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都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历史、现状与对策措施

2020-12-21杨钰戴凌云宋长太

水产养殖 2020年2期
关键词:种养小龙虾稻田

杨钰,戴凌云,宋长太

(1.盐城市盐都区郭猛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江苏 盐城 224055;2.盐城市盐都区粮油作物技术指导站,江苏 盐城 224002;3.盐城市盐都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盐城 224002)

稻田稳粮增渔环保综合种养技术的实施,实现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使环境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和提高,达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通过对盐城市盐都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历史与现状的回顾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措施。

1 稻田养殖的历史与现状

1.1 基本情况

盐都区位于江苏省中北部偏东,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地区腹部。属北亚热带北缘向南暖温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8℃,年日照时数2 300~2 500 h,无霜期210~240。全区水产养殖面积20 000 hm2,适宜水产养殖的稻田4万hm2以上。境内河网纵横交错,水系发达,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是江苏省淡水水产品主产区之一。

1.2 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发展稻田养殖鲫鱼、罗非鱼等,最高年份推广面积达33 000 hm2,由于鱼类生长速度慢、商品规格小、价格低、发病率高等原因,养殖增效不明显,稻田养鱼面积逐年减少。20世纪90年代发展稻田养蟹,养殖面积从1996年的39.82 hm2发展到1999年6 720 hm2,因稻田里养殖的河蟹规格小,产量低,体黑卖相差,市场不接受等原因,稻田养蟹逐步转为提水养殖。

1.3 种养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农业主管部门先后召开了全省稻渔综合种养现场观摩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工作的通知》,盐都区遵循“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尊重市场、先试后推”的原则,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先后建成了20多个连片66.72 hm2以上的试验、示范推广基地,总面积超13 300 hm2。盐康家庭农场承担的省农业三新工程“稻渔共作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开展了稻田养殖小龙虾、泥鳅、中华鳖和黄颡鱼等品种的种养试验;七星农场承担的省稻渔综合种养试点“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建设”项目,开展了水稻与小龙虾种养试验;大纵湖镇兴湖居委会实施了“稻田培育蟹种基地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的带动,全区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每667 m2稻田产稻谷500 kg左右、新增水产品50~150 kg、综合经济效益达1 500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2017年七星现代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成了国家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2 主要种养模式效果分析

2.1 稻田养小龙虾模式

盐都区农田的耕作制度是稻麦两茬,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的田块,采取种一茬水稻、养一茬小龙虾的方式,也是目前推广范围最广、面积最大、效果最佳的模式。该模式正常情况每667 m2稻田产稻谷350~500 kg、小龙虾 50~100 kg不等、综合效益 1 500~2 500元。该模式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用工成本低。但小龙虾因苗种、饲料、病害和市场等因素产量、价格不稳定,效益高低悬殊较大。

2.2 稻田育蟹种模式

稻田培育蟹种是盐都区传统的种养模式,适宜在河蟹养殖主产区推广。该模式每667 m2稻田产稻谷500 kg、蟹种100 kg、综合效益3 000元左右。稻田培育蟹种目前技术已基本成熟,蟹苗、饲料供应来源有保证,农户容易掌握和接受。稻田培育蟹种要求蟹种销售渠道畅通,另外育蟹种稻田必须进行人工收割、脱粒,劳动力来源要有保障。

2.3 稻田养殖其他水产品模式

先后进行了稻田养殖中华鳖、黄颡鱼、泥鳅、河蟹等品种的试验。稻田养鳖综合效益较高,适宜在小规模、资金实力雄厚、有稳定的高端客户的农户推广。稻田养殖黄颡鱼适宜在苗种供应有保障、有较高的养鱼技术、市场销售渠道较好的农户推广。稻田养殖泥鳅防逃、防鸟要求较高,不适宜大面积推广。稻田养蟹与种植水稻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矛盾,且稻田养殖的蟹规格小、卖相差,市场不认可,不适宜作为稻田养殖的主导品种。

3 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优势

3.1 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盐都区地处里下河腹部,是苏北地区典型的“鱼米之乡”。2011年搬迁关停了所有化工企业,成为苏北首家“无化工区”,土壤、灌溉水、养殖用水经检测均达标,符合优质稻米和水产品种植、养殖的要求。

3.2 技术模式不断创新

近来来,盐都区在稻渔综合种养项目的支撑下,本着“因地制宜,先试后推”的原则,先后在全区水稻主产区进行了稻渔综合种养的稻虾、稻蟹、稻鱼、稻鳅、稻鳖等模式的试验,并不断完善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稻渔综合种养的生产典型和技术模式。

3.3 标准化生产初步形成

通过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建设,形成了优选种养品种,统一水稻育秧、插秧和病虫害防治,规范水产品种投放密度,饲料精准投喂,病害防控和水质调控等全过程技术规范,同时建立了稻渔产品从仓储、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各环节的相关质量标准体系,实行产品可追溯。

3.4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建立了苗种生产许可证、苗种产地检疫和质量安全监管等行业管理制度;完善了稻渔综合种养产前、产中、产后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基本达到了“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目标。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产业规划滞后

稻渔综合种养涉及农业、渔业、国土、水利、农机、环保等多个部门,在农田规划、土地流转、水利设施、机械作业、种养模式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协调。

4.2 技术支撑不足

“搞种植的不懂养殖,搞养殖的不懂种植”是目前稻渔综合种养的最大技术瓶颈。农业、渔业行业科研力量都很强,但稻渔综合种养的专门研究团队还没有,相互融合、基础研究滞后于快速发展的产业化步伐。

4.3 组织化程度较低

因农村土地是承包到户形式,田块小且分散,给土地流转带来一定的困难。稻渔综合种养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较少,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还较低,产业链、要素链及利益链未能有效整合,品牌创建与引领较滞后。

5 发展对策措施

5.1 科学规划,有序发展

盐都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必须坚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应综合考虑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因素,防止出现一哄而上、无序扩张的发展乱象。农业主管部门在推广稻渔综合种养过程中,要科学谋划,探索建立准入机制。

5.2 先试后推,示范带动

继续探索创新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循环农业的新模式、新技术,扩大稻渔综合种养的示范作用,拓展发展空间,发挥其改善生态、提高品质、提升效益的绿色发展功能。

5.3 农渔协作,技术支撑

建立稻渔综合种养“产、学、研、推、用”五位一体的战略联盟,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团队和联合协作机制,种植和养殖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无缝对接,为种养农户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指导和服务。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不断提升稻田综合种养的技术水平。

5.4 树创品牌,提升档次

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和企业参与相结合的方法,将现有的“七星谷”稻米、“大纵湖”水产品作为区域公共品牌加以提升,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社会认知度。同时积极鼓励、引导骨干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稻渔综合种养的生产和加工产品品牌,提升产品档次,提高附加值。

5.5 三产融合,连动发展

将稻渔综合种养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增加休闲体验和旅游观光新项目,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深入挖掘“鱼米之乡”的文化价值,推进生产、加工、流通、休闲、农渔体验与美丽乡村建设衔接融合。

猜你喜欢

种养小龙虾稻田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小龙虾不火了?亩赚10000元!快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小龙虾
我从金黄的稻田看到我的祖国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小猪佩奇
稻田里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