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诗与歌灵动交融的尝试

2020-12-28章学锋

今传媒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章学锋

摘 要:随着媒体融合国家战略的日渐深入,一个全新的全媒体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在新闻战线风起云涌变革的当下,出版领域也悄然推进着融合的进程。本文从诗人薛保勤新著《风从千年来》入手,分析诗歌通过网络传播成为爆款的核心要素,探究全媒体时代诗与歌灵动交融的可能,从而试图为未来诗歌出版提供一条可以借鉴的新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薛保勤;诗与歌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2-0004-03

全媒体时代技术革命掀起的滔天浪潮,正以无可阻挡的力量强劲冲击着人们的文学生活。一个现象尤其值得关注,随着人与人社会关系电子化的日趋加剧,千百年来人们所熟悉的文学生态,正在经历着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

在人们的印象中,诗歌好像一直处于“边缘化”。但近些年来,传播介质的变化,诗歌在搭上新媒体电子衣衫后猛然火爆,使得诗歌大众化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明显增强,好像人们时时处处都在写诗、读诗、听诗、说诗,诗歌似乎成为了全媒体时代的新宠。

当带有明显“快感消费”趋向的“电子化诗歌”海量涌来,人们在经历短暂的迷惑后,越来越多的清醒者开始疑问:泥沙俱下的“电子化诗歌”,自身带有快餐式浅阅读的诸多先天性不足,如今借助自媒体开花乱坠般疯狂传播,它能代表当下诗歌创作的基本面吗?那些内容肤浅、思想空泛的分行的句子,怎么可能站在时代的前列,又怎么可能扛起引领时代风气的重担呢?置身在全媒时代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诗歌去面向当下和未来?

面对时代出的这道试题,有识之士在努力地积极探索。

让人欣喜的是,从薛保勤先生(以下简称“薛先生”)2020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诗集《风从千年来》中,我们找到了答案。收录诗集的百余首诗歌中,每首诗后都附有延伸式的精彩评论,103首诗配有朗诵版音频、10首诗歌配有被谱曲演唱的MV视频,还收录诗画交融的摄影作品31幅。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意义上的诗集,也是一部集诗歌、朗诵、评论、摄影、音视频于一体的诗集,还是第一部全媒诗集,更是诗人交上的一卷诗与歌灵动交融的时代答卷。

一、自觉的文化意识成为诗歌最暖的底色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以表彰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这是有史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颁给音乐人。此事在当时曾引起较大争议,很多文学爱好者愤然质问:一项世界性的文学奖,怎么可以奖给摇滚歌手?

尽管这一争议至今也没有定论,但不争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学的美并不只是通过阅读来获得的。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开始“破圈”了,他们突破诗歌的边界,让“诗”与“歌”的对话,成为文艺交融的一种新常态。于是,我们看到:“唱响诗歌”和“新乐府”类的栏目,分别登上了严肃的《中国新诗年鉴》《人民文学》;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诗歌音乐节上,一批又一批的唱作人、民谣歌手、民谣诗人,让诗歌与音乐、影视、戏剧、舞蹈、美术、书法、行为艺术等领域频频交互,跨界传播……

但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一首詩,就可以实现“诗”与“歌”的交互对话和跨界传播。通读《风从千年来》,不难发现:薛先生的诗歌创作,一直坚守着诗歌意义上的格局、立意、意境、节奏、韵律,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非常适于吟咏。

事实上,很多喜欢阅读的人喜爱的阅读方式是在看书,而不是在读书。出声阅读和心里默读的差别是很大的,当我们阅读并发出声音后,便可以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对笔下每个文字的良苦用心。无论是读文质兼美的《送你一个长安》《风从天年来》,还是读很像民歌的《刺勒川》《天爷爷打翻酒一坛》等诗作,抑或是凝聚哲思的《生命短章》系列,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一直在诗人的血脉中回响;东方璀璨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给诗作涂抹了一层最暖的底色。

千百年来,一代代的中国读书人,秉持着自觉的文化意识,任笔下透射出连绵的中国气韵,让字里行间洋溢着高昂的文化自信,用富含精神钙质和哲学内涵的作品,前仆后继地传颂当代,并努力感召后世。我们要感谢薛先生,他用诗歌延续了这一古老的传统,也用诗歌让我们的生命体悟变得更加丰富,更富审美情趣,让我们的精神向度变得更具恬淡平和。

二、强烈的时代意识让诗歌成为史的组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倘若一味片面地强调继承传统和致敬典籍,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很容易患上掉书袋子或食古不化的病症,更别说引起今人的共鸣了。

强烈的时代意识,让诗成为史的组成部分,是薛先生诗歌(以下简称“薛诗”)的第二个特点。抒写知青岁月的《青春的备忘》系列,令人读后心潮澎湃,在灵魂震颤中,能感受到诗歌深入事物本质所迸发出的力量,还有时代风浪留给人们那种惊涛拍岸的长久回响;定格庚子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远行》《庚子早春的风景……》《孩子 你不要牵挂》《不要说我们是英雄》等诗作,则从一个个很小的事件巧妙切入,散发着温手暖心的时代体温,激荡出与大时代同频共振的强音。值得称道的是,诗人记录庚子抗疫的几首诗作,从母与子、医生与战士、马路天使、父老乡亲及逆行的医者等普通群体的寻常感受切入,细致入微地勾勒出全民抗疫的温情画卷,挖掘出人性深处的火与光,定格了特殊时期普通民众身上的人间大美,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并潸然泪下。

物理学上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文学传播,尤其是诗歌传播领域。诗人只有心系苍生,才会在创作中迸发出与普通人相通的情感,作品才可能被人们主动接受并广泛传颂,才可能成为岁月长廊中一朵绽放时代光彩的艺术之花。

阅读《风从千年来》,让我们坚定地相信:不论时代如何进步,也不论科技如何发展,诗人是永远的内容提供者。诗人应该努力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应该永远追求内容的精益求精,永远不去玩那种穿上技术外衣借助流量来博眼球的把戏。

三、清醒的未来意识贯穿于不同时期的诗作

很多经典的文艺作品,在母体艺术样态传播后,大抵都有被其它艺术形态再度创作的经历。可贵的是,薛先生一些具有音乐美和视觉化的诗,在最初的文字版发表后,总能被迅速地改编成全媒体时代网民喜闻乐见的音频版和视频版。

与诗集同名的诗作《风从千年来》,经由作曲家赵季平谱曲、歌唱家韩磊演唱后,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上线短短1个月,全网浏览量突破1亿;诗作《刺勒川》被作曲家刘洲、歌唱家谭维维演绎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名牌栏目《经典永流传》一经播出便火爆网络,第二天的点击量就达450万,一周后突破1.2亿。显示了从诗到歌的张力与生命,也给了更多的人更真切更细腻的艺术熏陶。

薛先生的诗为什么会显露出令人喜悦的经典气象呢?在后记《风向千年去》中,诗人是这样释疑的:“中国有悠久的诗歌传统,风是中国最早的诗歌形式之一”,将《风从千年来》作为书名,“既包含着诗从千年来的源远流长,又隐含着诗向千年去的殷殷期许”。因为在这样一个数字阅读时代,“我们的时代与读者,更需要什么?‘风从千年来,应向千年去,我们有这样的责任、使命和担当。”这是诗人的心声,也是诗人的创作观,更是诗人清醒时间意识的体现。清醒的时间观念和面向未来的创作态度,是贯穿于诗人不同时期诗作的第三个特点。

因为,诗人明白,伟大的作品不仅要接受当下读者的考验,更要经历和接受时间的残酷检验。而这一点,恰恰是被那些以赚取流量为主要指数 “电子化诗歌”所有意无意忽略的。

四、广泛的传播意识给诗歌插上了新的翅膀

如果说高度的文化意识让薛诗荡起浓郁的中国风,强烈的时代意识让薛诗富有炙热的温度感,面向未来的创作意识让薛诗迈开双足远行的话;那么,广泛的“破圈”传播意识,无疑是薛诗的第四个特点。

古今中外,无论从原始部落劳动号子的“杭育杭育”,还是到太平洋彼岸的鲍勃·迪伦,优秀的诗都是可歌可咏的。一个诗人创作的作品,在达到能够提供思想,提供审美价值,更提供審美情趣的高度后, 其它艺术领域就会纷纷抛下橄榄枝,其作品的受众就会核裂变那样急速地遍及各个领域。

薛先生的诗歌,近年来很受音乐界的青睐。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诗人有70多首诗歌先后被改编演绎成歌曲,其中《送你一个长安》被改编的音频和视频版高达300多种。捧读诗集《风从千年来》,我们不仅仅是用眼睛在看,更像是全身心在享受一台国家级水准的“诗歌春晚”——有徐涛、瞿弦和、高峰、吴京安等朗诵艺术家在耳边深情朗诵,有赵季平、孟庆云、姚明、雷远声、张千一、刘洲等作曲家在身旁倾情作曲,有韩磊、谭维维、王莉、雷佳、张英席、周澎、喻越越、廖昌永、吕薇、王二妮等歌唱家在眼前动情演唱……这些好听的声音和美妙的旋律,给薛诗插上了新的艺术翅膀,使诗歌非常松弛自如地在文学之外的音乐殿堂振翅高飞。

五、或揭开下一个百年全媒出版的华美序幕

1920年,胡适先生出版了开一代新风气的《尝试集》。这是“五四”时期白话入诗、反对文言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

整整100年之后的2020年,薛保勤先生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应全媒体发展的新需要,率先出版了这部集诗、画、影、音、乐于一体的全媒诗集——《风从千年来》。

相对于当今蔚为壮观的出版事业而言,一部诗集的出版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站在面向千年的时间纵轴上,我们乐观地坚信:薛先生和这部《风从千年来》,除具备诗集应有的文学价值外,还会因为填补诗歌全媒体传播、全媒体出版等多项空白,因为代表未来文学传播发展的崭新样态,而被出版史和文学史尤其是诗歌史所记录。

或许,诗集所要揭开的,将是下一个百年全媒体出版的华美序幕。而这,恰恰是《风从千年来》的贡献所在。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时代学术出版转型与图书馆的责任
全媒体时代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困境与突围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体间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