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的种子在灵魂中发芽

2020-12-23蒲素平

粤海风 2020年5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精神

蒲素平

冯桢炯的诗歌写作开始于30年前的中学时期,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中学生文坛。毕业后从政弃笔,后投身商海多年,突然有一天重新上岸写作。我想一定是什么触动了他的灵魂,加之多年的商海浮沉,积攒了足够的磨炼、生活体悟和内心的力量,精神上更加坚定和从容,写作上呈现一种心灵的选择和归属。

书写生命的起起落落

诗歌是人类精神的创作物,但其产生却是藕发莲生,必定有根。我们说一个诗人写出了什么样的作品,绝不是一时兴起,凭空而来,而是他思想、情怀、诗意、灵感、生命意识等的综合体现,长期积累,体验后,在一个点的暴发后一种光焰的呈现。纵观冯桢炯的诗歌行走脉络,可清晰地看出这点。他的写作更多地通过自身的反观来呈现对世界的思考和生活感悟,他的诗不靠“大”,不靠技巧来取胜,更多是从生活汲取一些零散的片段,串起来,经过他朴素语言的组合,让汉字闪闪发光,从而呈现出一种关怀底层命运的知识分子情怀表达。一地鸡毛的生活片段在诗人的笔下鲜活并充满一种内在的精神指向。《小心》中对一个卖鲜椰农妇找钱时的小心翼翼地白描,呈现出诗人对底层生活的深度关怀。“我关心的是明天的天气会怎样 / 我关心的是门窗是否关好 / 我关心的是多年的忧郁症什么时候会发作 / 我关心的是会不会涨工资 / 水费、电费、房租、柴米油盐/还有很多琐碎的小事会不会跟我有关联 // 细小的生活碎片散落我的空間 / 除了物质之外 / 还有一套深藏不露的面具 / 像易碎的瓷器隐藏危机 / 这么多年以来 / 这些细微的事物 / 汉字一样的复杂多变”(《我只关心细微的事物》)。多年的商海拼搏,诗人更多地看到和体会到生活之不易,底层生活之艰难,便把笔对准生活这个艰难而又瓷器一样易碎的切口,用看似琐碎事项的罗列,实现了一种对生活的严峻思考,使诗歌既有生活磨砺过的烟火痕迹,又保持了一种精神的指向和拷问。我们说诗歌最终的指向是思想和情怀,我们呼唤情怀,其实就是用我们的思想点亮诗歌中的光,点亮生活中的光,使粗糙的生活具备内在的诗意,从而给人以希望和美好的期盼。“像植物一样 / 蒙蔽双眼 / 用黑暗按放你不羁的思想 / 让它在泥土里安静地生长 / 不惧白天的白 / 不惧黑夜的黑 / 有时候 / 心在这黑色中找到光明”(《听见深处》)。诗歌是传达生命经验的一种方法,与内心交流的一种工具,诗人总是比常人更快更早地抵达生命的本质。“一直以来/我看这世间的事物/清清楚楚 // 年纪大了 / 看事情 / 眼睛不可靠 / 是时候用我 / 活了五十年的心”(《老花眼》)。诗歌不是语言的意外,而是意外的语言。诗人通过意外的语言到达一种意趣,使诗歌像酿酒时的酒头,爆破时的导火索,春天刮起的东风,激活,点燃,引爆诗歌的内在意义。而酒头与酒,导火索与炸药,东风与春天本身就是互为一体。一如眼看万物与心感知万物,看似是两码事,实则是一码事,是一码事却又是两码事,正是这种无法明了的深层意象,使一首诗得到成立。“生活就像自然界那样 / 到了中年 / 我也没有走出日落的惆怅 / 黄昏是在追逐 / 赶在山顶上的星光 / 月亮出来前 / 我像牲口一样 / 在艰难的栏栅里 / 向夜空发出阵阵嚎叫”(《中年》)。生活的路上,中年的忧伤、惆怅越来越多,对一些事明了,又陷入另一些事的迷惑中,而这种迷惑性具有无限的延展性,诗人以“向夜空发出阵阵嚎叫”来呈现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和欲望。

对故乡的深切回望

故乡对于诗人有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含义,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就是返乡。诗人通过返乡,回归思想的本源。冯桢炯旅居国外多年,他通过对故乡的回望,完成对自我精神的追寻和对未来不可知的探寻。乡愁具有强大诗意的弥漫,慰藉人的心灵,为此,他创作了大量有关回望故乡时的体悟和与母亲有关的诗歌。

“纽约没有春天和秋天 / 暴风雪来了 / 你才想回家”(《时代广场》)。游子的思乡之情,隐藏内心深处,遇到风吹草动,遇到雨雪阴晴就会突然冒出来。一如“当洋文流行到来 / 连咳嗽都是乡音 / 别人的街头 / 只是暂时借用的故乡”(《纽约唐人街》)。当咳嗽都成了乡音时,我们就会突然明白,乡愁的深渊永远在内心的深处,咳嗽就像一道闪电,瞬间把一种朝思暮想,通过咳嗽这个身体里无法抑制的生理动作引升到精神深处,让乡愁成为一种精神之痛。“六月三日 / 深夜我在白云机场飞曼谷 / 来到异国他乡 / 时间比北京时间慢一时区 / 而我一直惦记的时间 / 不是曼谷时间 / 这一天 / 牢记在潜意识里 / 生命时钟一样 / 滴答滴答在不停地 / 敲打 / 敲打 / 再敲打”(《昨天》)。“在美国 / 我经常见到几只灰鸽子 / 飞落在屋前路边 / 吃着面包碎片 / 并发出咕咕的声音 / 路边的几处景点 / 成为悠闲场所 / 养着这些懒散无忧的家伙 // 我每次回乡 / 路过晒谷场 / 也见到偷食的麻雀 / 叽叽喳喳 / 已有路过的人 / 担惊受怕的样子 / 令我生恻隐之心”(《鸽子·麻雀》),等等。这些都是冯桢炯在海外生活时写下的诗歌,身居海外,由于地理意义的距离,使人的所思所想与过去有所不同,往往会有一个时空隔离感,会无意识地跳出固有的生活和思维惯性,进入另一条轨道,一条向内的通道,使诗歌的表达张力大大增强,放大诗歌的意味性,有时会产生歧义性表达,使诗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大大增加。《昨天》对不同时间的记忆,形成对不同地域感受,把诗的根悄悄埋进了语言的内部,使诗歌的内部产生巨大能量。在《鸽子·麻雀》中,看似只是简单把在美国的家与故乡的家,把美国的鸽子和故乡的麻雀做了一个类比。如果,我们走进诗人的主体,就明了诗人所写的一切都是他精神观照的再现,或者说成为一种发现,只不过发现有时是幸福的、有时是痛苦的,有时我们发现了令我们惭愧甚至羞辱的事物。面对这种惭愧甚至羞辱,我们表现出无力感。他在纽约的屋前看到鸽子,尽管他的躯体还站在那里,而他的精神已回到老家的晒谷场。电影镜头一样,实现瞬间的推拉转移,通过几行素朴的文字,让我们看到文字背后无法言表的思乡之疼。“像身体的一部分枯枝败叶 / 被风吹被雨淋被光照 / 纷纷落下凋谢 / 一季一朝一夕的往事 / 是为了下季的轮回 / 叶落无声 / 花谢无奈 // 需要赞美的 / 是打扫旧梦的人 / 是为下轮的花开 / 花落叶飘才是最美的瞬间 / 最终的枝条才是灵魂的骨头 / 才是永不磨灭的记忆 // 叶落之音 / 花色渐褪 / 在内部的放弃过程中 / 仿如昨日的胡子 / 刮了一次又一次 / 不断让世界充满鲜活的面容”(《秋天,叶落花谢及其他》)。一个优秀的诗人必是一个思想者,但他需要把他的思想进行有效的诗意转换,这是检验一个诗人的真本事。诗人通过语词之间的交织和反射,来完成诗歌文本上的交织和反射,使语言的能知和所指达到有效融合统一,从而把他的思想变成诗意进行呈现。

我们说诗学是情学,心如枯木的人写不了诗,诗人除了有天分之外必须得有情。冯桢炯写下了大量关于母亲的诗篇。“一直不敢写一首母亲的诗 / 怕自己爱得太深写出太浅的诗 / 怕太轻的文字有辱这份情的重量 / 母亲的一生怎能用一首诗去抒情 / 即使用诗人雷平阳的诗句:/ 子宫的小,乳房的大。/ 也表达不了我对母亲的情意”(《母亲》);“母亲节到了 / 当我的声音跨过大西洋到达老家时 / 母亲急匆匆地说:/ 长途费贵,能省就省 / 乡下人只认过年和清明节 / 母亲节就省了吧。”(《节约》),等等。《母亲》和《节约》都是写母亲的,语词质朴,情感节制,简洁的表述中隐藏着丰富的情感。《母亲》表达的是赤子之情和为人子的无以回报之爱。母爱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话题,诗人一旦进入到母爱这个话题中,往往就显得游刃有余,不管是举重若轻或是举重若重,都显得得心应手。《节约》的写法和表达趣味与《母亲》稍有不同,通过母子间的一个对话,写出母爱深处的疼痛,这好比说内心的疼痛如同梦中的火車,看着开走了,在不经意的时候,在黑夜的时候又开回来了。简单的语词组成,产生了往返式的表达效果。也正是这不同,又增加了诗歌的丰富度和饱满度,使母亲这个形象立体呈现出来,通过对母亲持续的书写,完成一种精神上的返乡。

向精神的深处开掘

在评论一个诗人时,要看一个诗人的走向,就是看其精神来处和思想去处。也就是说,一个诗人的隐语通道,必是掩藏在他的精神来处,他的所有密语,必有底背,而他的思想去处,就是在精神底背之上的行走,蔓延,繁殖的结果。这大约是一个诗人最终呈现出什么样的文本的依据所在吧!我们沿着冯桢炯的生活道路,就可看出他的诗歌文本形成的通道,就可以触摸和洞察到冯桢炯的体温和灵魂。

“一块普通的石头 / 在不同的构思里 / 命运任工匠改造 // 属于荒山野外的石头 / 一念之间 / 聚集城市人群的目光 / 不管你愿不愿意 / 站在时间的街头 / 统治者的权力游戏 / 在粗暴的历史镜头中 / 成为任意摆布的符号 // 一块普通的石头 / 大自然是最好的工匠 / 雨水在打凿躯体 / 阳光在烤晒头颅 / 石头里的灵魂 / 出自另外一座想象的花园”(《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就是一个词语,一块石头就是一个人,生活的辗转,命运的转换,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在时间的天平上,在历史的镜头中,我们不过是任意摆布的符号。但诗人并没有就此止笔,而是继续向深处走,作为一个符号,一块石头,也要是有思想的符号,有思想的石头,有温度的灵魂,有着花园一般的丰富和生动。这花园显然不仅仅是世俗上的花园,更指向精神深处的灿烂和丰富。这或许是诗人本身的一种生命感悟,诗人多年商海浮沉中,见过太多的人间悲欢,见过太多的不由自主,面对一种生存现实的无奈,通过一块石头,使精神之花得以开放。为此,诗人写下:“当某一天突然 / 灯火熄灭 / 所有埋藏的话语 / 再没法发出声音 / 悬挂头顶的星空 / 只发闪闪微弱之光 / 那是在人世间 / 活过的人 / 生前的所有私隐”(《隐身术之一》)。掩藏的一切终将浮现,哪怕是一句没有发出声音的话,在人世间,终将无处可藏,这是可怕的却又是无奈的,诗人的任务就是说出这些被世人掩藏的秘密。“一条河流 / 隐于茫茫大海 / 一根稻草 / 隐于万亩良田 / 一支玫瑰 / 隐于百花丛中 / 世界的神话 / 慢慢隐于我 / 磨砺的躯体”(《隐身术之二》)。生命的消解对与世界来说,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反应,那么,一滴水与大海的区别又是什么?一根稻草与万亩良田有着什么血脉上的联系?或者反过来说,我们的躯体与世界上的神话,千万年来达成一种什么协议?使其共存共生。这种探究和追问,使诗歌的意义得到无限拓展。“海浪假装在高潮 / 深不可测的爱埋藏 / 一无所有的肉身 / 你和我的关系 / 像橙果渴望刀的锋利 / 刺向自身流出酸甜的汁 / 像核桃渴望铁锤的沉重 / 撞击头颅碰出内伤的核心”(《大海》)。指认性使诗歌沿着刀锋的指向行走,让一切假象在刀锋之下显得虚假和狼狈,那么,大海所呈现出的就是这种深不可说的向内探究,向精神深处探究。通过一次次内视,把内心的底色写出来,生活往往不是外表看起来到那样单一,而是有着多种维度的存在。为此,诗人放低视角,视线弯曲如刀,向着精神的深处裂缝,探照灯一样照射过去,形成一个光束。其实诗人就是面对破败的词语,将词语一下一下擦亮,在擦亮的过程,试图重新修复精神世界的原点,并以此来完成一个固执的人生过程,这也是一个诗人独立于世的立足点。

思想处在什么样的层面,决定诗歌如何表达。纵观冯桢炯的诗歌,深浅趣味各异,但无一不是一粒种子,在灵魂的深处生根发芽。而我们说到诗歌的时候,诗歌就是一盏灯,写诗就是循着光,远远地寻找那盏灯,句子就是走向那盏灯的路程。有时,我们并不知道这路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只有在行走的过程中,以语言滋生语言,以不断创造的语言来完成一种行走。

(作者单位:河北诗歌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精神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七月诗歌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拿出精神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