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推进,“点”亮课程游戏化之路

2020-12-17李艳艳陈海凤

好家长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研区域环境

文 李艳艳 陈海凤

2015 年以来,我县坚持行政推动、教研联动、专家带动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县域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核心,聚焦重“点”,不断提高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水平。

一、转变理念,追随儿童

内化课程理念。我们多次组织课程建设专家报告会,为教师提供理念引领和智力支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学习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专业书籍,努力提升教师对幼儿、课程、环境和资源以及对自身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课程游戏化理念的理解。同时,通过开展对照《指南》目标列举案例等活动,帮助教师熟知3~6 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典型行为表现;借助全县课程建设针对园长、教研员、一线教师等不同的沙龙活动,开展常态化的研讨和交流,坚持问题导向,关注保教实践,不断凝聚智慧,总结经验,真正将“以儿童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转变家长理念。为了形成共同促进、合理前行的家园关系,打造和谐健康的学前教育生态环境,我们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家园活动,着力引导家长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引导家长成为幼儿终身的“老师”,引领家庭教育关注幼儿的生活、交往、游戏等各个方面,切实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

二、动态调整,优化环境

近年来,我们组织多所幼儿园的园长先后到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名园进行实地观摩,帮助园长们开阔视野,理清思路,进而不断地优化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让环境更具课程价值。

(一)创设富有野趣的户外环境

我们坚持从儿童视角出发,审视幼儿园室外环境的规划与布局,以自然地貌和景观为基础,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每一所幼儿园的室外都有土丘、草坪、沙坑、隧道、游戏小屋、水池等活动场地,满足幼儿对自由、冒险、探索和无忧无虑玩耍的基本需要。加强对种植园和饲养角的规划和设计,使其真正成为幼儿感悟自然与生命、体验惊喜与发现的快乐园地。

(二)因地制宜地创设环境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空中、墙面、地面的三维空间创设可以互动的廊道环境,更好地满足幼儿身体发展和表现创造的需要;在班级内开辟天气墙、观察墙、计划墙等,让墙面成为幼儿自我服务、自我表达、自我展示的窗口,成为师幼有效互动、幼儿主动学习建构的载体。

(三)关注隐性环境的价值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更多自主选择、主动创造的机会,支持和鼓励幼儿积极探索、主动交往、充分表现;让幼儿充分参与环境创设,成为环境的主人;让幼儿更好地理解班级公约和游戏规则,并内化为自身行为,使幼儿园成为幼儿的乐园。

三、因园制宜,完善课程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因园制宜,不断优化和完善幼儿园课程。一方面,要做好课程审议。首先,由教研员负责开展县级层面的审议,重点关注主题课程的价值,主要审议主题内容,对现有主题进行筛选和整合。其次,年级组层面要审议更细致的内容,如环境创设如何渲染主题氛围;区域活动如何延伸主题内容;如何运用本土资源丰富主题活动等,并注重进一步优化主题内容和组织形式。最后,各班级再针对幼儿的兴趣需要、经验水平、师幼互动策略等方面进行第三次审议,努力提升课程方案的适宜性。另一方面,县级层面也需加强对课程设计的培训和引领,引导幼儿园关注环境和资源,关注幼儿经验的获得,注重全体教师的参与性,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鼓励教师在课程规划、设计和实施方面积极探索并进行实践,逐步实现课程的园本化。

四、聚焦问题,构建区域

我们根据幼儿园普遍存在的区域数量不足、规划不合理,游戏区域缺乏儿童视角,区域材料种类不多、缺乏操作性等问题,深入开展区域改造,创设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游戏区域。

(一)改造活动区域

各幼儿园组织教师共读《0~8 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一书,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和幼儿根据游戏需要及区域特点,对班级区域的数量、大小、位置、投放的材料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逐个进行改造。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师幼共同设计图文并茂的规则提示牌,张贴在区域内。同时,注重室内外区域的互通互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更好地支持幼儿与材料、同伴的积极互动。

(二)在活动区域中开展种植活动

我们引导教师将种植园收获的果实投放到区域中,鼓励幼儿去测量、解剖、品尝。小班幼儿侧重感官体验,中、大班幼儿侧重深度解剖和认知,帮助幼儿获得完整的经验;将植物的根、茎、叶等次要材料也投放到区域中,进行编织、剪贴、实验等,使区域活动更加丰富、有趣。

(三)落实区域主题

引导教师根据主题活动进展,动态调整区域材料,在区域活动中落实主题目标,确保幼儿经验的延续性和完整性。第四,注重区域活动中的观察与指导。我们鼓励园长、教研人员深入游戏现场,陪伴教师一起观察幼儿。可一次重点关注一个区域,引导教师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细节,一起识别幼儿的意图,并不断进行反思:我看到什么?学到了什么?我还可以做什么?我们还引导教师分析、研讨幼儿自主游戏之后记录的游戏故事,并尝试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去解读,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研究幼儿和支持幼儿的能力。

五、深挖资源,丰富活动

(一)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基于丝瓜瓤、稻草、芦苇、玉米等自然材料,立足《指南》的要求,深度挖掘自然资源的价值,开展多样化、本土化的活动,关注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综合性和全区域性。例如,我县施庄中心幼儿园探究了丝瓜瓤“一物多玩”的方法,对怎样剥丝瓜瓤、怎样晒干、丝瓜瓤的用途、从中可能获得哪些经验等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二)注重文化资源的价值

阜宁县是新四军根据地,是有名的红色土地、将军之乡、建筑之乡;阜宁淮剧起源于清代中叶,远近闻名;阜宁民间工艺技术精湛,如公兴的面塑、古河的蜡染、东沟的莲湘……我们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在环境、课程中渗透地方文化元素,逐步丰富课程的内容。

注重吸收社会资源。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环境资源,增强幼儿与社会的联系,丰富幼儿的体验;充分发挥家长的专业和资源优势,并积极争取社区对幼儿园的支持。

建立活动资源库。及时梳理、总结课程游戏化实践中具有创新性的活动,统筹并建立活动资源库,为全县幼儿教师提供指导与借鉴。例如,定期举办课程故事研讨会,通过故事研讨积累丰富的课程案例,我们鼓励每所幼儿园将这些案例再研究、再改造,并融入课程中。

六、做实教研,提升能力

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出台之后,我县及时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积极推进了教研工作的转型。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保教实践,扎实推进“真教研”,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打造专业的幼儿教师队伍。

(一)做行之有“度”的教研

建立持续性沉浸式教研制度,加强对幼儿行为的研究,通过持续跟踪和沉浸式研讨,不断调整和优化一日活动。完善教研审议制度,每学期开学前,组织开展县级、片区以及幼儿园三个层面的教研工作计划审议,及时纠正教研计划重点不突出、缺乏操作性以及教研工作思路不清晰、形式单一化、缺乏实效性等问题,确保教研工作和课程建设的科学方向。

(二)做行之有效的教研

每学期组织教研员开展全县幼儿园诊断式教研活动。通过跟踪一日活动,对环境创设、作息安排、课程计划与实施、保教资料等进行全面审议,引领幼儿园和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依托6 个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结合实际需要,聚焦调整课程实施方案、有效利用本土资源、注重生活环节的教育价值等内容,尝试项目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并在全县推广。

(三)做行之有恒的教研

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及时收集、调研课程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列出清单;定期组织园长、教研人员、骨干教师开展沙龙活动,聚焦不同话题进行经验分享和观点碰撞;沙龙之后再实践、再总结,推动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坚持阅读专业书籍。将阅读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灵活采取全县共读、幼儿园选读、自主阅读等方式,每学期在专家推荐的书目中选读2~3 本经典书籍,鼓励园长和教研员带头开展读书活动,鼓励教师尝试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进而不断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

近几年来,我们从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幼儿园的变化中,感受到了课程改革的力量。接下来,我们会继续紧跟全省学前教育前进的步伐,坚持不懈地走好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每一步。

猜你喜欢

教研区域环境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分割区域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区域发展篇
漫观环境
区域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