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H乡为例

2020-12-17艳,毕

关键词:少数民族儿童农村

蒋 艳,毕 东

(云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农村地区的年轻劳动力涌入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其子女则留在农村生活,被交由祖辈或亲戚朋友照看,便衍生成为“留守儿童”。他们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父母长期缺位、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行为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留守儿童群体的壮大,其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调查意义及方法

(一)调查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其他民族地区有较大差异,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不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

(二)调查对象概况

调查对象主要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H乡的1所初级中学和9所完全小学的学生,其中男生占58%,女生占42%;6~8岁占25%,9~11岁占35%,12~14岁占40%;小学1~3年级的占25%,小学4~6年级的占35%,初中1~3年级的占40%。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20份,其中中学210份,小学310份,收回515份,有效问卷500份,有效率96.15%。

2.个案访谈法

通过对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H乡的1所初级中学和9所完全小学的学生采取随机抽样进行个案访谈,了解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然后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关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H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情况如下。

(1)在回答“你的家里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的情况”时,有46%的留守儿童家里爸爸外出打工,8%的是妈妈外出打工,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的占16%,由此可以看出,父亲是家庭中主要的劳动力,农村的经济来源不足以维持全家的生活开销,不得不外出务工。

(2)在回答“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时你在家里主要是由谁照顾生活和学习”时,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有隔代照顾、亲戚照顾和自己照顾自己几种类型[1],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照顾,占58%,由外公外婆照顾的占32%,亲戚朋友照顾的占6%,自己照顾自己的占4%。由此可见,隔代照顾为主要的照顾类型。

(3)在回答“你的学习成绩在班里的排名情况”时,只有5%的留守儿童选择了在“上等”,15%的学生选择了“中上等”,20%的学生选择了“中等”,20%的学生选择了“中下等”,有40%的学生选择了“下等”。由此可见,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日常生活中缺少父母的关爱,不但亲子关系受到影响,对孩子的成绩影响也较大。

(4)在回答“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怎样解决”时,大部分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占33%,26%的学生选择“请教老师”,14%的学生选择“请教长辈”,12%的学生选择“请教同学”,有5%的学生选择“解决不了”。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多数选择自己解决,由于自身文化能力原因,绝大部分都不能完全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日积月累难题越攒越多,导致后期的知识学习也受到影响。

(5)在回答“是否你的监护人(照顾你的人)经常和你谈论学习”时,15%的孩子选择有,60%的孩子选择偶尔有,25%的孩子选择没有。只有少部分学生经常与监护人(照顾人)谈论学习问题,其原因是,孩子与亲生父母分离,孩子被托付给祖辈和亲戚朋友照顾,他们不会像与父母一样亲近,与孩子有较大的隔阂。

(6)在回答“是否你的监护人(照顾你的人)能辅导你的学习”时,多达70%的学生选择不能辅导,30%的学生选择“有时能”,10%的学生选择“能”。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都与祖辈生活,祖辈多是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7)在回答“你是否喜欢上学”时,很喜欢学习的学生占15%,35%的学生表示“喜欢”学习,28%的学生选择“不太喜欢”学习,22%的学生选择“不喜欢”。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孩子对学习的思想认识存在着很大的问题[2]。

(8)在回答“你不喜欢学习的原因是什么”时,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成绩差”导致自己不喜欢学习(55%),15%的学生选择不喜欢学习是因为“不感兴趣”,8%的学生认为学习“没有意义”,22%的学生表示“没有家人照顾”是自己不喜欢学习的原因。父母关爱的缺失,导致他们不能全神贯注的听课,学习成绩下降,对学习提不起兴趣[3]。

(9)在回答“你上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时,35%的学生选择“学知识”,15%的学生选择“考大学”,30%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长大后外出打工”。20%的学生“不知道”上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不能够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究其原因,还是监护人和学校教育的缺乏,没有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

(10)在回答“你认为学习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绝大部分的学生表示没有父母的照顾和陪伴是学习不好的主要原因,缺乏父母的照顾和陪伴,长期不能与父母见面,导致孩子孤独、自闭、上课不能全神贯注的听课,各科成绩下降。22%的学生认为是自己不努力,18%的学生认为是老师教得不好,5%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导致学习不好。说明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1)在回答“你最需要得到什么人的关心和帮助”时,58%的孩子表示最需要爸爸妈妈的关心和帮助,32%的学生表示最需要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8%的学生表示最需要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2%的学生选择其他。说明父母的关心和帮助,是留守儿童最渴望但却又遥不可及的。

(12)在回答“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时,65%的学生因为父母亲不在身边而感到烦恼,20%的学生选择“学习成绩不好”,10%的学生选择“老师不重视自己”,5%的学生选择“同学不喜欢自己”。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父母能多陪伴自己。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通过研究调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业上的问题分为三个方面: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

1.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多数由祖辈、亲戚朋友照顾,甚至是自我照顾,长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教育,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态。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地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精力不放在学习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2.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中缺少父母的监督和学习辅导,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祖辈不能给出正确的解答[4],加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师资队伍的弱小,留守儿童数量又很庞大,老师无暇兼顾到每个儿童,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重视不足,使得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

3.学习成绩差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多数是隔代监护,由于监护人生活压力比较大,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对孩子的在学校教育情况也缺少了解,在教育层面没有和学校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差。

(二)行为道德及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的重要时期,留守儿童在其年龄阶段,行为发展很大程度上仍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较弱[5],很难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长期处于不良的成长环境,其不良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引导,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容易产生道德认知模糊,价值观偏离的问题,更容易导致花钱没有节制、说谎、谩骂、打架、偷东西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心理自卑、性格抑郁、自我封闭、孤僻不合群,一些儿童产生憎恨、怨恨父母的畸形心态,有一些甚至会出现暴力倾向。

1.自卑心理

父母是孩子坚强的后盾,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就失去了坚强的依靠,一旦遇到麻烦儿童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再者,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感情支持,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差错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悲观消极、自暴自弃、丧失信心。

2.怨恨父母心理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由于所处环境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少数儿童不理解父母,甚至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疏远父母,和父母在情感上产生隔阂,怨恨父母。

总之,心理问题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长期的亲情缺失和教育缺失导致的心理问题是最值得被关注的。

(三)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在农村务农的收入无法承担家庭的基本生活开销,才选择外出打工,所以留守儿童及监护人在家庭生活方面极其节俭,尤其在饮食方面能吃饱就行。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农村留守儿童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维持温饱生活,身体得不到必需的营养,就会影响到儿童的成长发育。

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不能及时去医院救治,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传统的民族习俗,祖辈监护人往往会采取一些传统、简单的方式治疗。家里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只剩老弱病残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中稍有力气的也会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落后和法律政策不完善

留守儿童问题的表层原因是不同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由于农村人口经济增长,人均土地越来越少,相对于其他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更封闭、经济更落后,城市可以提供的机会和收入都远远高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迫于经济压力,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但他们在进城务工的同时,难以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自己无法享受城市福利,孩子更无法享受,孩子的教育、住房、医疗问题都是他们无法逾越的障碍。

近几年来,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给予了很多政策上的投入与支持[6],但对留守儿童的保护还缺乏有针对性和相关性的法律法规,政策滞后、操作性不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教育资源分配使用不均、执行力度相对薄弱,教育制度的地区协调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解决。

(二)学校教育和教师关怀的缺失

一个健全、和谐的学校教育体系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核心阵地,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的责任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很多学校都是应试教育[7],将讲授文化课知识作为授课重点,忽视了人文关怀和生活引导。虽然国家早已开始倡导注重素质教育,不以分数单方面评价学生,但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仍以升学率和考试排名来评价老师,甚至影响到绩效工资的发放。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家庭居住的较为分散,很难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办学规模,导致学校教育投入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校外环境处于弱势,教育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8],那些文化成绩没有优势的学生,也得不到其他的特长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教育之间的结构与当前留守儿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不相适应,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加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问题。

(三)家庭教育缺失

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于其它地区,部分家长没接受过教育,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不到什么知识,就让孩子辍学在家帮自己分担农活,缺乏对儿童的教育。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因家庭生活条件差,不得不外出打工。然而,父母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庭教育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所不能超越的。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与孩子沟通方式有限,一般只是电话沟通,农村中生活条件有限,能使用视频沟通的少之又少,并且沟通没有连续性[9],导致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导致孩子的迷茫和恐慌。

(四)监护人自身存在问题

从儿童的监护主体来看,分为三种监护情况,一是单亲监护,即有父亲或者母亲一人来照顾,但照顾孩子的同时他们还要承担照顾年迈的老人,处理家里的农活以及家庭琐碎事务的职责,对于孩子的教育就会忽视。二是隔代监护,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照顾,这一辈的人都十分心疼孩子的处境,所以大部分都会溺爱孩子,会导致孩子性格缺陷,同时由于祖辈年龄大,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的学习起不到良好的帮助和辅导。三是亲朋监护,即请亲戚朋友帮忙照看,亲戚朋友的照顾只限于孩子的生活起居,对孩子学习和心理的成长并没有进行有效指引,吃穿的投入大于教育的投入。

五、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H乡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只是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一个缩影,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在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特殊,要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主要集中在制度建设、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方面面。

(一)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

第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建设,国家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投入与扶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落实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只有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农民才会选择在农村发展,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第二,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但也要在不伤害儿童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关注。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女建立流动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捐资助学,最大限度降低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的入学门槛,保障享有与当地儿童享有同等的教育权益,使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能够把子女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群体。

(二)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

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提高少数民族儿童受教育水平对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学校作为留守儿童主要学习和生活场所,必须发挥好学校的教育功能,发挥好学校的指导作用,把握“以人为中心”的教育重心,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营造轻松的教育氛围,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气氛、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不断完善学生信息。只有了解学生信息,教师才能与学生做真正的朋友,教师对问题比较突出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敞开心扉,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校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开设心理信箱、亲子热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另外,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重要又特殊的部分,教师在学生生活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要从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特点,将关爱儿童计划纳入教职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中[10],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和谐校园环境。

(三)家庭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

父母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在沟通内容上,注意全面性,在沟通方式上,注意多样性。不要对子女做出物质补偿的行为,要多注重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学习生活状况[11],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临时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优势,改善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父母给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儿童的寒假和暑假时间,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这样就会有效弥补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还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生活的艰辛[12],从而形成发奋图强的精神,对儿童的幸福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健全儿童的人格发展。

(四)监护人加强监护意识

让监护人理解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单是吃饱穿暖,更要加强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习生活,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日常交流,更新监护观念,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时刻关注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与老师保持高效的沟通与联系,通过老师反馈发现问题,积极协助老师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对策,配合学校加强儿童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工作。

六、结束语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外,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教育为本,农村教育是重中之重。

继续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力度,构建政府、学校、家庭三大主力的衔接网络,全社会三管齐下,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学校要发挥本身的主阵地作用,家庭外出务工人员履行好监护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充分保障留守儿童的主体地位[13],促进全国56个民族共同和谐发展,积极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利用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