的选择。这种选择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对这些较为“冷门”的作品的解读,还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科幻作品的整理和重构思路

经选取后的科幻作品需要基于自然辩证法课程目标和内容加以整理并重新建构、阐释后方可进入课堂。科幻作品主要以文本、音频、视频形式出现,鉴于课时原因,这些素材往往是片段性的、零散的材料堆积,其本身含义内在于科幻作品之中,因此需要对素材的故事语境和逻辑加以整理,使片段式素材在课堂中呈现整体性,易于学生了解。同时,基于自然辩证法的课程属性,科幻作品的内涵和意义需要在作品文本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合理重释,以便贴合课程主题。教师在保证素材完整性的情况下,与教学主题关系密切的内容需详细呈现,反之则简短带过。例如,在根据马克思异化理论说明技术作为异己力量对使用它的人发生作用时,可采纳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作为教学素材,其中生物工程对人类行为、思想的控制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内容,这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主人公之间发生的具体故事情节则可省略或简要说明;对于故事中社会状态的产生原因需要结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加以分析和研判,形成对教学素材的主动建构。

(三)科幻作品的运用和呈现方式

结合科幻作品和当下科学前沿、热点问题,通过文学批评、影视赏析、情景教学、对话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课程知识的内容和范围。科幻作品在课堂中有如下运用和呈现方式:(1)科幻作品作为案例进行插叙使用。在涉及特定教学主题时,以科幻作品佐证主题观点。课件制作尽量采取视频、音频、图片、图表形式表达科学和哲学思想,增加课件趣味性。(2)科幻作品作为课堂主题进行多维讨论。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组织学生欣赏科幻小说和电影、话剧片段、科幻作家访谈视频、科幻研究报告等。开发多感官互动,从文学艺术赏析等贴近学生生活且较具娱乐性的方面引发学习兴趣,并探讨其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和哲学理论。例如,结合电影《黑客帝国》《银翼杀手》,就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科学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功能、科技异化等多个问题的反思,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哲学反思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呈现方式占用较多课堂时间和学生精力,对科幻作品的选取过程要求较高,最好能在较少材料中涉及诸多课程主题。(3)科幻作品作为背景知识和活动参考资料。教师经过课下准备,开展课堂情景互动,根据相关文学艺术作品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赛、编演短话剧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三、科幻作品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教学资源的意义和问题

科幻作品作为教学资源进入科学技术社会论课程具有以下意义:第一,丰富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由“知道”走向“理解”。自然辩证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一,需要将其教育意蕴与说教、灌输区分开来。“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资源开发问题,成为目前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现实任务。”[23]102-106教材中的科学技术社会论以理论分析形式呈现,科幻作品则提供具体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场景使之形象、生动化。通过将科幻作品融入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在作品建构的特定情境中理解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如科学对自然界的表征方式、科学与人类认识的关系、科学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建构等。这种依赖于情景、故事、对话形成的理解,不同于通过一系列形式逻辑或理论命题形成的精确知识,前者成为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一种独有研究方法,“理解”的方法论从意义、价值的角度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象[24]72-79。可见,理解在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中是需要的,科幻作品的引入有利于促进这种理解。例如,从理性上知道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模式促进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进而导致环境破坏是一回事。通过科幻电影《阿凡达》中部分片段的展示,学生能够更为真切、直观地感受资本逻辑中的经济发展、资源破坏,电影中纳美人的遭遇可引发学生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在情感上形成保护生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归属。

第二,提高学生对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兴趣,拓展与该课程相关的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史、科学学等学科的部分知识。一方面,科学作品不仅涉及自然观、科学观、科研伦理等哲学问题,还涉及具体科学内容,这些内容或可激发理工科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对之进行自我解读和分析的兴趣。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可能存在这样的困难,即“教师掌握更多抽象的自然辩证法理论知识,却缺乏大量具体的当代中国科技信息,而学生恰好相反,具体专业知识丰富而理论知识欠缺”[25]105-109。科幻作品引发的科学问题与具有理工科知识背景的同学相关性较大,可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加强师生间的双主体互动,成为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另一方面,科幻作品的故事结构令其思想内容颇具延展性。例如,可以追溯科幻作品中科学知识产生的历史,通过科学史故事的分享,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及其哲学问题的学习兴趣。再如,对于科幻作品中描述的未来世界的科研体制、科学家角色等与科学社会学、科学学相关的内容可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状态,更加主动地思考相关问题。当然,为保证课程质量,避免发散思维导致课程目标模糊的情况,在案例选取和言说过程中需要以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参考基准。“科学技术社会论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其价值旨归是马克思主义。”[21]上述科学社会学内容与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内容具有交叉性,因而可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以拓展。

第三,促进理工科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能力,培养审美等人文素养。科幻作品涉及诸多科学知识、设想、假说,但其属性为文学艺术,这种自然科学的文学演绎为人文精神的传播留下诸多空间。例如,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26]309,“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病变,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与癌细胞的飞速扩散相当,最终的结果都是耗尽有机体的养分,破坏器官,导致其寄宿体的死亡。”[27]28这些颇具人文色彩的话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呈现出对自然科学统御下的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同时折射出自然辩证法课程中重点讨论的主题之一:技术理性和人文文化的协调问题。

第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中国科学传播、科幻事业的发展。一方面,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论科技创新思想时说道,“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1]根据科幻是“科学的新疆域”[22]这一看法,科幻恰是对未来科技和社会的有逻辑的想象,或可启发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进一步认知,甚至在具体科研过程中加以创造性实践。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授课对象具有扎实的科学知识背景,通过利用科幻作品这一为更多公众所接受的文艺形式将科学技术社会论知识加以具象化呈现,有利于相关思想的交流,提升中国公众对科学更为全面的认识。在广义的科学传播立场上,就许多科幻作品中所含有的与科学观和自然观相关的理念来说,因其远远超越传统科普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对其科学传播的效果及意义,非常值得进行深入的具体研究[16]。此外,中国科幻事业正处于上升时期,在课堂中加入科幻作品或可催生科幻文学领域的新生力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科幻作品是科学技术社会论的课程资源之一,与历史事件、名家讲座等一同构成自然辩证法的课程资源研发活动,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科幻作品与其他资源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其次,避免课程性质、内容的泛化。2018年6月,“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教学与普及工作委员会和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与中国自然辩证法教育改革及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本次会议在推动‘自然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中起到了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28]21这说明需要区分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等科学论研究。在涉及科技哲学时,尽量采纳与自然辩证法课程相关或相近的思想。最后,科幻作品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提供教学资源,如上文所述,还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技观、科学技术方法论提供不同程度的启发。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为自然辩证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一个案例。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科幻科学
怎样写科幻故事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PL-01:科幻飙车党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