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

2020-12-24

江苏卫生保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化生螺杆菌幽门

日前,由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和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牵头,组织消化病、幽门螺杆菌研究、胃癌外科等领域的数十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就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治的关系问题开展讨论,最终制定了《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该共识明确解答了幽门螺杆菌到底要不要治?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共识的主要内容如下:

我国是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国家

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

目前我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0%~60%;2005—2011年我国的一项涵盖24个地区51025名体检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显示,总体感染率为49.5%。不同年龄层次人群感染率存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20岁人群的感染率仍高达37.1%。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5%~10%发生Hp相关性消化不良,1%发生胃恶性肿瘤(胃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多数感染者并无症状或并发症,但所有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即幽门螺杆菌胃炎。

幽门螺杆菌可以人际传播(主要是经口传播)。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无论有无症状,伴或不伴有消化道溃疡和胃癌,都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我国胃癌的主要病因

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86.7%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肠型胃癌(占胃癌极大多数)发生模式为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已获得公认。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均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肠型胃癌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除非采取主动干预,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会自行消除

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

幽门螺杆菌胃炎作为一种有传染性的疾病,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减少传染源。尽管环境和饮水的改善有助于其感染的下降,但除非采取主动干预措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不会自行下降。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险因素

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92.9%

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将幽门螺杆菌定义为Ⅰ类致癌原。强有力的证据凸显出绝大部分胃癌患者是发生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高的地区;约90%非贲门部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众多证据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应成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我国胃癌发生风险,有效预防胃癌

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

来自我国人群的队列研究一致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发生率。

近期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癌发病率下降了53%,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无症状患者和内镜下早癌切除术后患者尤其有益,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癌风险降低了34%。

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发生前,实施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更有效地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可逆转萎缩,但难以逆转肠化生。

在胃萎缩或肠化生前根除幽门螺杆菌,阻断了“肠型胃癌演变”进程,几乎可完全消除胃癌发生风险。

已发生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延缓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发展,也可不同程度降低胃癌发生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最佳年龄为18~40岁。近期一项来自中国香港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在60岁以上人群中开展幽门螺杆菌根除也可获益,但其降低胃癌发生率的效果要根除10年后才能显现。

提高公众预防胃癌的知晓度,充分了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有助于我国胃癌的防治

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

应鼓励公众对胃癌危险因素和高危地区疾病筛查的认识,公众知晓胃癌及其预防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推动胃癌预防事业。

公众需知晓的知识有:①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且多数发现时即为进展期或晚期,预后差,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预后好;②早期胃癌无明显症状或症状缺乏特异性,内镜检查是筛查早癌的主要方法;③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发生率,尤其是早期根除;④有胃癌家族史是胃癌发生的高风险因素;⑤纠正不良因素(高盐、吸烟等)和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也很重要。

在胃癌高发区推荐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治疗”策略

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

鉴于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在胃癌高发区人群中有成本-效益比优势,推荐在胃癌高发区实施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治疗”策略。结合内镜筛查策略,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发现需要随访的胃癌高风险个体。

幽门螺杆菌的筛查方法可以采用呼气试验、血清学方法或粪便抗原检测

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

血清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可与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同时进行,更适用于胃癌筛查。胃黏膜严重萎缩的患者使用其他方法检测可能导致假阴性,血清学检测不受这些因素影响。

呼气试验(碳13或碳14)是临床最常应用的非侵入性试验,具有检测准确性较高、操作方便和不受胃内灶性分布影响等优点。对于部分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又不能确定是否有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时,呼气试验是有效的补充检测方法,适用于有条件的地区开展。

粪便抗原检测对于幽门螺杆菌筛查也有积极意义。

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 和Hp 抗体联合检测,可用于筛查有胃黏膜萎缩的胃癌高风险人群

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92.3%

血清胃蛋白酶原(和Ⅱ)、Hp抗体和促胃液素-17联合检测,已被证实可用于筛查胃黏膜萎缩,包括胃窦或胃体黏膜萎缩,被称为“血清学活组织检查”。胃黏膜萎缩特别是胃体黏膜萎缩者是胃癌高危人群,非侵入性血清学筛查与内镜检查结合,有助于提高胃癌筛查效果。来自我国1.4万例血清和内镜资料完整的样本表明,年龄、性别、胃蛋白酶原比值<3.89、促胃液素-17>1.50 pmol/L、Hp抗体阳性、腌制食物和油炸食物是胃癌发生的7种高危因素。在此基础上制订的胃癌风险评分量表,已用于我国胃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并被我国最新的胃癌诊疗规范采纳。

幽门螺杆菌根除建议采用标准的铋剂四联方案

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93.3%

国内共识推荐的7种经验性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的临床试验均采用10~14天疗程,根除率>90%。将疗程延长至14天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鉴于我国抗生素耐药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如果能够证实当地某些方案10天疗程的根除率接近或超过90%,则可选择10天疗程。新型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断剂(P-CAB)有望进一步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猜你喜欢

化生螺杆菌幽门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马凤琴应用龙血竭胶囊治疗胃黏膜肠化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