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策略分析

2020-12-28郭夕丹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图像识别小学美术培养策略

郭夕丹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学核心。为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完善小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教学优势,有意识地打造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的课堂,从而启发学生正确的美术观,让他们在课堂的学习中提高图像识读能力,最终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本文从观看、识别、解读三方面入手,分析如何采用合理的策略进行课堂教学,以此来进行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美术;图像识别;培养策略

图像识读能力作为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对作品图像、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是美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值得广大教师重点关注的教学目标。然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往往只是简单的基础性绘画,课堂也因缺少活力和创造力,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阻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一、在观看中思考,提高鉴赏能力

“观看”是培養图像识读能力的过程中最简单的学习环节,相对于“识别”和“解读”而言,不需要过多的技巧性和理论性知识,是每位学生都应具备的基础性能力。由此可见,教师不能局限于组织学生举行绘画活动或是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仅侧重于绘画技巧讲解,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多组织学生共同欣赏美术作品,让他们通过对作品细节和颜色的仔细观察,以及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与思考,从而得到更加直观的体验,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不能忘记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补充一些专业性知识,鼓励学生尝试着对作品作出评价或讲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为完善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打下基础。例如, “门票设计”这一课的活动目标为:让学生在设计门票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版面设计,从而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为确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完成,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欣赏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满足图像识读能力的初步培养和锻炼,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多种多样的门票设计。在展示的同时,教师可以对门票的元素进行简单讲解,例如,门票的颜色、图像和大小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日常的观察,在欣赏的过程中找出一些规律和灵感。教师要组织学生尝试着自己动手设计门票,在思考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和鉴别能力。

二、扩大欣赏内容,培养图像识别能力

虽然“识别”相对“欣赏”来说难度有所增加,但无非是指学生能够通过观看作品来明确出处、用笔和技巧等,要求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作品识别能力?最重要的是扩大学生的欣赏内容。

因此,教师要突破传统、打破局限,组织学生多去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绘画特点,从而能够通过某些作品的风格判断出其作者,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识别能力。扩大学生的欣赏内容不单指美术作品方面,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喜好和年龄特点,结合视频资料或歌曲来引出教学内容,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使课程得到顺利地引入和推进。那么,教师应如何改变美术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图像识别能力呢?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的音乐和视频要符合教学要求,既不能脱离主题,还要达到良好的辅助效果。例如,在引导学生了解“青花瓷”的特点时,由于学生们最熟悉也最感兴趣的歌曲就是《青花瓷》。歌曲在课堂上的加入不仅可以活跃气氛,而且歌曲的歌词还透露着青花瓷的许多特征,使学生印象深刻,使课堂教学得到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借助歌曲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之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投放一些青花瓷的图片,让学生对青花瓷的颜色、花纹、造型等进行观察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潜移默化中进行引导,提高解读能力

“解读”是指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要求学生能够体会到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思想。因此,解读是图像识别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对小学生来说难度最大的一部分。由于该能力的养成需要有丰富的阅历和体悟能力,这对小学生来说较为困难,原因是小学生年龄较小,各方面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美术作品的解读不够深刻,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也不能完全体会和感悟。因此,对于小学生,教师只需要在培养学生观察和识别能力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即可,从而为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作出贡献。既然解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面较深的能力,那么教师就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扩展和讲解,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课程,从而提高解读能力。例如,在进行“戏曲色彩”主题的教学时,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我国的戏曲种类及戏曲角色,利用多媒体投放不同角色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各角色的不同妆容特点和服装风格,从而给枯燥的学习内容注入生机,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喜剧片段,引导学生通过角色的动作和故事等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并结合每张脸谱的特色进行引申和解读。总之,利用课外资料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说明,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背景和内涵的深入理解。

为了满足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搭建可以有效助力学生美术学习的平台。通过学生的观察、识别、解读三方面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地完善他们的图像识读能力,为学生养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启发他们的正确美术观。总之,如何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还需要广大教师共同思考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娟.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图像识读策略的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

猜你喜欢

图像识别小学美术培养策略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图像识别技术研究
人工智能背景下图像识别技术浅析
基于字典学习的正则化鲁棒稀疏表示肿瘤细胞图像识别
图像识别交互系统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