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现实意义与有效路径

2021-01-02陈圣军路丙辉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针对性话语精准

陈圣军 路丙辉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各项工作对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1]1-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树立精准思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更是多次提及“精准”二字,精准思维俨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重要思维方式和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论。在精准思维引领下,近年来精准扶贫、精准改革及新冠疫情防控的精准施策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理念遵循。当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顺势应变的时代课题和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将习近平关于精准思维的相关论述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深刻思考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不足,阐述实施精准思政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化解症结的有效路径,对于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审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举旗定向上果断决策,提出了增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举措和新思想。各高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和“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开展了积极有益地探索和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各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显著增强。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现实问题依然严峻。

(一)方法之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准度”有待强化

教育方法作为手段或工具是连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纽带,在要素功能发挥中具有重要作用。精当的方法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形成“交流、引导、教育”的良性互动,反之,则形成“僵化、互逆、对抗”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可能每次都通过一一试错的方式来探寻最佳教育方法”[2]50-55,因而准确地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通过精巧设计,精准“灌输”和供给学生需要的资源和内容,既是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向,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方面,“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仍然存在。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复杂性,直接决定了“一刀切”的单一化教学方式无法与之相适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理论灌输法作为最常用的教育方法,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所决定的。但理论灌输法并非万能,也不等于方法单一,在坚持理论灌输法的同时,需要与其他教育方法(实践锻炼、自我教育、咨询辅导等)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强大合力[3]11-14。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时采用的是相同的教育方法,未能“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显然这与“三因”理念不符。另一方面,“大水漫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习惯等都呈现出思维活跃、需求多样、个性张扬等特质,而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粗放型”的“漫灌”方式为主,较少有根据学生特点和喜好开展的“精细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学生的所思、所盼没有得到教师的精确回应和关切,“单向度”的授课方式渐渐地使学生失去了兴趣,部分学生成为思政课上的“低头一族”。这不仅消耗了教师的主体活力,也弱化了思政育人的效益。

(二)话语之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温度”尚需提升

“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温暖教育的旨归”,学生是有感情的“具体的”人,“接地气”“有温度”“有滋味”的教育话语才会有句句“攻心”的效果。但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还存在着亲和力不足,表达抽象化、空洞化等问题。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偏指导性,针对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其话语体系的全面性、指示性、系统性,讲究的是“面”上的普遍性和广泛性,这类话语不会也不能针对具体对象的具体问题对“点”施策。这就需要教育者在工作中视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深入浅出地创新性转化,从而有针对性地与教育对象进行对话。但就目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化、加工过程未能实现融通,话语表达仍然带有浓厚的学理“指导”特质,对于具体对象难以给予有针对性地“精准供给”。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偏学理性,生活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要有高度,也应有温度,只顾学理的高度,将无法实现话语上有沟通,态度上有共识,情感上能共情。就目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注重了政治话语的严谨性、严肃性,兼顾了学术话语的真理性和规范性,但却忽略了教育对象所喜闻乐见地生活话语的表达,而生活话语恰恰是能与教育对象直接“对话”,且能激起教育对象情感共鸣的话语形式。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来源于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生活话语的缺失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相对减弱,这样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就难以入脑、入心,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的也就难以实现[4]133-137。

(三)内容之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度”需要增强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现实的人”更好解决问题的实践性学科,其理论的可靠性、实效性要在实践中得以验证,脱离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将陷入空洞说理的窠臼,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的与实际的实现程度并未完全对应,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难以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毋庸置疑,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供给”相当充足,但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究其原因,在于“供给”的内容未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5]。学生所期待得到是真理力量、道德信仰、人生意义等有效的供给,而供给侧却“简单地提供枯燥的理论知识、生硬的道德规范、空洞的人生道理”等[6]122-126。另一方面,教学的灌输性与启发性未能统一。就目前来看,思政课堂仍然存在“说教味”浓郁,习惯用“宏大叙事”进行空洞说理的现象。就理论灌输而言,“硬灌”和“漫灌”的形式不利于受众的接受和消化,以致于部分学生对原理吃不透、弄不清、用不了。一方面,“空洞”的说教和“生硬”地灌输,未能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实践语言,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断层”和“鸿沟”。另一方面,“空泛”“抽象”地讲理论,未能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导致理论成为束之高阁的“书斋语言”,在指导学生的具体实践和回应社会的现实问题方面式微。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话语的“温度”、理论的“实度”、方法的“准度”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因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打好组合拳,既要提升方法的“准度”,又要注重话语的“温度”,还要强化理论的“实度”,这与精准思政致力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相耦合。基于此,我们说高校实施精准思政正是纾困之举和应对之策。

二、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方法与效果、话语与接受、理论与实践之间等具有时代特质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机制将发生重大转变,教育与大数据的深度互嵌已然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精准思政应运而生。所谓精准思政,即在尊重思政工作规律、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以时代问题为立足点,以具体问题为着力点,以大数据为支撑点,针对不同学生群体、不同学生状况给予“精准滴灌”,达到精准教育、精准管理与精准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模式[7]85-89。精准思政是精准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精准思政坚持问题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满足差异化需要,注重人文关怀的新特点,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升意义重大[8]100-105。

(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

精准思政,从一定程度上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当代社会的转型升级,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样态和新选择。既是对习近平提出的思想政治改革创新的积极回应和落实,也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的现实关照。一方面,从主观上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当前新形势、新挑战,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新局面,既提供了重要遵循,又指明了前进方向。另一方面,从客观上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的介入,传统的“上大课”“开大会”等“大水漫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已难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高校思政课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亟需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革新。不可否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开展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期实现从“粗放式”教学向“精细化”教学转变,满足学生的期待和个性化需求,化解高校思政课供需错位的现实症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精准思政作为继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后又一创新理念,将与现代技术深度互嵌,依托数据可视化,精准把控不同学生的思想特质和问题,继而打破传统教育单向度传输的关系,实现精准投送、分类指导。显然,精准思政的实施,将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升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重要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衡量和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解决问题的精准性、工作方式的科学性、教育手段的有效性等诸要素又是衡量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为根本的是要提高工作针对性,因为针对性是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9]1。而之所以说实施精准思政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重要前提,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实施精准思政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精准思政是基于“精准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核心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的针对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方法的针对性[10]133-139。在精准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期待,予以针对性地指导和施策,继而精准“定制”教育内容,实现“精准”育人目标。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针对性。教无定法,精准思政在依托大数据和网络载体的前提下,不仅可以精准分析和把握学生的思想问题和个性需求,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所处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实现“精准滴灌”。精准思政的落脚点在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度与“准”度,这与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目标相吻合。因此,精准思政的实施,将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方式的转变,大大提升工作的精细化水平,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三)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保障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情感、能力和行为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特征,而“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1]377-378。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忽视受教育者个性化和多样性的特征,依然沿用传统老办法,采用“大水漫灌”式的教育方式,将难以精准解决学生的差异化诉求,继而影响生活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树立精准思维的意识,以精准识别、精准把控学生的心理、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实现对问题的精准分析,教育资源的精准供给,教育目标的精准实施[12]102-106。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是“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尊重现实人的差异性、阶段性、不平衡性,要遵循“三大规律”。当前高校思政课堂中,由于条件和资源有限,思政课上教师无法面面俱到,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发展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且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而精准思政依托大数据的优势,可以贴合不同学生的需要和思想特点,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实现适时引导、因生而异和分类育人,这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三、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

精准思政不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彻底否定,而是守正与纳新。在精准思维的指导下,借助大数据优势开展有针对性地和精准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因事之策、因时之举和因势之为。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限囿,可以从教学导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重视角进行探析和纾困。

(一)因事而化,在教学导向上精准定向

教学导向是思政课的“方向盘”,方向问题至关重要,正确的导向是思政课根本任务实现的重要保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须精准定位教学导向,要紧紧围绕政治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开展思政教学活动,要有针对性地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事实、社会舆论、热点话题中“化”出育人哲理,以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引导学生,而要做到这一点,精准定位教育导向是关键。第一,精准定位思政育人政治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必须以坚定的政治立场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习近平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3]。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举旗定向上应精准定位,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使高校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主阵地。第二,精准对标思政育人问题导向。高校思政课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根本问题抓不准,其他问题就抓不牢。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聚焦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在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和切身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目的。第三,精准把握思政育人的实践导向。坚持实践导向,就是要关注教育和社会改革发展的实践前沿,紧扣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和实践需要,从而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14]115-119。

(二)因时而进,在教学内容上精准供给

教学内容是思政课的“压舱石”,安于现状、脱离实际、脱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思政课教学应因时而变,做到“因时而进”,以富含时代性、生活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有滋有味的精神大餐,实现教学与时代的同频共振。具体到实践层面:第一,融入时代主题,增强内容的时代性。时代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库,思政课教师应就地取材,将抽象的理论融入时代背景之中,使理论充满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从而实现教学内容易吸收、能消化、有营养。例如,讲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人民性”,可将其置于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中,用真实、生动的案例佐证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第二,关照现实生活,注重内容的生活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5]119教材内容不完全等于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克服教学话语的单向度逻辑,使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相互转化,立足于教育对象的生活维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精准滴灌。第三,理论联系实践,聚焦内容的实践性。思想政治工作就本质而言就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思政课堂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联系起来,以“实践为基点传授理论”[16]68-75,并将理论之箭精准射向问题之靶。“只有向学生呈现出原理所针对和解决的问题,相关概念才能得到针对性的讲解”[17]72-75,在此之后,理论才会被学生消化、吸收,才能入脑、入心,最终转化为指导实践的理论武器,实现理论武装,实践育人。

(三)因势而新,在教学方法上精准运用

教学方法是思政课的“推进器”,善于选择和恰当运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和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脱离手段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的高校思政课内容也无法进入学生的耳、脑、心”[18]49-54。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学生的新特点和互联网新技术,做到因“势”而新,就“势”而为。第一,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变“粗放供给”为“精准供给”。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受众对象的年龄和需求是不同的,面对不同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个性化特征,要摒弃“包治百病”的模式化教学方式,树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理念。要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思政课教学中发现、挖掘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育人规律和方法,从而精准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教学方法因生而异、因势利导。第二,运用信息处理技术,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依托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学生在校的网页浏览、图书借阅、课外运动等都会留下痕迹,而这些数据散布在学生处、教务处、后勤保障处等机构,依托“多元回归分析、分类聚类算法、回归预测、文本挖掘”等方法为学生“精准画像”[19]90-94,通过有效整合,检索、深耕和研判就可以精准识别问题,继而瞄准问题,靶向治疗。大数据的运用,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依赖经验的“漫灌”式向依托数据分析的精细化“滴灌”式转变,这不仅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也有助于提升育人实效。第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变“静”为“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20]378。除了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还可以采用AR、VR等新兴技术,进行情景模拟式教学,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从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相关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体验感,提升学生的获得感。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始终是为内容服务的,在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上,我们应秉持依托而非依赖的态度[21]8-13。

四、结语

精准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就理论逻辑而言,是习近平关于精准思维相关论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就实践逻辑而言,是改善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较弱、实效性较低现状的迫切需要;就价值逻辑而言,则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价值指向和根本遵循。精准思政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教育对象思想的变化和心理需求规律,并积极探索回应这种变化与需求的现实路径和方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大数据技术,采用诸如“智慧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将有益于将精准思政的实施。当然,精准思政在实践中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规律时,对于如何保护学生隐私、保证信息安全等伦理问题,还需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猜你喜欢

针对性话语精准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