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管腺样囊性癌1例

2020-12-30郭道路张仁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腔隙实性黏液

郭道路,张仁亚,王 卫,李 磊

患者男性,47岁。1个月前体检时经胃镜下发现食管黏膜下隆起。于2019年5月门诊以“食管隆起,平滑肌瘤”收入院,行内镜下食管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治疗。胃镜检查示食管距门齿约40 cm见一直径1.5 cm的隆起,表面黏膜光滑,触之硬(图1)。超声内镜示:黏膜隆起病灶可见一中等偏低回声区,卵圆形,内部回声欠均匀,边界清晰,起源于黏膜下层,余层结构清晰完整。

图1 胃镜检查示食管有一直径1.5 cm的隆起,表面黏膜光滑 图2 肿瘤细胞呈小管状、实性、筛状及条索状结构排列 图3 肿瘤细胞核质比高,核深染,卵圆形或圆形,腔隙中充满黏液样物质,局灶黏液样改变,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图4 局部区域细胞形成较小的排列紧密的腺泡样结构,细胞核圆形、短梭形,胞质丰富透亮,部分形成腔隙,内容黏液样物质,间质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图5 腺上皮细胞CD117膜阳性,EnVision法 图6 基底细胞S-100胞核阳性,EnVision法

病理检查眼观:结节样物1枚,大小1.2 cm×0.8 cm×0.7 cm,切面灰白色,质韧。镜检:肿瘤位于黏膜下层,呈腺样囊性癌样排列,肿瘤细胞呈小管状、实性、筛状及条索状排列(图2)。肿瘤区域大部分呈小管状,大小不均,局灶可见筛孔形成。由两种成分构成,其中肌上皮细胞位于筛状结构周围基底部;肿瘤细胞核质比高,核深染,卵圆形或圆形,腔隙中充满黏液样物质;实性区细胞巢中可见导管腺上皮分化,腺上皮细胞与肌上皮细胞混杂存在;瘤巢周边可见栅栏状排列及收缩裂隙;间质有少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局灶黏液样改变(图3)。局部区域细胞形成较小的排列紧密的腺泡样结构,细胞核短梭形,胞质丰富透亮,部分形成腔隙,内容黏液样物质,间质有明显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图4)。免疫表型:腺上皮细胞CD117(图5)、S-100(图6)、CK7、CK8/18及CAM5.2阳性,肌上皮细胞CK5/6、SMA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10%。

病理诊断:食管腺样囊性癌(esophageal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

讨论ACC是腮腺和唾液腺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有其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原发于食管的ACC非常罕见。最近闵志雪等[1]报道1例更为罕见的伴皮脂腺分化的ACC和鳞癌构成的食管碰撞瘤。其起源目前仍存在争议,绝大多数观点认为其起源于食管黏膜下腺体。其形态学与其他部位的ACC相似[2]。对其更深入的研究需要累积更多样本量,本文报道1例食管ACC以增加人们对其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

目前认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β-catenin在涎腺ACC细胞膜表达下调而核表达增高,提示该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可能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文献报道食管裂孔疝、肥胖、吸烟和酗酒人群中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的比例较高,而反流性食管炎是食管ACC发生的高危因素[4]。胃镜下常表现为黏膜隆起,主要发生于食管中下段,男性多于女性。Sawada等[5]回顾日本1990~2014年诊断的35例食管ACC患者,平均年龄66.4岁,男女比为5 ∶1。内镜下最常见的肿瘤表现为隆起(58.6%),其次为溃疡(24.1%)。本例患者为男性,病变位于食管下段且临床表现为黏膜隆起,与文献报道相符。

肿瘤常为实性结节状,大多呈浸润性生长,灰白色,质稍韧。组织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膨胀性生长模式,主要有筛状、管状和实性三种生长方式,以由形态单一的细胞巢或条索围绕腺样腔隙形成同心圆排列,腔隙内常充满嗜酸性PAS染色阳性物质或颗粒状嗜碱性物质。超微结构特征是假腺腔、细胞间隙、大量基板物质和真性腺腔。本例镜下表现为典型的ACC,呈管状、筛状和实性生长模式,由腺上皮和基底部的肌上皮组成,腺腔内充满嗜酸性物质。食管ACC的免疫表型:位于导管结构的肿瘤细胞表达与闰管细胞相同的免疫表型特征,CK、CEA、溶菌酶、乳铁蛋白、α1-抗凝乳蛋白酶、S-100和CD117阳性;而环绕腔隙的细胞S-100和actin阳性,提示其肌上皮分化,CK不均一阳性。ACC样区域:腺上皮CK8/18、CAM5.2、CK7均阳性,基底细胞CK5/6、S-100、CD117均阳性。其基膜成分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整合素配体等强阳性。基膜物质α1-抗胰蛋白酶也呈阳性。杜艳等[6]报道10例食管ACC,免疫组化标记CK(10/10)、CD117(10/10)、S-100蛋白(10/10)阳性。本例CK7、CK5/6、S-100、CD117、SMA均阳性,符合文献报道。

鉴别诊断:(1)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cell lik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SCC):其临床上具有高度侵袭性,肿瘤细胞排列紧密,周围被纤维间质包围,呈较规则团块状或巢团状,常常出现BCL-2表达和MYC扩增,不表达CD117及S-100。ACC内层的腺上皮细胞CK7阳性,S-100及CD117在ACC中恒定阳性。(2)食管小细胞癌:肿瘤常位于黏膜下,癌细胞常弥漫成片排列,癌细胞小,胞核深染异型明显。无ACC中典型的筛状结构,免疫组化标记NSE、Syn和CgA等神经标志物阳性,而S-100和CD117阴性,可与ACC鉴别。(3)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肿瘤细胞呈巢团状或条索状,并可出现假腺样结构,但免疫组化标记CK5/6漫强阳性,S-100和CD117阴性,可与实性型ACC鉴别。(4)黏液表皮样癌:其由黏液样、表皮样及中间型3种细胞组成,当中间型细胞为主时,形态学上与ACC有交叉,但免疫组化标记S-100和CD117阴性,可与ACC鉴别。

食管ACC罕见,文献中缺乏大样本和系统性数据,对于食管ACC的治疗,手术切除仍属首选,但较难评估术后辅助治疗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由于敏感性差,至今化疗对晚期患者的疗效仍不明确[6]。与鳞状细胞癌相比,当肿瘤侵犯黏膜下层或固有肌层时,食管ACC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较低。因此,胸腔镜等微创手术可能适合早期食管ACC的治疗[5]。截至目前,本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猜你喜欢

腔隙实性黏液
胃肠道或肝胰胆管癌术后病人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分析眼底动脉硬化分级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改变相关因素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前循环血管狭窄与老年患者腔隙或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CT发现腔隙增多是怎么一回事?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