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作、培育、文旅IP衍生定位下的惠州电影文化产业发展

2020-12-23郑炤魁王振国金哲华

粤海风 2020年5期
关键词:惠州大湾粤港澳

郑炤魁 王振国 金哲华

2020年上半年,由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办,广东南方二八九创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高质量发展电影产业,助推一流城市建设”首届惠州电影文化产业峰会在惠州市举行,来自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的20多位专家学者和惠州本地电影创作者汇聚一堂,围绕“惠州电影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及“惠州故事的形成与电影资源的开发”主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峰会由主题研讨、现场调研、调研会议三大环节组成。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闫少非出席主题研讨并做主题发言,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李仙花出席主题研讨并致辞,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王燕出席主题研讨、调研会议,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专职副主席肖小青主持调研会议。

通过对目前惠州电影产业现状的分析,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惠州电影产业发展可从“惠州创作”“惠州培育”和“电影衍生文旅IP集中地”三大方向进行定位,在精准定位下对电影产业进行规划,提高地区电影产业的影响力。

一、惠州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定位

基于中国电影产业走向国际与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惠州电影产业发展既要充分考虑中国电影融入世界电影工业版图的路径,又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的实践方向,以形成区域规模化、特色化且具备辐射能力、联动能力的电影产业为目标。这是与会专家学者在讨论中达成的一致共识。

探讨电影产业和城市的关系,是本次峰会的重要议题,这一议题要求惠州明确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及方向。闫少非在主题发言中指出,电影和城市的关系是微妙的,在电影产业与一流城市之间,是通过高质量发展电影产业,进而助力于一流城市建设,抑或是在建设一流城市的基础上为电影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两个方向各有侧重,需要明确二者的关系。

而在相关前提条件欠缺的情况下,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发展惠州电影产业,首先应以国内、国际电影发展潮流为背景,结合大湾区其他城市电影产业发展方向,再进一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在电影产业方面的优势及空间,形成针对惠州的電影产业定位。

闫少非对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的空间做出分析,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部署和推动下的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既是地理概念,也是经济现象,更是文化纽带。文化是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发展共同体的核心,电影是三地共通的、最适合融合发展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对外输出的文化产品。在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整体发展的背景下,电影已成为沟通港澳、连接珠三角各地的一个重要抓手。粤港澳大湾区内两种经济体制和不同关税区的设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尤其对电影交流来说是一种机会和资源,如能善加利用,整合大湾区内不同城市的电影产业资源,就可以实现跨越行政区的一体化良性发展。粤港澳三地间围绕电影产业融合发展做好规划对接,明确各自产业发展定位和特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政策、市场、信息服务等要素进行整合,在内容生产、制片制作、发行放映、金融服务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培育大湾区头部电影的战略优势,集聚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鼓励一批有竞争力的影视企业和电影作品走向国际市场。

若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电影产业整体发展的背景,各地区应结合自身不同城市的优势,探索最合适的发展方式,形成湾区层面的电影产业环节区域中心。广东南方二八九创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郑炤魁认为,可依据惠州现有产业基础,加大对电影产业链条中某一环节的投入。从目前世界电影产业发展的趋势看,与其他制造业类似,电影工业也处于全球融合发展背景下的“区块链式”发展状态,整体层面的“去中心化”与局域层面的“规模集聚化”并存。从整体上看,一部电影可以是英国的剧本、亚洲的资金、美国的演员、新西兰的后期制作,最终汇聚成全球卖座的电影产品。而从区域上看,区域并不一定需要以“全产业链”模式切入产业,更多应是发挥本地优势,让该地形成电影工业某一环节、某一节点的产业集聚,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电影产业发展政策的最大缺陷,恰恰是在于追求“小而全”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短期内为区域迅速集聚一批电影企业,但企业规模较小,分工模式较散,未能产生区域效应,也不能真正达到高质量发展电影产业的目的。如惠州电子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能否发挥这一优势,发展电影后期合成技术、电影器材生产等,抑或发挥惠州故事资源优势,以“惠州创作”为定位发展电影产业。

二、“惠州创作”定位及可行性路径探讨

惠州具有丰富的故事资源,历史底蕴深厚,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于此交汇,道家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在此交融。葛洪、苏轼、叶挺等名人的故事,亦足以衍生系列品牌,助力惠州城市文化发展。惠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故事高地,拥有成为剧本创作题材中心的潜力。

围绕“惠州创作”这一定位,与会专家学者探讨讲好惠州故事的路径,并在探讨交流中提出:讲好惠州故事,有必要将惠州的故事资源做进一步梳理,并向产业推介,同时还应关注IP内容运营,将惠州故事资源的开发IP化。

(一)惠州故事的讲述与推广

与会专家学者在交流中对“惠州故事”的范围做出界定,认为“惠州故事”不局限于惠州这一特定区域内原生原有的故事题材,更是城市精神的表达,其内涵是根据城市发展不断丰富、拓展的,其定义也是在惠州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主动更新的。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甘小二指出,“讲好惠州故事”要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大命题下进行,具体到电影创作层面,要注重故事的“魂”。郑炤魁指出,“惠州故事”不仅限于惠州本地编剧创作的故事、惠州本土发生的故事、惠州影视公司拍摄创作的故事,更应站在中国文化对外输出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角度,将所有一切能够代表惠州城市定位、符合惠州价值观的剧本,均纳入“惠州故事”范畴中。

“惠州故事”的开发有其前提:电影创作作为电影产业链条上的前端环节,其成果需要接受市场检验。站在电影产业的角度来看,惠州故事的讲述是特定区域题材向国内乃至国际这一更为广阔的市场的输出,其表达需要市场化和大众性策略。

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易文翔认为,讲好惠州故事,需注重故事的现代性转化。葛洪、苏东坡、何仙姑等惠州本地故事资源,从题材上看都属于传统故事,这些题材有挖掘的价值,但电影题材的开发要考虑市场,要考虑影院观影主体的年轻化趋势。根据影院数据,电影院的观众平均年龄是21岁,年轻群体对故事的期待和故事题材、叙事范式之间存在差异,传统故事要尽可能和年轻人产生对话,打开市场化表达、年轻化表达的口子。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盖琪指出,惠州故事的讲述方式要平衡地方文化特质与全国市场的审美取向。电影作品呈现给全国观众观看,要考虑文化上的最大公约数,提炼地方特色,需要经过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包装,让创作被观众和市场迅速理解、接受。

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电影剧本策划兼广州青宫电影城策划总监、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策划总监祁海在发言中指出,在对惠州传统题材的开发问题上,要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共鸣,要为古代、历史、神话等题材接上当下的地气。成功的地区故事的讲述,往往具备全国性视野,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关注的电影《警魂》,取材自惠阳民警彭宝林的英雄事迹,并于惠州进行拍摄。这个故事在全国范围内的成功,是因为其取材、表现形式契合了大众审美,如快节奏、主旋律与类型片结合等表现形式,都是市场化和大众化表达策略的成功运用。

区域故事开发的市场化表达,是寻找和观众情感联结的“点”。广东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学军以迪士尼动画电影为例,迪士尼各个年代推出的动画电影,都在创作中体现当代观众的审美偏好,从早期白雪公主“被动等待王子拯救”的模式,到“姐妹同心,女性独立”的《冰雪奇缘》,这是迪士尼创作观念不断自我更新和调整的体现,是符合观众心理预期的。

惠州故事的开发,不仅需要注重表达策略,还需要做好向产业的推介。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戏剧影视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周文萍认为,对区域故事的梳理是讲好当地故事的基础,从电影产业层面考虑,“讲好惠州故事”,还需要将梳理的故事资源尽可能放置在产业链条的前端。只有在前端“被看到”,才能争取到更多的开发可能,因此,故事资源不仅需要整理,更需要多种形式的、和产业结合紧密的推介。

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与《羊城晚报》开展合作的“惠州文脉”专栏,一定程度上为讲好惠州故事积累了素材,这是区域故事收集、展示的成熟范例。但这些素材的展示不仅仅是面向大众,更需要有针对性、精准地在产业链条中被“看到”,需要“走出去”,因此,按故事门类形成“惠州故事”题材库后,可以拓展故事的推广和发布渠道及模式。相关题材库可考虑以线上公开+线下定向模式同步推进,线上以网站+App的模式集纳、分类,并免费向大众公开;线下可将相关素材结集出版,并通过电影节、推介会等形式,定向向影视从业人群进行推广。

(二)惠州故事的IP化運营

“惠州故事”的素材收集仅仅是基础,如何依据这些基础进行引导性开发,则是重中之重。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影视艺术研究院院长、广州大学教授陶冶认为,从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的运作模式看,中国电影已进入IP时代。在这一前提下,任何人物、任何事情,从一句话到一首诗,从一部综艺到一首流行歌曲,都可以衍生出一部电影作品。IP对电影项目的介入是全程的,IP价值链将制片方和品牌方从一开始就联结在一起,打破传统的“制片—发行—放映”电影产业链条。好莱坞的漫威和星球大战都是以IP的方式来运作项目,也正是通过一系列IP完成产业链条上的转型,由最初的文化产品制造者转型为创意提供者。版权拥有方通过授权开发盈利,这是区别于传统电影产业链条的“故事开发”模式。

电影内容IP运营虽是市场化行为,但管理部门也可以发挥积极的干预和推动作用。如通过设立相应的年度重点题材、重点策划方向引导市场向年度主题下的惠州故事IP发力,从相对宏观的角度把控本土IP的内容生产,培育区域创作生态,进而在满足市场的前提下契合惠州相关宣传需求。

三、“惠州培育”定位及可行性路径探讨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对特定区域而言,专业人才基本来自两个方面:区域内部培养、区域外部引进,无论是内部培养还是外部引进,都需惠州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一定政策,从而引进人才、孵化人才、留住人才。

闫少非指出,在良性的电影产业发展模式下,地域优势、产业优势甚至政策优势最终都要转化为人才优势。如何将地域优势、产业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平滑、顺利地转变成人才优势,是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惠州已经具备地域优势,如加上政策上的优惠政策,能否在一定的时间之内转化、吸引更多高端的电影人才和企业在惠州落户?这种转化不是必然的,但是可以努力和争取。电影创作者及头部电影企业在北京、上海集聚,并不仅仅是因为地域优势,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内电影产业布局决定的。惠州的电影产业如何布局才能吸引人才,这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闫少非同时指出,惠州应从人才生态系统的角度思考培养电影青年人才的问题:将工作重点放在青年导演的挖掘上,大力扶持和培育本土力量。投资青年就是投资未来,惠州应抓住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现有的影视产业结构基础上建立三地电影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挖掘一批懂创作、善经营、跨领域的复合型电影人才,同时,可以探索建立湾区电影人才信息资源库,积极推进人才资源信息互动和引进交流,政府层面应在置业、税收、租金、人才流动等方面给予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年轻人全身心投入到湾区电影的创新、创业之中来。

肖小青认为,惠州电影人才的培育可结合山水实景取景的优势,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结合省内高校教育与本地摄影棚、拍摄基地、旅游景点,形成电影导演、表演、摄影、制景、灯光、化妆等各工种的培训实践基地,通过各类实践及培训,将“惠州实践”打造成惠州电影产业的标签。

猜你喜欢

惠州大湾粤港澳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
大湾石的鉴赏与收藏
浅谈对称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惠州多姿多彩
2009年“惠州华轩杯”全国象棋甲级联赛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