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改革的内在动力与基本经验

2020-12-20

关键词:顶层利益特色

徐 斌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自我反思,是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和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将在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然后再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现在,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发挥我们党的优势,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特别是研究中国制度改革、探索、确立的内在逻辑,挖掘其根本动力,为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激发新时代发展动力,寻找新的支点。

一、推动中国改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是,生产力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它们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否则就会起阻碍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但社会基本矛盾各要素的主体是人,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最终体现为人的力量。中国在40 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根本动力是党和人民群众。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改革成功的核心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413。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制度改革的领导力量。

1.指引改革的政治方向。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方面是探索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都有根本区别。中国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事业,社会主义改革走向何方,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其他国家没有经验可以参考、没有模式可以借鉴,必须靠我们自己探索、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具体路线可能有偏移或摇摆,具体方式可能有失误,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正确方向的指南针和定盘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国家改革发展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坚决维护和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国家政策、方针都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意志、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政治方向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原则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

2.创新改革的指导思想。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近100 年前,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不断胜利的行动指南。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本本、教条,而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推动社会发展。1978 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使我们摆脱了教条主义束缚,能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实质和精髓。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成为中国改革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后,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丰富和发展了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改革的指导思想。它指导中国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全面从严治党;确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步走”的总目标。

3.凝聚改革的社会力量。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2]605。中国改革肯定了个体的利益、权利和独立性,激发了社会发展的活力,但也形成了不同利益阶层的社会分化。不同利益主体有不同的,甚至互相冲突的利益、意志和价值追求,形成对改革的不同的作用力,不同力量的冲突会消解改革动力。因此,要推动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协调各种利益,平衡各种力量,形成历史合力。中国共产党在40 多年的改革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显示了强大的社会组织力和领导力。它以坚定的政治方向、正确的思想指导,凝练了价值共识、凝集了改革利益、凝聚了社会力量。

(二)人民群众是中国改革成功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内肯定了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历史作用,他们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正是人,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295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语境中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行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直接动力。

1.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追求是中国改革的动因。人的需要是人的行动的最初动机,马克思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286。“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82。中国改革不断深化的动因就是人民群众的需要满足和对利益的追求,以及需要的提升及其满足的要求。正是人的生存需要,推动小岗村的18 户农民敢于改变农村生产管理方式,实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效果立竿见影,人们不仅能吃饱肚子,还有剩余。人的需要层次会不断提升,需要的满足及其活动和工具的提升又会引起新的需要。生存需要满足后,正是人们不断改善生活,提高自主权的需要和实际行动,逐步改变了僵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了新时代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建设。

2.人民群众直接推动了中国改革。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 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开启了中国改革的进程。这年冬天,小岗村的18 户农民为了生存,冒着坐牢的风险,在“生死状”上郑重地按下了手印,他们摒弃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邓小平说,不要把改革归功于我一个人,我只不过是把人民群众中的一些创造加以提炼和概括罢了。“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6]382。在改革过程中,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土地流转制的实施,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主体动力都是人民群众;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凸显了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增强。

3.人民群众是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国改革的成功最显著地表现为40 多年来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力量,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邓小平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下放给农民。”[6]180正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粮食连年大丰收,很快就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正是基层群众的持续探索、不懈奋斗,我们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劳动人民的贡献,他说,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他在二○二○新年致辞中深情地指出,“这个时候,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还在辛勤工作,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三)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是中国改革成功的科学方法

有效的实践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苏联曾经采取休克疗法进行改革,结果导致苏联解体。怎样改革,会走向何方,没有先知,中国改革先进行试点,在逐步探索、总结、反思、修正中取得了成功。这就是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方法。

这个方法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重在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毛泽东深刻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7]321

1.人民群众是基层探索和改革实践的主体,中国改革以基层探索方式开辟道路。邓小平指出,“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它们进行这种试验。试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克服这些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得比较快”[8]150。“大包干”的做法有很强的试验性,既试验这种做法能不能解决吃饭的问题,也试验它是不是资本主义的。事实证明,包产到户在安徽凤阳县取得了成功,既促进经济发展,也没有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的新形式。建立经济特区也是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有效形式。

2.在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顶层设计体现了我们的国家力量、制度优势。邓小平强调,“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6]219我国总结了小岗村等地包产到户的经验,将其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在1982 年以中央1 号文件的形式,在全国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总结了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又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的政策、制度,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设立了14 个沿海开放城市。党的十三大确定了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基础上的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大在新的历史方位基础上确立了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的新三步走战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更明确清晰的指导意义。

3.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方面,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另一方面,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依靠顶层设计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基层探索是群众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是探索性、试验性的活动,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顶层设计是国家层面的整体谋划。群众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片面的,我们必须去掉偶然、个别、表面的认识,经过概括、升华,才能获得必然的、普遍的、本质的认识。我们必须将实践中的改革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普遍认识,以此指导改革的顶层设计,在改革的整体工程中推进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

但现在很多人认为,新时代的中国改革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了,这种方法已经过时了,只需要顶层设计就行了。而且,河里没有石头怎么办?河水太深怎么办?从理论上讲,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之所以依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没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方法,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不可能被完全认识和把握的,所以,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这种方法。

只要我国各地区、各领域的发展仍然存在差异,只要我们对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只要想不断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结合的方法就是我们改革和发展的有效方法。

二、各种动力形成改革的历史合力

恩格斯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2]604恩格斯从社会形态结构的视角分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在这里,物质世界和现实生活生产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法的形式,政治、法律和哲学理论体现为国家的意志和力量。

中国改革的成就来自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它们在改革中形成的历史合力。它们相互作用的逻辑是: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改革动力中的核心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各种因素中起着主导作用、统领作用,党的领导对中国改革的方向、战略和目标具有决定性、原则性、根本性,它具有普遍约束性和最大权威性。在中国改革中,党的领导的核心动力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动力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它对后者又具有代表性、引领性和激励作用。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体现了党的性质,是它存在的价值所在。人民群众的改革动力源于他们的需要和利益追求,在这个意义上,党的核心动力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动力是一致的。二者的一致性体现为对中国社会改革的规律的把握和运用。人民群众不仅是一个数量概念,更是一个先进性、政治性概念,它的需要和利益追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把握和遵循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要把握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追求。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二)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和创新意识是中国改革动力的主体力量

中国改革的成就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但它们的主体是人,经济发展、制度变革的成就来自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民群众的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中国改革的基本动力、根本动力,也是一切动力的源泉。邓小平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6]382这告诉我们,党的正确领导的智慧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党制定的路线、方针、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取决于是否准确地分析群众实践活动的经验、把握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这里的“是”就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中的规律。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要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三)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是更有效地发挥党和人民群众作用的力量

实践活动总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运用一定的方法产生效果,科学的方法可以成倍地放大实践效果。中国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于党和人民群众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从而增强自身的改革动力,并使之变为改革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传统社会主义失败后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国改革规律认识得不够深入、理解得不够充分,所以我们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这种基层探索的方式既能降低改革风险,又能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改革富有成效地稳步推进。基层探索是顶层设计的基础,但改革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变革和结构调整,我们在改革中,不断分析基层探索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其经验,通过理论分析、概括、升华,提升为带有普遍性的理性认识,作为顶层设计的理论依据。顶层设计可以更好地发挥党在改革中的核心作用,使改革能够整体协调推进。在新时代,我们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规律认识得更深刻、更清楚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基础和执政公信力更高了,所以,顶层设计的改革方法有了更大的价值和适用空间。新时代的改革更注重顶层设计,更注重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和全面领导制度的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三、当代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

经过40 多年的改革,中国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提高认识。当代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总结。

(一)制度改革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在影响社会发展的各要素中,经济因素居于决定性、基础性地位,社会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各要素形成的逻辑链条中位于中间环节,起重要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因素和最终动力,它决定社会其他因素的发展状况。中国改革就是要探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改革要适应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国改革最大的成就就是经济建设获得巨大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适应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社会进步和人的存在与发展最根本的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其他因素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生产力发展。如果社会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它就能比较快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它的作用机制是这样的,社会制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表现为它能满足人的需要,能够解放人、激发人的劳动热情,以发挥人的劳动积极性的方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选择、完善和发展都应该以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为基本依据,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基本原则。新时代,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高速度增长变为高质量发展,也是以经济持久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相协调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制度与社会意识形态都属于上层建筑,相对于经济基础,它们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历史、法律、思想政治、文学、艺术等形式。一方面,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二者也要彼此协调,相互促进。这是因为,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都是决定于经济基础,二者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共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制度蕴含并集中表现社会意识形态,二者也必须相互协调。

在中国改革过程中,我们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建构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是因为我们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中国改革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以制度形式保障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发展。

(三)制度改革要遵循国家与各主体利益关系相协调原则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该是人民共同利益的凝结,它应该代表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诉求。意志是利益的表达,共同的意志代表共同的利益。对共同的意志、共同的利益,我们要准确把握。一方面,法律、制度、政策等直接表达的是国家意志,代表的是人民群众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意志,是整体的利益。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与历史发展方向一致,与社会进步的趋势一致。也就是说,从长远发展趋势看,体现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制度、方略、规定应该能够促进社会整体进步,能够有利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寻找共同利益、形成共同意志、凝聚共同价值。这个过程要解决两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一是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利益关系,二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关系,这个过程应该是他们表达诉求、相互协商、相互妥协,形成共同意志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个人利益之间本质上、理论上是一致的,但具体实践中,二者的不一致却是常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协调是社会其他各方利益关系协调一致的基础。由于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当代中国形成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形成利益差别、利益隔阂,同一项制度改革给不同的阶层带来不同利益,由此,不同利益阶层对制度具体改革的诉求和意志也不一样,甚至有很大差别。这样,面对同一项改革举措,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可能发生利益矛盾、利益冲突。国家作为共同利益的代表,应该在国家整体利益下,以各方利益群体协商、妥协的方式消解利益矛盾,形成利益共识。

(四)各种制度相协调并在不同时期重点推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中,我们既要坚持两点论,也要坚持重点论。两点论就是要重视矛盾的两个方面,重点论就是要特别重视矛盾的主要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就是要遵循各种具体制度相协调并在不同时期重点推进某一制度发展的原则。我们由高度集中的旧的制度形式转变为探索、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整个制度体系的转换,需要各种具体制度形式的协调转变。我们在40 多年改革中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已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建设要求我们在这个制度框架内,推动各种具体制度形式的协同改革。所以,新时代的改革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目标和具体步骤: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体现了我们制度建设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任务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

猜你喜欢

顶层利益特色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
特色种植促增收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滨海顶层公寓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I Love You, Dear China
利益与西瓜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