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核心素养的体系

2020-12-28胡霞玲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线段核心小朋友

胡霞玲

教育部门提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建立一个核心素养的体系,这套体系可以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框架。

一、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学科的独特性

在学习数学问题时,很多学生抓不住学习的要点。这体现在他们在具象化的情境中,找不到需要分析的数学材料,也找不到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意味着学生不了解数学问题的独特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学语言着手了解数学学科的独特性,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学科,数学学科探究的是什么问题,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以开展《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为学生呈现具象化的学习情境:在图片上,有四名小朋友聚餐,一名小朋友拿出了4个苹果,如果要平均分配,一名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他能分到所有苹果的几分之几?教师让学生看到,以第一个问题为例,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这意味着学生要探讨的是一个数量关系的问题。于是学生在探讨一个数学问题时,需要学会提炼出数学问题的解题需求,即学生需要探讨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教师要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在具象化的情境中,抽取抽象化的数学材料。当学生了解了自己需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与该数学问题有关的所有相关数学材料。学生可以看到,现在有___个小朋友,他们共有___个苹果,如果平均分配,一个小朋友能分__个苹果?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学事物,使学生能够按照数学思维的逻辑描述出数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捕捉到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所有数学材料,然后应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数学材料中的数量关系。在学生学会了应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公式、数据表格来呈现数学问题。

很多小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由于没有受到系统的数学语言训练,导致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遇到各种学习障碍。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应用数学语言来阅读文本、描述文本,抓住文本中的数学材料,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答案,了解数学问题的逻辑,能够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理解数学问题。

二、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学科的层次性

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其思维水平不同。在不同的时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的思维水平能够达到数学学习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要在教学时突出学科的层次性。

以开展《垂线与平行线》教学为例。参看图1,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图1中有几条线段、几条射线、几条直线?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形思维,使学生能够把射线、线段、直线这样的概念与图形结合起来。教师让学生具备了数形思维,可以让学生以后在遇到数学问题时,应用数形思维分析问题。以后学生遇到问题,可以把抽象的数学语言转换成直观的图形,然后在图形中分析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比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看到,在图1中,有AC这样的线段,还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AC是线段,即满足了怎样的条件,该图形便是线段。学生只有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正确地应用数学概念来判断数学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发散问题,比如,有一些学生认为在图1中,AC、CB是线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那么AB是不是线段呢?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线段的概念来分析问题。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有一些学生的思维能力天生较强,教师要结合这些学生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一条直线上,任意截取两个点,其中有几条射线、几条线段?如果截取三个点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归纳演绎的方法来分析这一数学问题。

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存在差异。比如在一、二年级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应用抽象思维来分析能力;在三、四年级,教师要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学生要掌握数形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等数学思想,能应用数学思想来分析问题;在五、六年级,教师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函数思想、建模思想,帮助学生为学习更复杂的知识打好思维基础。

三、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学科的实践性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实践,在实践中摸索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

以开展“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解答253+(565-205)÷30这一道练习题时,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该先计算括号中的减法,再完成计算;而有一个同学认为可以先去括号,再计算。那么,哪种解决方法比较好呢?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需求,让学生以高效解决问题为目标来应用知识。经过思考,学生认为该题直接先计算括号内的减法,再进行四则混合运算较好,学生认为这样计算,可以发挥括号计算中将数值取整的优势来简化计算。于是253+(565-205)÷30=253+360÷30=253+12=265。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是学生简化问题的基础。在学生完成计算以后,教师要诱导学生思考优化这一题验算的方法。经过思考,学生发现,该题验算的要点在于,直接看到这一题后,如果发现计算的答案超过350,即为错误。这是因为估算(565-205)÷30,这是一个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问题,其答案一定在100以下,即253+一个小于100的数,绝对不会大于350。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做习题,开展理论性的研究,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后,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知识来优化生活。如果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实践,在实践中深入理论知识的学习。

部分数学教师正是因为在教学中,没有打好核心素养的培养框架,所以在教学时存在盲目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总结出培养核心素养的框架,结合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應用这一框架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每学习一节课,都能全面得到核心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线段核心小朋友
一次函数助解线段差最大绝对值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线段图真好用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如何确定线段的条数
参考答案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