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2020-12-17

好家长 2020年5期
关键词:浩浩小班同伴

文 倪 莹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当幼儿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其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该种行为。在幼儿园里,幼儿的告状现象十分普遍。

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当看到自己或他人的利益受到威胁并且自己不能独立解决时,他们就会采取告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幼儿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如果没有处理好,就会影响幼儿之间以及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且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

一、小班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

(一)寻求自我保护

小班幼儿的告状以“求助型”为主,每当他们感到自己的权益被同伴侵犯时,就会通过告状的方式寻求自我保护。

(二)规则意识萌芽

每一位幼儿都渴望得到成人的认可。因此,他们会用告状的方式来维护规则,这也标志着幼儿的规则意识开始萌芽。

(三)以自我为中心

小班幼儿大部分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专注于自身活动。当同伴的行为打扰到幼儿的自身活动时,幼儿也会向教师告发同伴的“打扰”行为。

二、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

小班幼儿会将教师的道德评价标准作为准则,当看到同伴违反纪律、规则或是欺负其他幼儿时,他们就会激发出内心的正义感,并向教师告状,希望引起教师的重视和认同。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告状原因,可以将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一)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

幼儿向教师告状时仅仅关注自己单方面的利益,希望通过他人的帮助来改变对方的行为以符合自己的意愿。如幼儿说“老师,××踢我的板凳”“老师,××骂我笨蛋”“老师,××不和我玩”等。

(二)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

幼儿会对他人的某种 “不当”行为进行一番描述,揭发他人的不良行为。如“老师,××不吃饭”“老师,××尿裤子了”“老师,××把××小朋友弄哭了”等。

(三)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

幼儿对规则有一种刻板的认识: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是不能更改和置疑的。如“老师,××在厕所玩水”“老师,××吃饭时讲话”等。

三、案例分析及解决策略

(一)案例一:“寻求保护型”告状

户外活动期间,浩浩突然向教师告状:“老师,鑫鑫打我,还抓我手!”而鑫鑫也不甘示弱地说:“是浩浩先抓我的!”

1.个案分析

此案例是由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引起的告状。鑫鑫的攻击侵犯了浩浩自身的利益,所以浩浩向教师告了状,希望教师能公平解决这个问题,而鑫鑫又怕教师会批评他,因此,他也向教师告状。这其实是他们的一种“寻求自我保护”的方法。

2.解决策略

教师应该先了解具体情况,再进行调解。如果发现是鑫鑫先欺负浩浩的,教师可以先安慰一下浩浩,再指出鑫鑫的不足,并教导他与同伴团结友爱。

(二)案例二:“检举他人”告状

吃中饭之前,教师规定吃饭的时候不要随便讲话,要保持桌面整洁。等饭菜送到后,有的幼儿告状:“老师,橙橙和维维在讲话。”“壹壹把饭菜倒在地上了。”

1.个案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是为了维护规则而告状的,这也是幼儿道德评价发展的一种标志。幼儿想通过告状来求得教师的帮助,希望能改正他人的不当行为。

2.解决策略

首先,教师要肯定幼儿自觉维护规则的告状行为。当遇到这类告状时,教师可以和告状的幼儿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幼儿学会自己处理问题, 让他们学习辨别是非,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评价意识。

对于爱告状的幼儿,我们要以一种尊重、理解的态度去认真倾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培养幼儿判断是非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慢慢地放开教师的手,逐渐减少告状行为,提升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浩浩小班同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大学生暑期耕田挣2万元
寻找失散的同伴
小蚂蚁
不客气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