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真武汤治疗阳虚水肿的疗效

2020-12-25李晨王洪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2期
关键词:真武汤肾阳虚浮肿

李晨,王洪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 引言

真武汤原方出自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而真武汤证则在该书有两处记载,一者太阳病篇82条,复述条文如下:太阳病,出汗,发热,心悸,身肉瞤动,晕眩,震颤欲扑;二者少阴病篇316条,复述条文如下:少阴病,病程日久,腹痛,小便困难,四肢重痛,自下利,或咳嗽,或小便通,或呕吐。真武汤原方经名老中医加减化裁之后,针对肾阳虚、脾阳虚、脾肾阳虚所致的阳虚型水肿及其兼见的心悸、喘咳、晕眩、腹胀、四肢重痛、小便不利等症状,亦有显著的疗效。

1 真武汤

1.1 真武汤治疗阳虚水肿机理

真武即玄武,是古代北方星宿的统称,《伤寒明理论》认为:五方之北即为真武,此乃北方水神也,有镇坎水以潜龙之功。《内经》认为:肾为封藏之本、水脏,主水液蒸腾气化,五行属水,五方为北。真武汤证[1]主要病机是阳虚水泛,而温阳化气是真武汤的主要思想,其白术具有温燥之性,以健脾土,当重用。所以推知真武汤有治疗阳虚水肿的作用。

1.2 真武汤的组成

临床常按5∶5∶3的比例治疗阳虚水肿,即附子20g、白术20g、茯苓12g、芍药12g、生姜12g[2]。

1.3 真武汤的方解

《方剂学》[3]人卫七版教材以附子为君药,其性味辛甘大热,具有助阳温肾,暖土制水之功;以茯苓为臣药,化湿利水,通小便以行水饮;白术则燥湿健脾、行气化湿;以生姜为佐药,既能助附子温阳以散寒,又能协茯苓、白术宣散湿邪。白芍也为佐药(佐助+佐制),意义有四:一者通利小便;二者柔肝、缓急、止痛;三者敛阴以舒筋;四者避免术、附燥烈而伤阴。后世张景岳“阴中求阳”的观点与之相符。该方药味简约,组方严谨而又巧妙,不仅表里通达,通治三焦水湿,而且生姜、白术、附子又可温补、贯通一身之阳气。纵观成方,有两大特点,其一,温阳药配伍利水药,既可温补脾肾之阳气,又可通利三焦之水湿,扶正以祛邪,治标亦治本;其二,补阳药配伍养阴药,助阳而不伤正,阴中求阳,阴阳相济[4]。

1.4 真武汤的现代应用

真武汤的临床应用非常宽泛,中医、西医都在运用该方治疗各种相关疾病,如水肿、消渴、心悸、哮喘、晕眩、腹胀、肠痈、泄泻、闭经、扩张性心肌病、慢性心功能不全、胸腔积液、高血压病、下肢静脉血栓等[3]。通过各位医家的临床发挥,不难看出,真武汤证治范围之广,涵盖面之多,这也体现了张仲景“见一证便是,不必俱详”的用药思想。

2 阳虚水肿病因病理

2.1西医认为,水肿源于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表,临床常表现为头面、腹背、四肢、眼睑等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水肿的一类常见病症[5]。

2.2 中医认为,阳虚水肿多由肾阳虚、脾阳虚、脾肾阳虚致体内水液运化、排泄功能不足,水湿泛滥,溢于肌表,发为水肿。脾阳虚,脾不制水,脾主升清、布散津液失司,水液存储体内,发于肌肤则为水肿;肾阳虚,命门火衰,蒸腾气化失职,水湿停聚,游溢于体表而成水肿;脾肾阳虚,肾水以侮脾土,水饮停滞,浸渍肌肤,亦为水肿[6]。

3 辨证治疗

3.1 肾阳虚型水肿证

临床表现:发病较快,浮肿多由眼睑、面部开始,面色无华,腰膝酸冷,四肢重痛,大便正常或稀溏,小便清长或失调,口不渴,脉沉细。治宜温肾助阳,化气散水。

3.2 脾阳虚型水肿证

临床表现:发病较缓,浮肿多由双下肢开始,纳差,便溏或完谷不化,腹胀或膨隆,四肢酸软,小便色清,脉沉迟[7]。治宜健脾温中、温化水湿。

3.3 脾肾阳虚型水肿证

临床表现:浮肿可由下肢或颜面开始,始无定处,很快漫及全身,纳差,疲乏,腹胀,肢倦,腰膝酸软,夜卧盗汗,口不渴,脉沉短。治宜温运脾肾,助阳化水。

4 名医经验

4.1王汉中[7]名老中医经过长期临床诊察,提出治疗水肿应当温化,但一定要病证结合,随症加减不拘一格,分清到底是肾阳虚(火不温土)或者脾阳虚(土不克水),还是脾肾阳虚(水侮脾土)。症见胞睑或面部浮肿,面色无华,腰膝酸冷,四肢不温,大便正常或稀溏,小便可见清长,则为肾阳虚之水肿,相火不能温暖脾土,治则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用济生肾气汤加减;症见浮肿由双下肢开始,便溏或完谷不化,腹胀或膨隆,肢酸脚软,小便色清,脉沉迟,则为脾阳虚之水肿,脾土疏导水液不利,治则健脾温中、温化水湿,方用实脾散加减;症见漫身水肿,发无定处,疲乏无力,肢倦,腰膝酸冷,腹胀便溏,夜卧盗汗,口不渴,脉沉短,则为脾肾阳虚之水肿,治则温补脾肾,助阳化水,方用真武汤加减。纵观王老经验,不难看出治疗阳虚水肿,不外乎分清病位,治宜温化,遣方用药基本以真武汤化裁而来。

4.2韩冰[1]名老中医认为真武汤实为阳虚水泛而设,而温阳化气是真武汤的主要功用,其白术具有温燥之性,以健脾土,当重用,臣以茯苓,一君一臣,既能培土,又能制水;附子性味辛甘大热,具有助阳、温肾以化气,且有毒,用量宜小;生姜取其升散之功;白芍入营卫,阴中求阳,万万不可略去。其常以白术为真武汤君药,只是在用药的剂量上作以加减,并没有改动真武汤之方义,用以治疗阳虚水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和学习。

5 病案举例

5.1 病例1

姜某,男,56岁。双下肢浮肿3个月,加重半月余。自述左腹角胀满,隐痛,两腿发软,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大便灰稀,一日6-7次。望诊:面黄如土,唇粘膜淡白,双下肢肿甚,按之没指。闻诊:语音低弱,呼吸不畅,切脉沉迟,为湿伤脾阳,治宜温运,方用真武汤加减。组方:附子30g、白术30g、生姜15g、厚朴15g、草果15g、木瓜15g、白芍15g、茯苓15g、甘草9g。七剂。5月20日复诊,双下肢浮肿消失,自觉精神佳,食欲正常。半年后回访,再无水肿之病患[3]。

5.2 病例2

田某,男,69岁。患者因头面及双下肢浮肿,前来就诊。症见: 面色无华,全身除脚心、掌心外,均表现浮肿,按之凹陷没指,腰膝酸困,肢酸脚软,大便正常,小便清长,口淡不渴,脉沉细。乃肾阳不足,系火不暖土证,宜温肾助阳,行气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减。组方: 附子20g、白术20g 、茯苓15g、芍药15g、生姜9g、党参15g、山萸肉10g、熟地10g、桂枝10g、炙甘草6g。连服7剂,全身性浮肿消失,四肢温,二便正常[3]。

5.3 病例3

万某,男,14岁。头面及肢浮肿,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反反复复2年余年,偶有喘咳,饮食纳差,腹胀,疲乏,头晕,肢倦,腰膝酸冷,夜卧盗汗,口淡不渴,小便浑浊,脉沉细。实为脾肾阳虚型水肿,治则温补脾肾,助阳化水,方用真武汤加减。组方: 附子20g、白术20g、茯苓15g、苏叶15g、黄芪15 g、党参15 g、山药15 g、大腹皮15g、木香15g、生姜9g。连服14剂,水肿消失,精神可,余症皆无[8]。

6 讨论

真武汤治疗阳虚水肿及其兼见的心悸、喘咳、晕眩、腹胀、四肢重痛、小便不利等症状是毋庸置疑的定论,这一点在真武汤证、名医经验、临床案例中得到印证。而临床上阳虚水肿多是以慢性水肿而言。脾为水之中州,主运化水湿,主肉,主四肢;肾为水脏,肾主水,主津液升腾气化;若肾阳虚、脾阳虚、脾肾阳虚,则运化水液、排泄功能不足,水湿泛滥,游溢肌表,发为水肿。症状常以全身性、向心性浮肿,腰以下肿甚,小便正常或清长,腹胀或澎隆,大便正常或完谷不化或溏泄,舌质淡,脉沉等,多见于慢性肾性水肿、心源性水肿等,治宜温化。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化裁运用真武汤治疗阳虚水肿效果甚佳。

猜你喜欢

真武汤肾阳虚浮肿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察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及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疾病的临床效果
孕妇下肢浮肿怎么办
大龄孕妈要提防孕期浮肿
八味肾气丸治疗肾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分析
消除面部浮肿的足底按摩
真武汤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60例临床观察
真武汤为主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48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