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成因与治理

2020-12-28卿琳王凤莫燕铭

今传媒 2020年12期
关键词:网络暴力治理对策成因

卿琳 王凤 莫燕铭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暴力也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受到网络暴力和施加网络暴力者的人数在不断攀升,而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暴力行为也频频发生,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大。本文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系统分析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探讨其治理措施。这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暴力的认识和反思,推动网络环境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暴力;成因;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2-0154-03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中国已经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2019年《第44次中國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10~3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5.1%,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大学生已然成为中国网络时代的重要组成人员,其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福利时,网络暴力也愈演愈烈,近年来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也有不少涉及大学生。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许多大学生参与网络暴力而不自知,近年来更有不少大学生遭受网络暴力迫害的案例,情节严重的造成了受害大学生患上抑郁症,甚至产生自杀。

学界对于网络暴力的界定也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网络暴力行为就是指一切对个人或团体造成生理、心理、情感和权益等方面直接或间接伤害的网络行为。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网络暴力的主要表现有编播谣言、语言暴力、揭露隐私三个方面[1]。本文旨在分析和探讨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治理,构建一个多元的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主要成因

(一)网络暴力立法空白和网络监管体制不完善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迅速发展,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但我国的网络管理立法却没有跟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在我国现有的网络管理立法中,绝大部分是行政规章,政府管理性法规数量远远大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并且我国网络管理的相关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技术还停留在义务本位法的阶段,对网络自由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重心仍放在禁止性规定[2]。而网络暴力语言、图片和视频,甚至网络谣言、垃圾信息等借助微博、QQ、微信等社交平台,瞬间便可充斥整个网络。网络暴力立法的空白和网络惩罚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网络暴力在互联网肆意滋生。

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监管漏洞。许多社交平台、通信软件的实名制只是徒有其表,根本就没有严格落实。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助长了大学生的网络暴力行为,许多大学生将现实生活中不敢表达的戾气和不满在网络世界处处展现,参与制造一起起网络暴力事件。并且网络的匿名性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造成了一定难度,许多大学生抱着侥幸心理,进而在网络上主动发起或参与网络暴力,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高校德育工作不到位

高校德育教育包含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然而,目前中国高校对网络行为规范法律法规的关注普遍不够,基本没有单独开设网络道德教育普及课程。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并不了解,这个知识盲点导致他们在网络行为中容易不经意间触碰到法律底线。例如,在网络上传播谣言并点赞量过500需负法律责任,在朋友圈转发谣言也属于违法行为。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法律意识淡薄就可能造成新一轮的网络暴力,对自身和社会的影响都不可小觑。

并且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心理辅导,部分高校的校园心理咨询机制也不够完善。加之在环境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使用网络行为的时间和空间较为自由,他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言论,甚至肆意发言宣泄负面情绪。高校德育工作的不到位,一方面,造成许多大学生没有形成要规范自身网络行为的意识,对自身网络行为要付出相应的法律责任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也造成部分大学生没有掌握合理健康的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这是大学生频频成为网络暴力的参与者与受害者的原因之一。

(三)社交媒体把关与监管的缺失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皆是发言人。公众的话语权在自媒体时代得以实现,但同时这也是对社交媒体把关和监管体系的考验。而目前我国自媒体还处于发展阶段,社交媒体的把关与监管体系不够完善,许多无良媒体在网络上的错误引导,加之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易冲动、易被舆论诱导的阶段,心智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对网络上各种信息不能做出较理性客观的判断,易产生盲目从众心理,参与网络暴力事件而不自知。

2019年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班坠毁事故,失事客机造成157人死亡,包括8名中国人,其中一名“浙江女大学生”成为许多媒体报道的重点,曝光了其微博账号等个人隐私。一时间网友们涌入其微博,一部分人表示哀悼,但有许多人开始对该女大学生的个人生活进行口诛笔伐,对她的长相和消费方式进行语言攻击,指责她的“炫富”行为。在该事件中,媒体的大肆报道成为这场网络暴力的最大助力,其余7名遇害者就这样销声匿迹,而这名女大学生却被无良媒体公布隐私,甚至刻意夸张放大部分事实,用来博取眼球,吸引流量。一场本该默哀的坠机事件,却让流量至上、娱乐至死的媒体变成了网络暴力现场。

(四)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个人主义盛行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选择、质疑、理解、评估、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据众多专家学者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仍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3]。我国大学生目前面对的是自媒体时代复杂的媒介环境,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媒介信息还严重缺乏理性辨识能力,易盲目跟风,甚至不少大学生还打着道德的名义在网络上肆意发言。当网络上各种不同观点混在一起就会对他们的“三观”造成冲击,是非观念开始混淆,大学生为正义出发的网络行为就偏离了原来的出发点,对事件的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甚至人肉搜索。并且在个人主义盛行的当下,部分大学生把网络空间当成宣泄地,随意发表不当言论,甚至一些大学生产生标新立异的心理,在网络上充满戾气地来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最后酿成网络暴力,严重的甚至延伸到现实,造成校园暴力。

此外,中国社科院主办的201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调查表明,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遇到过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为28.89%。并且该报告调查显示,没有和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居住的青少年本身自控能力较弱,不仅容易受到网络暴力,也容易对别人实施网络暴力。从数据分析来看,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负面的家庭环境大多造就孩子冷漠自私,没有正确的处事方法,不能正确地排解内心压抑的暴戾和负面情绪,他们大多是网络暴力的加害者和遭受者。

三、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治理措施

(一)国家应加快制定网络暴力治理法律法规在目前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建立大学生网络暴力多元治理机制,国家首先应当加快健全网络管理法律体系,形成合理有效的网络惩罚机制,保障被网暴者的权利。我国的网络暴力治理法律还存在相当大的空白,并且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日新月异,国家出台网络暴力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与时俱进,与其发展速度和状况相适应。行之有效的网络暴力法律是治理大学生网络暴力的关键;其次,落实网络实名制,加强网络监管和健全把关制度也刻不容缓,监管部门也应利用日益革新的网络技术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同时要督促相关企业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自身网络平台进行管理和约束,减少由于网络匿名性和虚拟性给大学生带来的侥幸心理;最后,主流媒体和有权威性的媒体应利用自身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影响范围广的优势,进行正确舆论引导,做好“领头羊”,倡导社会文明上网的网络道德规范,提倡社会建设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主流媒体更要做好自身把关工作,并在必要时正确及时做出舆论引导,避免错误引导造成新一轮的网络暴力事件。

(二)高校加强德育工作,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学校肩负教育之重责,治理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各高校应做好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大学生由于自身“三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被网络上繁杂的信息所干扰,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成为网络暴力的参与者。目前来看,中国高校需要真正重视和关注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法律法规的最新知识,并对学生进行普及,单独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还可以开展网络道德系列讲座、开办网络道德建设活动等,加强引导大学生规范自我网络行为意识的形成,做好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是非道德观念,形成思辨能力,培养法治意识。此外,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高校治理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重要一环。高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完善心理咨询机制,对于需要心理咨询的同学,可以安排学生每周进行心理咨询,及时积极地疏导沟通。从而帮助大学生缓解压力,消解不良情绪,减少大学生在网络上发泄负面情绪的情况。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规范自身网络行为“无论你出身高贵或者低贱,都无关宏旨。但你必须有做人之道”。歌德的论述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道德。在现实世界里,道德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还是较强的,但虚拟世界里,部分人却舍弃道德,肆意妄为地造成一起起群体狂欢事件。治理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不仅要靠法律法规的约束,还需要大学生约束自身行为。在网络世界,大学生要逐渐树立规范自身网络行为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三观”,避免网络失德行为。除此之外,大學生自身也需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不能只从一种途径获取信息,而应拓展获取信息源的途径,培养辨别信息的能力,辩证地看待获取的信息,才不会被“有心人”利用,做他们手中的“利剑”。大学生作为心理不完全成熟的青年群体,更要坚守心理防线,坚定人生价值目标,提高心理素质和个人修养,不沉溺在网络世界中,积极参与文体活动,丰富课外生活,充实自身。

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建立多元的大学生网络暴力治理体系,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大学生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阶段,心理多敏感、脆弱、迷茫,是最需要与人沟通的阶段,温暖积极的家庭环境以及亲近的亲子关系,才更有利于家长带给大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家长进行民主的家庭教育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会正确的情绪疏通方式,避免在网络上肆意发泄负面情绪,引发网络暴力和遭受网络暴力。

参考文献:

[1]金佳,宋晨洋,韩凯超,苑春宇.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危害及治理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2).

[2]贺春艳.我国网络监管的缺陷与完善[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8):75-77.

[3]齐轶丹.全媒体时代高校校报育人功能探究——从当代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说起[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6):146-147.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网络暴力治理对策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对会计假账问题的初步探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强化高校工会“小金库”管理对策
“网络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