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支架”在高中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23

中文信息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读准雨巷文言文

(上海市体育中学,上海 闵行 201100)

“读”是传统,朗读对增强语感、丰富语言、锻炼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朗读不是“走过场”,不应“为读而读”,在朗读中教师应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原则,为学生搭建朗读“支架”,使学生在攀“支架”的过程中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飞跃”。

一、诗歌朗读

诗歌是最适合朗读的文学形式。在诗歌教学中,运用“三读”朗读“支架”:初读、细读、深读,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刻领会诗歌内涵与情感。

初读,读准节奏。在古典诗歌中,四言诗一般每两个音节停顿一次,“二二”拍;五言诗一般是“二一二”拍或“二二一”拍;七言诗则常为“二二一二”拍或“二二二一”拍。现代诗歌的节奏虽没有古典诗歌那么鲜明,但也有规律可循,最主要是根据诗歌意义和诗歌情感恰当停顿。例如,食指的《相信未来》最后一句,一般的处理是这样的:相信/未来,相信/生命。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朗读时我们还可以一字一顿,一字一拍,高亢地收束,声音延长,更能准确地表达诗人所传达的情感。

细读,读出韵味。《八声甘州》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其中“洒”重读,“洒江天”要读出辽阔广远的意境;“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渐”是领字,应读得响亮,领起“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三句读得紧凑些,读出凄清苍凉之感;“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语速沉缓,“休”收束稍有力;“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语气低沉,声音延长。

深读,融入情景,读出情感。在反复朗读之后,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融入诗歌情境,感悟情感。笔者通常引导学生将诗歌意象拎出来,在脑海中组成一幅画卷,并试着将这幅画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来。例如,讲《雨巷》这首诗歌,学生根据诗的一个小节写了如下散文片段。

片段一:细雨蒙蒙,湿润的青石板路深远、悠长。我撑着油纸伞,独自一人彳亍着,时间在这微雨中凝结,这片天地好像是我的。雨这寂寞的伊人,总能撩拨起人们淡淡哀愁,我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片段二:她如一朵丁香花飘过我身旁,她的颜色,她的芬芳,映在青石板上,落了一地的忧伤。我望着她静默地走远,走远,走到颓圮的篱墙,慢慢消融在雨的哀曲里,走尽这悠长的雨巷……

二、文言文朗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课程内容分为18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这一任务群的教学提示是“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在文言文教学中,笔者实行了“读准、读美、读出味”文言文朗读“三步曲”。

第一步,读准。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古音字、通假字、生僻字,学生需仔细分辨,结合注释、字典,力求读准读通。除了读准字音,还需读清句读。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教师讲授文言文停顿的一般规律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步,读美。所谓读美就是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将文言文起承转合、浑然一体的气韵读出来。

第三步,读出味。结合写作背景,整体感悟作品情感,读出作品的味道。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第三段朗读教学设计。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教师范读,个别学生朗读。

2.读美

2.1 第三段的语言有何特点?

排比,从句子形式角度看,也叫整句。整句效果: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语势强烈。散句效果: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

2.2 如果我们把这“十思”的十句话都读得短促有力(教师示范),显得过于激昂,缺乏变化之美。那么我们如何朗读这几句呢?

请同学先结合注释,疏通文义,概括“十思”的内容。

如果把“十思”概括为“五戒”,哪些句子表达了共同的内容?师生共同探讨,概括“五戒”的内容。

朗读指导:五组句子之间的停顿可稍长一点。组内句子衔接可紧凑一些,例如朗读“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组句子,“则思知足以自戒”和“惧满溢”应读得紧凑一些。五组句子语气应有变化。

3.读出味

3.1 如果你是魏徵,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份奏章?(结合写作背景)

3.2 “代百司之职役哉”这句话“哉”字应重读还是轻读?(学生讨论)

重读,增强表现力,以引起唐太宗的重视,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

轻读,缓和的语气,能如春风化雨般融进读者心中,表达出作者的拳拳之心。

朗读过后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笔者多采用书面评价方式,利用表格,为学生搭建评价参考“支架”。书面评价弥补了口头评价容易遗忘的不足,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帮助。

表1 朗读评价表

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在高中诗歌、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提供朗读“支架”帮助,可以化解学生学习较难理解的诗歌、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搭建朗读“支架”,不是让学生亦步亦趋“为读而读”,而是希望学生能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朗读其他篇目时,能在脑海中顺利提取“支架”,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猜你喜欢

读准雨巷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戴望舒《雨巷》(节选)
优化字母教学,夯实英语基石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浅谈“朗读”训练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梦中的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