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治理路径探究

2020-12-17尹晶晶

关键词:旅游农业农村

尹晶晶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期和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难点在农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关键在脱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在脱贫攻坚战进程中,我国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扶贫道路,旅游扶贫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下,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完美融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探究旅游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治理模式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扶贫对我国乡村贫困治理的现实意义

旅游扶贫的开展对乡村贫困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旅游扶贫,实施乡村治理,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打破贫困面貌,带动乡村旅游文化发展

贫困是乡村治理的拦路虎,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阶段,乡村治理涉及的主体多元、模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村社合一”阶段、“政社合一”阶段、“乡政村治”阶段、“三治结合”阶段[2]。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贫困依然是阻碍农村发展的一个因素,乡村旅游扶贫对于推动乡村治理,带动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旅游文化产业滞后是农村贫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忽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旅游发展的进程中破坏旅游环境,旅游文化设施落后,传统的村落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抑或是存在过度开发的现象,美丽的乡村田园风光难以实现有效的利用,这些都成为乡村治理的难题。

实现乡村旅游扶贫,开展旅游事业,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乡村的贫困面貌,带动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哈萨克斯坦的演讲中提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旅游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开发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在保护乡村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乡村的旅游文化资源,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乡村旅游文化治理涉及旅游文化方式的形成、旅游文化内容的层次、旅游文化消费的定价等等。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发自然资源是乡村旅游文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在合理开发的前提下,提高村民的素质也是乡村文化治理的内容之一。

开展旅游扶贫,促进乡村旅游文化的优化升级,开发有效的乡村治理模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乡村治理对于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良好的治理模式可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村民的收益。每个省有每个省的省情,每个村有每个村的村况,结合不同的地域风情,实施不同的乡村治理,发展不同的旅游文化产业,打破贫困面貌,带动乡村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

旅游扶贫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内容较为丰富,有旅游产业扶贫、旅游就业扶贫等等。所谓旅游扶贫,是指旅游扶贫是以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开发和利用其资源、环境,大力发展旅游活动和旅游业,从而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目的[3]。旅游扶贫不仅仅可以推动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解决人们的贫困问题,还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更多的留守儿童回到父母的身边。

开展旅游扶贫,实现乡村振兴,有利于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是社会长期关注的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也出现了更多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的贫困导致父母必须外出打工,据民政部统计的数据显示,全国目前有670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96%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4%的留守儿童由其他亲戚朋友监护[4]。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民能在自己的家门口就业,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解决我国乡村治理过程中留守儿童的困境。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与我国长期以来关注的留守儿童息息相关,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现人口的再就业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自然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村民就业率低、农产品优化升级难,旅游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外出打工人数多。存在问题就存在挑战,挑战往往伴随着机遇,因此农村的旅游产业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旅游扶贫具有长期性、可持续性、循环性的特点。发展旅游业是解决农民就业的有效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有效方法。传统的开发矿产资源发展农村的方法破坏了生态环境,矿产资源的再生周期较长,不利于农村的持续发展。当前农村的发展需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扩大农民的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

(三)实现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全面脱贫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是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5]。乡村治理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村贫穷的面貌,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在我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乡村治理始终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是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村民素质低下,配合不到位;乡村负责人在没有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民情民意的情况下实行乡村治理;忽视环境的保护盲目追求农村经济的发展等等,给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不利于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在脱贫攻坚这一关键时期,破解乡村治理中面临的困难是重中之重,是开展旅游扶贫的关键一步。实施乡村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乡村振兴,让农民脱贫致富。

实现乡村振兴是乡村治理的最终目标,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如何有效保障乡村治理的顺利开展是当前旅游扶贫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1]。农民的幸福生活关乎中国人民的幸福,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亿9 538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乡村常住人口5亿6 401万人。我国乡村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5亿多,实施乡村振兴,任务更为艰巨,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既要坚持国家的战略目标,又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农村之路。

开展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青年人的参与至关重要。一方面,我国选派了一大批优秀的机关干部和青年有志学子到基层工作,考察乡村的具体情况,参与乡村的建设,规划乡村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从“离乡”到“返乡”,青年学子在乡村建设的关键时期,返回家乡,参与家乡的建设和治理。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挖掘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当代青年群体镜像,深度解读青年的行动逻辑和发展机制,诠释了当代青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业态、心态、行动和价值观[6]。旅游扶贫、乡村治理离不开人才振兴,人才振兴才能更好地从事乡村治理,开发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与旅游扶贫、人才振兴紧密相连,在我国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青年人才的作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旅游扶贫视角下我国乡村治理的具体模式和路径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时代征程,进入新时代,我国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阻碍,实现乡村转型发展是新时代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改变以往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着力开发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乡村的优势力量,实现精准扶贫,增加农民就业。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开展旅游扶贫对于乡村治理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治理模式

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多种多样,立足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视角,探析乡村治理的主要模式:旅游农业产业化模式和特色文化发展模式,这对于推动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旅游型农业产业化+村民主体”模式

旅游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是依托当地农业发展的一种扶贫模式,使当地的农产品优化升级,打造产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发展农业旅游。农业产业化模式涉及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发展前景等等,对推动农产品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观光展览是现在农村旅游的重要方式,推进旅游型农业产业的发展是当前我国旅游扶贫的重要模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动旅游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从农业主体来看,农民依然是从事农业活动的主要力量,是推动农业旅游的主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1]。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经营主体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农业专业化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不断发展,旅游扶贫不仅仅是景区的建设,还应拓展到农业的旅游,农场、生产合作社都可以是旅游的对象,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拓宽旅游事业。总之,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农民是从事农业经营的主体,农业经营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农业旅游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从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来看,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将其分为产旅融合的小规模果农经营模式、大基地小单元紧密型生产模式、柑橘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公司+基地+果农”的一体化经营模式[7];有的学者分为市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型、龙头企业带动型[8];还有的学者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是“公司+农户型”等等。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道路上,实现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发展旅游型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是一种好的发展形式,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可以吸引优势农业旅游资源,从源头上带动旅游的发展。例如展开“桃花节”等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同时开放产业经营体系,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学习,促进农业发展形式的优化升级。

在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上,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的经营方式,在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推动农业旅游的发展,注重农民这一主体性因素,充分发挥农民的力量,将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与旅游扶贫联系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特色旅游文化发展+政府主导”模式

特色旅游文化发展模式是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挖掘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文化,丰富旅游内容。乡村文化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发展乡村文化,传承乡村记忆,既要发展乡村传统的自然农耕文化,又要丰富乡村的地域人文文化特色。

从特色旅游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来看,政府是推动农村特色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特色文化的发展和特色文化规模的形成并非自发的,需要政策的指引和开发。政府作为扶贫的主要力量,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因地制宜的政策,推动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丰富农村的旅游文化资源。

从乡村特色旅游文化内容上看,乡村旅游文化丰富多彩,有传统的历史村庄、村民院落;有家风家教、民间艺术;有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等。例如革命老区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黄土高原发展传统的村落文化,窑洞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等等,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乡村文化丰富多彩。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可以走特色旅游文化发展的模式,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从乡村特色旅游文化的发展程度来看,我国乡村特色的文化资源还有待开发,仍是乡村治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作为支撑,传统历史文化村落的开发和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受到一定的阻碍,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变迁,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自组织特性的乡村文化”再生产的过程[9]。民风民俗文化的发展需要提升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农民的价值观点、思想高度、文化认知等有一定的关联,目前,我国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程度还不高,推动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

(二)旅游扶贫进程中乡村治理的具体实现途径

乡村建设和发展进入了深水期和攻坚期,立足于旅游扶贫的角度,从旅游扶贫的视角探析乡村治理的途径,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乡村治理涉及的群体较多,过程较为复杂,旅游扶贫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任务,也是繁荣乡村的有效途径,探析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致力于新时代乡村的繁荣和发展。

1.坚持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实现旅游文化的多样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治理体系是由国家、社会和个人组成的,乡村治理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广大村民的任务和体现。我国自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来,村民的主体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坚持乡村治理的主体多元化,推动乡村治理的顺利开展。旅游业的发展是新时代乡村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景,依托传统的农业资源,与现代的旅游业的发展相融合,发挥党群的作用,加强乡村治理,坚持多元化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政府、党员、农民的积极作用,实现多样化的旅游文化发展。

村民作为农村最直接的建设者和参与者,最熟悉农村的现状,了解农村的发展,懂得农村的困境,熟知自身的疾苦。因此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村民的重要作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农村的治理,发展农村的旅游事业;其次要发挥党组织的力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保障是坚持党的领导,在农村治理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带领人民建设美好的生活;再次要重视农村干部的重要作用。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国无数优秀的干部深入农村,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我国派出了近20万的驻村干部参与乡村的治理和发展,村干部是基层组织的重要力量,基层组织在从事农村事业的建设中。推动乡村的旅游扶贫是大多数乡村正在深入开展的扶贫模式,在扶贫进程中,充分发挥村干部的重要作用,制定出适合本村发展的重要措施,推动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乡村治理的进程中,在坚持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的旅游文化发展。创建旅游文化产品,营造文化发展环境,创新旅游文化发展理念。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旅游环境也得到不断地改善。以山西省运城市村落为例,曾经的煤炭资源大省在煤炭资源受限的情况下,运城市的大多数农村开展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举办“桃花节”“梨花节”“采摘节”等等,依托农业发展旅游业,增加了当地百姓的人均收入。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70%以上的优质资源分布在贫困地区,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大部分都拥有可用于旅游开发的自然资源[9]。推进旅游扶贫,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旅游扶贫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与乡村振兴完美融合,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对于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要坚持乡村治理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党群的重要作用,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坚持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想村民所想,同时实现多元化的旅游文化发展,创新发展理念,致力乡村的建设,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2.推动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多元包容、开放有序的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治理离不开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化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构建多元包容、开放有序的乡村治理体系。

新时代的乡村治理突破了传统的乡村治理的模式。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大对文化特色产业的开发,每个村落有每个村落的历史文化,每个村落有每个村落的风土人情,领导干部应深入了解自身村落的地域、人情、村貌、风俗,推动当地文化特色产业的发展。

在发展自身文化特色产业的同时,也应积极借鉴其他村落的发展方式,吸收合理的因素,将其融入自身的乡村治理体系。突破传统的村域治理定势,整合内外力量,在更广更高的层面来设计乡村治理,形成了开放式的乡村治理结构[10],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文化发展,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外界的环境之中。

旅游扶贫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开放的大门,让更多的消费者走入农村,关注农村,体验农村。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多元包容、开放有序的乡村治理体系,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3.增强农产品旅游供给,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加强乡村德治建设

旅游消费是近年来我国消费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追求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旅游成为人们生活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产业。旅游扶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深入开展旅游产业的发展,挖掘旅游产业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产品是具有农村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成为旅游消费的热销品。增加农产品的旅游供给,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加快农产品的优化升级,是增加农村收入的重要形式。乡村治理的进程中应注重农业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在增加农产品旅游供给的同时,要强化公民的公共服务意识。旅游产业作为服务行业,人们对其要求更高,花钱买服务是新时代许多人的共同想法。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要强化公民的服务意识,提升公民的素质,加强“德治”的建设。由于传统农村的封闭性和滞后性,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德治教育相对较为困难。新时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村民接受教育的形势多种多样,因此相关领导干部要注重加强公共服务意识的宣传,提升村民的道德素质,增强公民的服务意识,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结束语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旅游扶贫是重要措施,乡村治理是基本保障,探析乡村治理的发展模式和现实路径,对于推动我国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旅游是解决乡村贫穷问题的长久之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的开发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探析旅游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治理,研究新时代的乡村治理模式,探索乡村治理的现实路径,坚持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推动文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健全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旅游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旅游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