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课程游戏化 感受教育的快乐

2020-12-17

好家长 2020年5期
关键词:骨干教师资源环境

文 高 山

在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引领下,我园始终秉承“亲自然 享生活”的教育理念,尊重儿童天性并遵循幼儿成长的自然法则,顺应自然,因材施教,保障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构建自然与生活的游戏课程。回顾我园课程游戏化研究与发展的历程,我们经历了三个转变:从关注环境创设到思考游戏环境构建的意义,从关注课程文本到拓宽课程资源的实践,从关注幼儿主动游戏到挖掘幼儿游戏行为价值。实践中,我们通过创设和利用自然资源“恢复” 幼儿与自然的内在联系,让幼儿融于自然。同时,也鼓励全园教师多元化地开发自然资源,让幼儿教育充满自然的美好。

一、追求环境的自然性与层次性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我们应顺应幼儿的发展需求,逐步创设具有动态性、教育性和层次性的幼儿园自然环境。

(一)精心设置室外环境

我园地处人口密集的小区内,户外场地面积有限,因此,我们对楼顶进行改造,加固四周的围栏,铺设软质地毯,拓展幼儿的户外活动场地面积,并设置“四大工程”,让环境更具动态性,有效避免了环境资源的浪费。

1.循环水工程

我园池塘中的石头阻碍了幼儿的活动,于是我们将池塘按不同的功能改造为三个部分:保存“滴石水磨”部分,便于幼儿观察水的流动;加宽池塘中间部分,除去池塘里的大石头,方便幼儿安全游戏;养殖各类水生动植物,如鲤鱼、睡莲……让幼儿进行观察和记录。池塘边充满了幼儿的创作痕迹,如池塘旁摆放着一排画着各种图案的石头,这是幼儿们心中的“池塘保护神”。

2.果木工程

设置动物饲养角和植物迷宫,让幼儿多角度亲近、感受动植物。园内的一草一木,我们都会在精心筛选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其教育价值,让环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其对自然浓厚的探索兴趣。通过调查研讨,我们发现能开花、结果且四季有明显变化的植物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于是,我们有计划地扩大花园面积,种植了不同高矮、不同种类的果树,如石榴树、橘子树、苹果树……幼儿们在树苗上做了标记,参与种植,收获成长。

3.小木屋工程

我们在户外设置三间小木屋:陶吧、小磨坊、劳作坊。随着幼儿需求的不断增加,三间小木屋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幼儿们在宽松、自由的空间和环境中,享受野趣,收获经验。

4.沙石工程

我们创设了木桩、彩石路和沙趣园,选用海米石、沙石、鹅卵石等多种不同的石头铺设地面,将原来的小沙池拓宽到路边,在沙池中投放各类探索工具,增加了许多玩沙工具……让幼儿们充满创意地进行游戏:大班的幼儿在沙池中修建房屋,挖地道,用各种筛子分离沙石;小班幼儿则用沙子做糕点,堆沙堡。

此外,我们鼓励幼儿自由、自发、自主地对器械进行组合和摆放,充分利用户外的角落、外墙、花草树木等资源,拓展幼儿的游戏空间,开发户外区域游戏,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需要。如在草地上支起一顶帐篷,建成一个温馨的“家”;在两棵树之间拉起一块漂亮的幕布,变成表演的舞台;在大树下支起几个画架,添上废旧的油桶、纸箱,创设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坊……让自然与游戏融为一体,让花草树木成为我园永远的风景线。

(二)室内环境留白

我园室内空间相对较小,为充分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合理设计室内空间,充分利用室内的每一处角落,带领幼儿共同规划和设计,打造一个宽松愉悦、自主开放的生活游戏环境。合理设置班级活动区域,充分利用公共活动区域,增设给幼儿体验和创造的专用活动室,为幼儿自主活动拓展空间。创设材料区,不断丰富活动材料,尤其是低结构材料,支持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我们要在整个环境创设的过程中“留白”,把空间留给幼儿,充分展现幼儿收集的图片资料、活动照片、观察记录、手工作品等,帮助幼儿实现“我的环境我做主”,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二、凸显资源的多元化与价值

为了拉近生活与自然的距离,我们在“顺应自然 因性而教”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对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生活、运动、游戏、学习四大版块进行深入探究。我们建构游戏化课程,在实际中挖掘课程资源,利用自然、生活、人文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满足幼儿所需、教师所需及课程游戏化建设所需。

(一)资源来源于幼儿生活

生活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如个性班本课程《泡泡来啦》《“桥”这一家子》《石头记》《鞋子的旋律》《小小旅行家》《青藤浅语乐享鱼趣》等,这些课程的资源都来源于幼儿的智慧与生活。由随处可见、可利用的资源设计而成的课程,充分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让幼儿在自由探索中积累经验,自然生长。

(二)资源来源于本土文化

本土资源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我们以“本土文化资源”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舌尖上的泰兴”“我眼中的泰兴古镇”“银杏仙子的传说”“小提琴协奏曲”等。幼儿们通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丰富的活动内容帮助幼儿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认知经验。

(三)资源来源于专家引领

我园邀请省、市幼儿教育专家、市幼教办专家指导课程游戏化建设,邀请家长、本土文化研究专家和民间艺人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通过专题讲座、本土资源开发、家长和艺人助教等活动,提升对教师课程游戏化理念的理解。

三、激活“导师”的引领性与发展性

(一)“增能”为先,提高教师观察能力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环境越来越开放,游戏越来越自主,观察难度也越来越大。如果教师读懂幼儿、识别幼儿的能力缺失,就很容易陷入极端和误区,不能有效地回应和支持幼儿。因此,我们要着力提升教师的观察、识别能力,逐步形成研究机制。

一是围绕提升教师观察、识别能力的水平,开展充分的实录案例研讨。例如,强调定点观察,培养教师观察、倾听的习惯;组织教师讲游戏故事,分享经验心得,提升教师的识别能力;解读经典案例,引发教师理性分析和思考;开展游戏辩论赛,让教师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辩论,进行智慧碰撞。

二是开展“观察识别水平高的教师的专业行为”“观察识别能力自评”等调查活动,组织题为“放手游戏中的两难问题”“从幼儿的游戏行为中能读到什么”的游戏论坛,实施课题研究《让幼儿玩自己的游戏——从幼儿游戏行为背后解读幼儿的发展》《幼儿游戏中典型行为的采集与观察指标的对应》《课程游戏化实施应用手册的建立研究》等,进一步了解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困惑,提炼教学经验与策略。

(二)“赋权”为要,保障课程落地

在“增能”的同时,为骨干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赋权”。例如,赋予骨干教师参与顶层设计的权利,在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中为骨干教师留有空间,使其从“知晓”发展到“参与”,在参与中深入理解课程游戏化理念并有效落实。

此外,在园本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班本化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为例,关注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根据本班幼儿的游戏兴趣点、游戏经验及各班的空间场地,各班教师应对游戏课程进行自主管理,提供个性化的材料,生成个性化的主题,推进幼儿的游戏进程。

(三)“氛围”为助,培植课程研讨土壤

营造提升骨干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氛围,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着手,摒弃自上而下“告知”或“模仿”的指导形式,鼓励教师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案,支持实践并提炼经验。这种主动的思考意识,有助于骨干教师自主突破“倦怠期”,成为课程的研究者,以更好地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

(四)“支持”为本,构建课程保障机制

一方面,园所秉承“教师是课程建设者”的重要理念,成立由园长、业务园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的课程管理组织,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都参与课程建设;另一方面,探索提升骨干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专业辐射机制,如学习共同体机制、专家型教师“一对一”带教机制、自我评价机制、研究成果展示机制、优秀课例分享机制等,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健全相应的奖励机制,激发骨干教师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积极性,用创新力突破其专业发展的瓶颈,助推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近年来,我园课程游戏化建构与实践的历程,始终以解决问题为指引,引领教师从被动执行课程,到学会发现问题、参与讨论、主动尝试、解决问题,并在经历“放手→观察→解读→识别”的过程后,逐步走进“真自主游戏”的研究。这样的变化,是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游戏化建设的体现,更是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课程观、儿童观的历程。

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和工作,在“追随幼儿的教育”中不断还原自然教育的本质,更多地去关注幼儿的行与思,关注幼儿的辩与论。让我们回归自然,静待幼儿成长。

猜你喜欢

骨干教师资源环境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二)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
我给资源分分类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