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0-12-25邬慧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2期
关键词:缝隙出院心肌

邬慧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 心内科,内蒙古 巴彦淖尔)

0 引言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内科疾病,因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排血量减少及机体组织细胞代谢紊乱[1],并且对静脉血回流造成阻碍,导致静脉系统供血不足和发生淤血情况,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本院将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应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效果显著,现将具体情况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均在本院接受治疗,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按照随机方式对所选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中,有25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年龄最小53岁,最大80岁,平均(76.5±7.1)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7年,平均(4.6±1.5)年;观察组中,有23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龄最小55岁,最大81岁,平均(75.8±6.9)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6年,平均(4.2±1.3)年。17例心功能Ⅱ级,28例心功能Ⅲ级,41例心功能Ⅳ级。对比研究前,患者均进行了相关检查,符合慢性心力衰竭标准。在上述资料上,经比较,组间差异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对比研究。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根据其检查结果和基本健康信息资料,建立患者个人的电子档案,其中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期间的保健与临床记录、患者的用药情况和医生对患者的健康指导、住院期间所有的检查结果等内容[3]。建立完成后,医生在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和危险因素时,要对患者的个人电子档案进行连续性和动态性的管理,充分发挥电子档案的作用。

(2)在患者住院期间要给予患者心理辅导以及饮食用药等方面的指导,在饮食指导中嘱咐患者以少食多餐为主,清淡饮食,每天进食4-6次,并且合理调整钠盐的摄入量,饮水和食用水果等保持少量[4,5]。同时护理人员在交接换班时,要将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用药、饮食以及病情变化情况详细的交接,以保证后续护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

(3)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要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出院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生活干预计划,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6]。同时进行定期随访和电话督促,患者出院1个月后要随访1次,6个月内随访2次,出院6个月后每3个月随访2次,随访时间半个小时左右,电话督促需要每周1次,3个月后可调整为每2周1次,6个月后可调整为每月1次,每次电话督促时间保持在15min左右。

(4)医院在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时可成立一个由护士、护士长和主治医师组成的小组,同时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护理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并且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加强无缝隙护理责任意识,为患者提供更细致全面的护理管理[7,8]。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量表,其中包括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能力、情绪功能以及总体健康。每项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软件选择SPSS20.0,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的表示采用(s)的形式,t检验分析,将P<0.05作为判断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经过护理后,躯体功能:对照组(65.25±2.26)分,观察组(90.99±2.55)分,比较结果为t=49.536,P=0.000;社会能力:对照组(57.61±3.13)分,观察组(76.98±2.34)分,比较结果为t=32.502,P=0.000;情绪功能:对照组(55.01±3.18)分,观察组(77.67±3.43)分,比较结果为t=31.769,P=0.000;总体健康:对照组(58.01±3.21)分,观察组(79.87±3.48)分,比较结果为t=30.278,P=0.000。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能力、情绪功能以及总体健康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多发,在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也不断提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威胁[9]。此疾病和心肌疾病相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腹胀、呕吐、肝区疼痛、食欲下降等[10],因心肌受到损害,患者的心肌功能会严重衰退,心肌结构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表现出呼吸困难、液体潴留等症状[11]。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对临床护理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让护理工作能够实现连续性和完整性,能够在患者出院后得到临床护理服务。通过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更有利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改善和病情恢复,同时在对患者以及家属健康指导时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预防后续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本次研究中,将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应用在观察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结果显示,在躯体功能、社会能力、情绪功能以及总体健康评分上观察组均明显高于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的对照组(P<0.05)。表明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

猜你喜欢

缝隙出院心肌
超声诊断心肌淀粉样变性伴心力衰竭1例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雨的缝隙
查出“心肌桥”怎么办
空中翱翔
缝隙
第五回 痊愈出院
乐乐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