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病”“证”关系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0-12-27袁崇芬阙平李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32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范畴病机

袁崇芬,阙平,李敏

(1.山东省昌乐县人民医院,山东;2.山东省昌乐县妇幼保健院,山东)

0 引言

高血压,作为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的现象。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具有病程长、进展慢、并发症多等特点。高血压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长,据统计,全世界明年有170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有940 万人死于高血压的并发症。我们如果不对高血压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预计到2025 年,全球的高血压患者可能将会再增加80%,前景不容乐观[1]。

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动脉血压持续升高,容易导致患者心脑功能障碍[2]。患者如果长期高血压,容易并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身体健康会遭受严重损害,其生活质量也会遭到严重影响[3-5]。因高血压病可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它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意外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是这种危险因素是可逆的。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或服用正确的药物,可将血压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因此高血压病的积极防治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现代医学中可以防治高血压的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且对于高血压伴随症状或者并发症状的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中医特别注重“整体观念”,故在高血压的综合治疗中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为指导中医临床找出更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的方剂药物,探寻中医理论中关于高血压“病”和“证”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血压在中医学典籍中并没有明确的病名,现代医家通过研究它的临床表现及证候特点,多将其归类于“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李洪波等[6]在通过对高血压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认为高血压虽然前期症状不明显,但不能忽视已出现的亚临床症状,这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范畴中的第二层次--“欲病”状态不谋而合,故属于“隐证”范畴。罗婕萌等认为,高血压患者多有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失和等致病因素,前期症状不明显,故可归属于古代“逸病”范畴[7]。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症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内因有先天禀赋异常及精气衰退等,外因主要为膳食失节、情志所伤及环境因素等[8]。病理因素有虚实之分,虚者以气血阴阳虚衰为主,实者主要有风、火、痰、瘀等。目前,中西医在诊疗高血压病方面,各有优势,尤其西医西药治疗已相对比较成熟。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高血压分期有关,这方面相关文献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拟通过分析总结近几年高血压病相关治疗研究文献,结合高血压前期、中期、并发症期的临床表现,从病因病机及临床诊治方面,探讨高血压“病”“ 证”之间的关系。

1 高血压前期

血管病变的渐进过程在高血压前期已经发生,此期进展为高血压或其他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几率也远高于正常血压人群[9]。2017 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修改了以前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将收缩压/ 舒张压≥140mmHg/90mmHg 降为≥130mmHg/80mmHg,同时强调了高血压早期发现、诊断、干预的关键意义[10]。需要强调的是,高血压前期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炎性阶段,在发展为高血压方面,具有高风险性[11]。

在中医方面,叶培汉等[12]认为,高血压前期属于“未病”范畴,对它的干预调理则属于中医“治未病”范畴。结合其临床表现,对高血压前期病因病机的讨论多围绕“眩晕”、“头痛”等展开。此外,高血压前期人群分布特点与中医体质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个体体质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中医证候类型。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前期患者以阴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气郁质及痰湿质[12,13]为主,其中痰湿质、阴虚质及气虚质多见[14,15]。苗嘉芮等[16]通过调查表明高血压前期患者证候主要为“眩晕”“胸闷”“食少”及“呕吐痰涎”,从而提出了脾虚失运,痰浊致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刘如秀教授[17]认为高血压前期之眩晕乃肝肾两脏本虚标实之证,或责之肝,或责之肾,或责于肝肾,指出“情志不遂,肝阳上亢”、“年高体虚,肾阴不足”为主要病因病机。李洪波[18]等认为社区高血压前期居民中医证候依次为:阴虚阳亢证(34.0%)、阴阳两虚证(25.0%),兼夹证候依次为:痰浊壅盛合并阴阳两虚证(11.5%)、痰浊壅盛合并阴虚阳亢证(9.5%)。

2 高血压中期

通过对高血压中医病证与高血压分级之间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实证类多见于高血压1 级、2 级病人,虚证类多见于高血压2级、3 级病人;并且随着诸如年龄、饮食、病程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中医高血压辩证证型实证逐渐减少,而虚证、虚实夹杂证逐渐增多[19,20]。王欣[21]、杨传华[22]、李丹、宋银枝等[25]认为高血压中期虚实并见,病机主要为肝肾精血亏虚,风阳上扰,从补益肝肾、平肝潜阳、熄风清火等方面论治,明显改善肝肾亏虚情况,与单纯应用西药对比,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炎性因子,增强内皮功能。

3 高血压并发症期

早期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靶器官即可出现持续性损害,具有不可逆的特点。高血压并发症期尤其以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肾病最为常见。

3.1 高血压脑病期

高血压脑病(HE)是指由于动脉压突发急骤升高 ,导致脑小动脉痉挛或脑血管调节功能失控 ,产生严重脑水肿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是高血压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26]。高血压脑病归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主要表现为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发病原因主要由于机体阴阳失调,阴虚于下,不能制阳,阳亢于上,气血不利,神机失灵。病位在脑,与心、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淤。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依据此理论,张阳[27]以活血化瘀、 泻热醒神、 豁痰开窍、通腑泄浊为治则,取得良好效果。席自中等[28]应用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脑出血,可促进脑水肿吸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效果良好。王宇彤[29]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结果显示,该法在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及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和炎性因子水平,与单纯应用西药对比,更有优势。

3.2 高血压肾病期

高血压所致的终末期肾病的比率近年也在不断攀升,一般情况下,高血压持续进展5~10 年,便会发生高血压肾病[30,31]。中医学中无确切病名,多将其归属于“腰痛”“水肿”“虚劳”“癃闭”等范畴,病机多为肝脾肾亏虚,因虚致实,肝阳上亢,痰湿淤血互结,证属虚实夹杂[32];治疗上多以补益肝肾为主,辅以去湿化痰,活血化瘀。高红勤等[33]从补益脾肾、活血利湿方面,在常规西药降压基础上联合健脾补肾方治疗高血压肾病疗效更显著,可明显改善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国医大师张琪教授[34]以补肾活血,平肝潜阳为治则,应用潜镇化瘀汤治疗高血压肾病,结果显示,治疗组可改善高血压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ACR、Scr,且能更好的调整血压。刘海军[35]使用滋肾平肝熄风汤治疗高血压肾病,结果显示,其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改善患者肾功能及调节患者血脂水平。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高,早期多表现为血压持续升高,引起头痛、头晕等不适;后期血压未得到合理控制,便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如心脑肾等疾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西医学对于高血压病的诊治已日趋成熟,诊疗方法多以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主。而中医学通过对不同高血压人群的辨证论治,可以实现个体化治疗,避免了单一用药模式,而在长期临床实践总结中,可以看出,在中医证候基础研究中,简单的临床调研,单纯的找寻某种证候“金标准”的研究方法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因此,在临床上,针对不同高血压人群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应将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与并发症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伴临床疾患、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关联关系进行研究,克服“单一”证型客观化标准,探讨高血压“病”“证”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高血压辨证治疗的客观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范畴病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陈金水教授辨证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40例临床观察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