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3”功夫课程的实践与创新

2021-01-01付晓卿袁玉芹刘永美

中国德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班会理想信念学科

付晓卿 袁玉芹 刘永美

潍坊锦华学校立足新时代发展需要,聚焦学生发展,将国家课程内容融合、延展,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创造性地构建了“123”功夫课程,旨在夯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时代新人。

一、“1”即一个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课程教材要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所以,学校从课程维度出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当前很多学科教师各上各的,导致育人聚焦点比较分散,无法形成聚合效应;而且,各阶段教育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育人系统性不强,整体规划不够。基于此,我们打破各学科藩篱,面向每一个学生,聚焦教育着力点与侧重点,将各学科育人核心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开发了“123”功夫课程。

我们认为,教育的着力点与侧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1.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理想信念是心灵的灯塔,没有它,人生就没方向,就没动力。一些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比较“佛系”,人生没目标,得过且过;还有一些学生理想信念错误,疯狂崇拜明星;也有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缺乏切身体验和直接感触,缺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雄心壮志。所以,必须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对新时代中国青少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一些学生受西方思潮影响,崇洋媚外;还有一些学生不知如何爱国。所以,要让学生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撒下爱国的种子。

3.品德修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一个人只有有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小学生正处于品德形成关键期,必须加强其品德修养。

4.知识见识。过硬的知识见识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牢固根基。当今世界,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学生没有知识见识,寸步难行。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思维的锤炼、见识的增长。

5.奋斗精神。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唯有奋斗才能成功。一些学生不爱劳动,不愿担当,见难而退。“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必须加强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

6.综合素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于综合素质的较量。新时代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育。

“123”功夫课程就是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五育并举,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与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2”即两个着力点:主题化和一体化

(一)课程主题化

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研究,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功夫课程,该课程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主题化。课程主题化可以使相关内容更聚焦、更全面、更深入。

功夫课程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六个下功夫”为基本遵循,架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六大主题,细化为23个二级主题。

在理想信念上,我们以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忠诚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为四大二级主题,从不同课程中选取相关课文,并努力实现本主题下不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和本学科不同年级间的纵向联系;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我们从热爱故土山河、热爱人民及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四个方面进行划分;品德修养则划分为道德修养、礼仪修养、文化修养,深入开展礼仪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等;知识见识主题,我们划分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大部分,理论学习依托于学校每年的悦读乐写节和书香校园建设,共同利用资源,实践锻炼又分为自然探秘和社会交往两个小主题;在奋斗精神这一主题下,我们从自强不息、不怕困难、节俭简约、勤奋工作四个小主题来锤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培养学生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历练学生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始终以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综合素质上,我们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交流与合作能力六大分支主题下整合学习资源。

通过课程主题化建设,我们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课程一体化

学科之间以及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着可以融合和纵深研究的要素与内容,这是国家课程主题化的前提。而国家课程主题化实践的目的与意义在于,通过课程分学科划分主题并进行设计实践,有助于我们发现学科之间以及教育与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学科教学以及教育与教学之间的重复与交叉,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整体育人。

1.建立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借鉴“UDP(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 practice)课程体系”建设经验,从开设的国家课程中选取主题,将学校的实践活动内容融合到其中,以各学科中与主题契合的经典文章、公式、知识点等为内容生产的落脚点,打通学科与学科、学科與生活、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达至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在爱国主义主题下的“热爱自己的国家”分支中,我们设置了语文学科的《升国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经典文章;数学学科相应地设置认识位置、认识方向等经典知识点;科学上同样设计《位置与方向》《物体的运动》等章节;道德与法治则设计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等主题知识;音乐学科上则以对应的《国旗国旗真美丽》《我的祖国》等歌曲学习为主……横向维度上不难发现,在同一主题下,各学科中知识的选取都具有相似的内容,实现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2.建立学科内的纵深联系。挖掘核心知识承载的立德树人任务,在一个主题下,实现不同年级学生在这一学科的深度学习。例如,在综合素质主题下“审美与表现”分支中,数学学科中一年级设计《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二年级设计《牧童——认识图形》,三年级设计《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四年级设计《认识多边形》,五年级设计《多边形的面积》,六年级设计《完美的图形——圆》,根据不同年级的课程标准设计以素养为主的具体教学目标,实施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微视频、音频、图文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同时在纵向比较中获得思维方式和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科知识的育人价值。

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着“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优化课程实施方案,推进建设模式、课程资源、展示方式等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给小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结合主题内容,实现学科课程在校园电视台等媒介的展现,促进学校“功夫课程”实践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3”即三条实施路径:主题班会、社团活动、教育戏剧

(一)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一种基本手段。我们作好规划,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召开主题班会,实施“123”功夫课程。比如,在爱国主义主题下,召开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主题班会、纪念“九一八”事变主题班会、全国烈士纪念日主题教育班会、国庆节爱国主题班会等。通过介绍英雄事迹、历史事件和感人故事,宣传抗战事迹,学习时代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鼓励学生做新时代好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主题班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等六大方面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情操。

主题班会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查阅各类历史资料,学习历史知识,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党和国家发展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在相关主题班会的学习中,学生对六个主题的知识和素养有了初步的认知,再通过拓展型和研究型活动,对这些认知进行比较深入的自主探究,找到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在实践中进行体验体悟,并自觉地与社会需求融合在一起。

(二)社团活动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功夫课程的实施要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社团活动既是对课程主题化的有效整合学习,也是对课程一体化的靶向学习。学校本着“全员参与、学有所长”的选课目标,整合“六个下功夫”主题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师生搭建梦想的平台,为希望插上多彩的翅膀。

学校成立了智慧社团、红歌合唱社团、“论道茶馆”社团、写作社团等,来实施“123”功夫课程。比如,智慧社团以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目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团定期召开内部研讨会,从学生的角度学习、领悟重要会议或讲话精神;举行“我的理想”“我的中国梦”“弘扬时代精神”等主题演讲比赛,并在校园电视台展播;举办“信念宣讲员”邀请赛,向全校师生、家长宣讲“四个自信”等知识……社团作好理论的积极传播,努力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又如,实践社团以弘扬奋斗精神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践行为主,扎实落实主题目标。学生走进党史馆、潍坊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地开展研学活动,赓续精神血脉,汲取奋斗力量。社团通过学习座谈、参观体验、宣讲交流等活动激荡奋斗精神。社团开展“关爱帮扶、公益宣传、保护环境”等志愿服务活动:美化校园环境,走进敬老院举行尊老爱老活动,走上街头进行“啄木鳥”普通话宣传活动,走进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和节能环保知识宣传活动……从身边小事入手,培养广大青少年奋斗、奉献的品质。

“展学生选修风姿,润校园文化内涵。”学校设置的社团活动,其内容以具体的“六个下功夫”为主要素材,以多样活动为依托,让学生锻炼技能、交流合作、提升素养,充分展现自我精彩、彰显个性魅力。

(三)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以把戏剧与剧场的技巧运用于教育中,以教育而非演出为目的的形式育人。学校立足于“六个下功夫”课程主题化实践,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等媒介平台,开展相关主题下语文、数学、传统文化等课程的故事讲演、课本剧展演等教育戏剧活动,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在品德修养主题下,我们举办语文课程主题故事讲演活动。学生围绕“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这一主线选取经典篇目,《愚公移山》《纸上谈兵》《磨杵成针》《扁鹊治病》《孔融让梨》《揠苗助长》《虎门销烟》……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轮番上演,学生充满感情地表演,带领大家进入情境,进而传承中华美德、修炼自我品德。

在这一实施路径中,学生从相关学科课程获得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基本认识,再经过教育戏剧化的体验获得角色认同,不断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

经过长期探索,我们的课程整合观念已深深根植在每位师生与家长的心中。前方的路我们依然会在困惑、求索、顿悟中幸福地前行。

【付晓卿,山东省潍坊锦华学校校长、书记,小学高级教师;袁玉芹,山东省潍坊锦华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刘永美,山东省潍坊锦华学校教导处主任】

猜你喜欢

班会理想信念学科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