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翔教授从肝心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2020-12-27余首德严红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32期
关键词:行气胃脘运化

余首德,严红梅

(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郑翔教授是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知名中医,武汉市中医名师,曾拜师于全国名老中医章真如教授门下深造,是国家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内科临床40 年,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同时是全国第四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肝胆病、胃肠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危重病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有丰实的经验。现将其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归纳整理如下。

1 引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 根据最新罗马IV标准是指消化不良症状持续6 个月,无可以解释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两个亚型: 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 和 上 腹 疼 痛 综 合 征(epigastricpain syndrome,EPS)[1]。FD 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早饱、吐逆、反酸、上腹痛及烧灼感,可伴有上腹胀、嗳气、恶心等症状[2]。多属于中医“痞满”“胃痛”“嘈杂”“呃逆”“反酸”等范畴[3],。

西医目前尚不能完全明确FD 的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综合研究分析相关资料认为FD 与胃肠动力障碍、肠道菌群失调紊乱、脑肠轴功能障碍、胃肠激素水平改变、HP 感染、内脏高敏感性、神经递质与遗传易感性、胃酸分泌异常,胃及十二指肠慢性炎症,精神心理及环境因素等有关[4-7]。西医以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肠动力、消化酶、根除HP、调整肠道菌群、保护胃粘膜、抗焦虑药治疗为主,无特效治疗方法[8-9];而中医药辩证治疗该病则疗效显著。

郑翔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以上腹部胀满不适,胃脘部隐痛多见,属于中医“痞满”、“胃痛”范畴,认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常、情志不调为本病的基本病因,认为脾胃受伤,中焦气机不利,运化功能减弱,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基础。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病情容易反复,病程较长,易产生焦虑不安、抑郁失眠、心慌头晕头痛、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单纯从脾胃功能失调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时有反复,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及抑郁等精神症状的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与其肝心脏腑功能失常密切相关,从肝心方面论治临床疗效更为满意。

2 论肝心与脾胃的关系

2.1 肝与脾胃的关系

肝与脾胃的生理关系:肝主疏泄,使气机流畅,又主藏血,司血液之储藏。脾主运化,即消化食物和输布精微,又主统血,使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脾胃的升降与肝气的疏泄关系密切,诚如唐容川《血证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气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的升降运化功能正常。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脾有所统,肝有所藏。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承担着化生全身气血的重任;脾胃功能的强弱是人体正气强弱的重要决定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发生及预后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肝与脾胃的病理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具有疏通、条达人体气机,促进升降出入运动的作用。肝失疏泄,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血证论》云:“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景岳全书》云:“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反复不良的情志刺激,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脏疏泄功能减退,则肝气郁结,扰乱气机的正常的升降出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胃脘痞闷、腹胀、嗳气吞酸、纳呆食少、胁肋不适,恶心干呕等症。

2.2 论心与脾胃的关系

心与脾胃的生理关系: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周身,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心藏神,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的反映。心主神志,《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脾主运化、主升清,主藏血,主受纳腐熟水谷。心主血,脾统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则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神有所依;脾气健旺,脾的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

心与脾胃的病理关系:心主神明,情志发于心而应于五脏,主导情志活动,《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脾胃的运化功能受心神的制约调控。心气运化失常,心神不安,则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脾胃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上助于心,以致心神失养。心藏神,五脏应调而运,若情志过激则首伤心神,心脏悸动不安,致脾胃失和,则见发病;若胃失和降,脾胃收纳腐熟功能减退,水谷精微化生无源,营血虚少,不能上奉于心,导致心神失养,可见“胃不和则卧不安”。清代唐大烈在其著作《吴医汇讲》云:“思虽为脾志,而实本乎心,心者,脾之母也。”心五行为火,脾胃同属中焦,五行为土,心为脾之母,思虑过度,耗伤心脾,子病及母,变生心病,若心营损耗,则无以助脾。出现心神不宁等临床症状。

3 辩证分型

郑主任结合临床实际辩证分型如下:

3.1 肝胃不和证

临床以胃脘胀满不适、隐痛、胁肋部不适、每因情志不调发作或加重,心烦益愁、嗳气频作、善叹息,嘈杂吞酸,纳差,排便不畅。舌红,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行气,健脾和胃。主方:柴胡疏肝散。药物: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郑教授临床喜欢加用合欢花、玫瑰花、郁金、大量茯苓;合欢花、玫瑰花疏肝解郁行气,茯苓健脾镇静安神。

3.2 脾胃虚弱证

临床以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呕吐清水、食少或纳差、疲乏无力、手足不温、骛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主方:香砂六君子汤。药物: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木香、砂仁、豆蔻健脾益气,郑教授喜用少量石斛、玉竹甘凉濡润、滋阴养胃,使之做到健脾益气、养阴护胃二者兼顾。

3.3 脾胃湿热证

临床以脘腹痞满或疼痛、口粘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欲呕、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或弦。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方:连朴饮。药物:制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茵陈 蒲公英。郑教授临床以胃脘部烧灼感明显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煅牡蛎等;大便不畅者,加瓜蒌、枳实等。

3.4 心脾两虚证

临床以胃脘隐痛不适,嘈杂,食少纳呆,恶心欲吐,头晕心悸,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失眠易醒,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安神。主方:归脾汤。药物:黄芪、党参、白术、当归、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生姜、大枣、龙眼肉。郑教授喜用煅牡蛎、九香虫;煅牡蛎制酸重镇安神,九香虫温阳理气止痛。

4 验案举隅

(1)陈某,女性,48 岁,2014 年10 月12 日就诊。诉反复胃脘部胀满不适1 年余,牵及两胁,每因不良情绪刺激症状加重,频繁嗳气善叹息,反酸恶心,食欲不振,大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治拟疏肝行气,健脾和胃。药用柴胡8g、香附10g、白芍10g、川芎6g、枳壳10g、陈皮10g、砂仁6g、厚朴10g、法半夏10g、炒麦芽10g、玫瑰花10g、合欢花10g、甘草10g、每日1 剂。药进7 剂,患者脘腹胀满明显减轻,再予上方随证加减共服药20 余剂而症状消除。

按患者以胃脘部胀满不适为主症,每因情志不畅症状加重影响两胁,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此为肝胃不和,中焦气机郁滞,升降失常所致,治疗以柴胡、白芍、香附、川芎疏肝行气,以陈皮、厚朴、砂仁行气和胃,加炒麦芽行气健脾开胃,玫瑰花、合欢花行气安神,诸药合用疏肝行气,健脾和胃,恢复中焦气机,胀满消,食欲开,精神佳,诸症除。

(2)万某,男,59 岁,2015 年11 月18 日就诊。诉反复胃脘部胀满隐痛3 年余,伴有纳呆食少,头晕心悸,神疲乏力,失眠易醒,神思不安,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拟益气补血,健脾安神。药用炙黄芪20g、当归10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远志10g、酸枣仁15g、木香10g、生姜10g、大枣10g、龙眼肉10g、煅牡蛎20g、九香虫10g、蒲公英10g、每日1 剂。药进7 剂,患者脘腹胀满隐痛减轻,心慌、失眠好转,再予上方随证加减共服药42 剂而无胃脘部不适,劳累偶有心慌,失眠,自行调摄症状消除。

按患者以胃脘部隐痛不适为主症,伴有食欲差,心慌头晕,神思不安,疲乏无力,睡眠不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此为心脾两虚,脾虚运化无力,气机不畅不通则痛,不荣亦痛,心血虚则血不养心失眠易醒,治疗以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养血安神,木香行气健脾,九香虫温阳止痛,牡蛎制酸止痛,安神镇静,诸药合用益脾气,补心血,气血调,气机畅,脾胃通,诸症消。

5 结语

FD 作为一组临床最常见的上消化道症候群,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明确,致病机制相对复杂,其诊断目前以排除性诊断及焦虑评分为主要手段,FD 的诊疗方案国内外尚未达到共识。从临床诊疗实际出发阐述肝、心与脾胃关系,使我们更加重视情志因素在功能性疾病的影响,现代人的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种种因素导致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病率升高了,郑师指导我们从疏肝健脾和胃,养心调气安神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可观。

猜你喜欢

行气胃脘运化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
战国时期房中学著作《行气铭玉杖饰》
按摩治疗胃脘痛3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