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超在急危重患者PICC穿刺置管中的应用

2020-12-25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00赵静王媛媛陈伟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3期
关键词:乙组甲组血肿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00)赵静 王媛媛 陈伟

1 基础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对我院在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的86例进行PICC穿刺置管患者资料研究,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甲组和乙组,每组各43例,其中甲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20~67岁,平均(42.30±4.23)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19.60±2.85)分,疾病类型:心脑血管疾病18例,呼吸疾病15例,消化疾病8例,多发伤2例;乙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20~65岁,平均(42.37±4.18)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19.67±2.81)分,疾病类型:心脑血管疾病17例,呼吸疾病13例,消化疾病9例,多发伤4例,两组基础资料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医院同意进行本实验。

1.2 方法 乙组给予患者常规PICC穿刺置管,患者保持紧握双拳,左手固定患者穿刺部位皮肤,右手穿刺,角度约20°,管内回血则放低穿刺角度,向前进针约1mm后松开止血带,患者松开拳头,操作者以左手固定鞘,右手准确抽出钢针针芯,缓慢、匀速从鞘向内推进PICC导管,在导管进约15cm时,转头至穿刺侧,防止导管进入患者颈动脉,在导管进入预定长度时,拔除鞘,并分离金属柄后撤去导丝,在导管体外有6cm长度时剪断,立即安置减压套筒,连接器与其连接后固定输液接头,通过X光片确定穿刺导管位置。

甲组给予患者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置管,患者将手臂外展约90°,将超声探头方向挪至纵切面垂直目标血管,将血管移动至视野中心,观察血管情况,再转换探头方向至横切面定位体表,在超声屏幕下实施穿刺,鞘中出现回血,开始切换探头至纵切面,压低穿刺角度进针,后退出针芯置入PICC导管,在置入过程中通过超声屏幕观察,在导管进入预定长度,实施同乙组操作。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在穿刺置管过程中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血肿情况,并对两组患者出现药物渗漏、机械性静脉炎、局部组织坏死的并发症发生率做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其中以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实施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实施χ2检验,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血肿率 甲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0.69%)高于乙组(69.76%),血肿率(6.98%)低于乙组(27.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甲组并发症发生率(6.98%)低于乙组(3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为解决长期静脉输液患者血管穿刺问题,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使用Seldinger技术进行PICC,其是指外周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导管,为患者提供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具有安全、方便、保留时间长,避免患者频繁扎针的痛苦,避免化学性静脉炎等优点。通过彩超实施PICC穿刺置管,利用彩超彩色血流图和超声图像直观、清晰观察血管形态,可以在穿刺期间选择平直、内径较粗的血管,避免常规盲穿置管的不足之处,清晰显示穿刺血管解剖特点,有效保护血管周围组织[1]。将彩超应用在急危重患者PICC穿刺置管中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出现血肿的情况较少,穿刺后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在超声引导下实施PICC穿刺置管,不容易受患者被动体位、肥胖、血管走形变异等因素影响,更好的选择穿刺点,同时,实时观测进针方向及深度,使得穿刺操作更为科学、精准,再加上穿刺时间短,术后出现较少并发症[2][3]。

综上所述,彩超应用在急危重患者PICC穿刺置管中,有利于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猜你喜欢

乙组甲组血肿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实施及可行性分析
一笔业务,组、村、镇三级的会计凭证编制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阻止接球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
硬膜外血肿“T”管引流效果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