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中应用全程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12-25武晓攀姚起刘石朋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2期
关键词:全程组间护理人员

武晓攀,姚起,刘石朋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漯河)

0 引言

急诊作为临床上高风险的科室之一,其收治的一般为急危重症患者,此类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较差,并且病情复杂多变,导致对其抢救治疗工作施展不易。而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如操作或护理的细节处理不足,则会影响患者抢救效果。所以,良好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是提高救治效果的关键[1]。基于此,本文针对本院急诊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抢救的66例患者进行研究,重点分析探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中应用全程护理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本院急诊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抢救的66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18例、15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48.2±3.5)岁。消化疾病11例、呼吸疾病9例、心血管疾病5例、外科创伤3例、急性感染性疾病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19例、14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48.4±3.2)岁。消化疾病12例、呼吸疾病10例、心血管疾病6例、外科创伤4例、急性感染性疾病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则进行全程护理:患者入院后建立绿色通道,护理人员准备好相关用物接收危重患者,包括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另外要详细记录患者的接收过程和抢救记录[2]。在接收到患者后,立即收集相关资料,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抢救。患者进入抢救室后,立即开放静脉通路,给予吸氧,如吸氧不能满足患者的救治要求,则立即使用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严格按照指标进行心外按压治疗,同时观察患者的相关生命体征。在此期间,护理人员要积极、有效、迅速、合理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最后,在患者抢救期间,应注意加强患者的相关基础护理,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包括清理血迹、口腔等[3]。

1.3 观察指标

(1)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治疗期间的相关资料,包括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心肺复苏率等,另外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2)按照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试验数据均运用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通过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χ2值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效果

在抢救完毕后,观察组患者死亡2人,死亡率为6.1%。对照组死亡6人,死亡率为18.2%。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抢救期间,观察组心肺复苏人数为7人,而对照组为8人,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观察组平均抢救时间为(31.4±9.2)min,而对照组为(48.5±13.5)min。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存活31人,满意度评分为(92.7±1.1)分,对照组患者存活27人,满意度评分为(82.3±0.8)分。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急诊患者有着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需要紧急抢救。一旦患者病情恶化而得不到及时救治时,患者的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错失最佳抢救时间。而发生差错或不良情况后,患者及其家属会极为不满,这也直接造成了医患关系的高度紧张[4]。在急诊抢救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严阵以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理念的不断革新,在当前抢救护理方面,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抢救治疗中的要求。而全程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其根本也是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现代化护理观点为指导,对患者实施身心全程护理[5,6]。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是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7]。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步骤和行动,予以护理对象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精神多个层面系统的全程护理,使其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在全程护理中,护士不是医嘱的机械执行者,护理也不仅仅是对患者机体的护理干预,而是强调身心全程护理,要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进行了解,从而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8]。同时,在抢救护理中应用全程护理干预,能有效保证护理人员和医生之间的配合,减少抢救意外的发生,从而提高抢救质量,保证抢救效果[9,10]。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抢救护理完毕后,观察组患者死亡2人,死亡率为6.1%。对照组死亡6人,死亡率为18.2%。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抢救期间,观察组心肺复苏人数为7人,而对照组为8人,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抢救时间为(31.4±9.2)min,而对照组患者为(48.5±13.5)min。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于急诊危重抢救患者,在其抢救护理中应用全程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掌握患者的相关信息,从而及时有效地做出调整,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提高患者满意度。

猜你喜欢

全程组间护理人员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高龄孕妇临床妊娠常见状况分析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垃圾全程分类的上海模式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