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纳与认同: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教学体系建构

2020-12-14王钦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7期
关键词:接纳认同舞蹈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该群体对舞蹈课程回避且不接纳,出现身份认同困难等。建立一种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从思想与行为层面完成男生学习舞蹈的心理接纳,进而扩展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教学中不仅关注舞蹈技能的提升,而且关注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的联结,从而构建起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教学新范式。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认同;接纳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9C-0019-04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教学应依托专业改革的大背景,充分发挥男生群体的“主体性”优势。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一切对象性的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1]。其关键要素包含“人”“客体”“相互”与“功能性”,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表现,既有自我主导的含义,又包含教育活动对其的“反向”影响因素。通俗来讲,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教学体系的建构是基于“主体”的男生群体自我建构,一方面是以心理活动与肢体行为构建一种学习共同体完成学生群体的接纳,另一方面是以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的糅合提升舞蹈技能,从而联结形成一种新的教学范式。

一、接纳: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舞蹈课程学习时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客体”行为,其学习过程受到教师与教学环节的推动与影响,即师生之间的“权威”与“顺从”、学生群体的“全盘接收”、舞蹈知识的单线性传输。舞蹈知识从教师口中“上传下达”到学生身体即止,并没有做过多的延伸、扩展与发散,容易导致男生“丧失” 舞蹈教学中的主体意识与价值,形成一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与行为,对于专业学习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笔者针对本校2019级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学习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进入本专业学习之前既没有接触过舞蹈训练,也没有意识到舞蹈的重要性,导致舞蹈学习兴趣不高,舞蹈技能掌握不充分。为了使男生更好地融入舞蹈、接纳舞蹈,并以舞蹈课程学习为基础进行职业规划,学习共同体的营造必要且有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基于“改善当前男生‘客体位置,消弭男生‘边缘人行为”的柔性组织[2],以共同参与、强调实践、重视体验、理性思维、个性独立等为学习动机,其目的是让男生树立自主学习观念,激发他们的舞蹈学习自觉意识。

(一)愿景建立

首先,建立一种师生共同的目标与期望,即全体男生在舞蹈学习中获得应有的能力,保证教师的期待值与满意值达到一定高度。这种目标与期望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例如,在芭蕾基训练习时,建立短期目标使男生在舞蹈学习中注重体态,日常生活中注重仪表,而长期目标则是使男生在人际交流中注重个性,职业生涯中注重涵养等。

其次,建立一种师生间的友好合作,这种合作是在交流与协商的基础上,以语言沟通和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一方面是教师积极鼓励与“刺激”导正,另一方面是学生努力配合与合理质疑,营造一种“互相发挥优势”的氛围。而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公开的探讨,双方进行朋友般的交流,根据对方的反应进行思考,共同进步。

最后,建立一种彼此尊重、信任、支持的空间。相比女生,男生在舞蹈学习中不占优势,在新的教学体系下,如果他们能够被尊重、被信任、被支持,将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师生固有的“等级地位”意识会“有原则”的淡化,双方以一种平等、共情的心态进入教学空间。

(二)结构组成

第一,成员结构: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类人群。显性成员必然包含舞蹈教师与学生,而“幕后”辅助人员是隐性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心理教师或辅导员,为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提供保障。

第二,课程结构:分为常规课程与拓展课程。常规课程既有男、女生共同学习的基本功、芭蕾基训、儿童舞蹈等,也包含男生特有的民族民间舞蹈,如鼓子秧歌等;拓展课程主要指日常教学之余,教师安排或学生自发组织进行经典剧目的排练与演出活动。

第三,组织结构:在学习共同体中将成员与课程进行结合的关键环节。主要指以专业建设为依托,职业发展为目标,课程结构为背景,形成以学生为学习共同体的主体,舞蹈教师作为引导者,心理教师或辅导员作为辅助者的结构形式。

(三)措施与策略

首先,以专业认同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明确男生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与必要性,形成身份认知与专业认同。例如,在校阶段鼓励男生参加大型艺术演出活动,参加志愿交流活动等,明晰自己在专业上的优势与不足,以此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自我效能感。

其次,合理安排舞蹈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将舞蹈课程安排更加细致合理,照顾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性别劣势,凸显其职业优势,在舞蹈课程之外也应该辅助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及时关注男生心理问题,使其可以自我調节,形成阳刚、豁达的气质。

最后,以职业需求激发学习动力。应对幼教行业对男幼师的职业需求,及时进行课程内容调整,使学生可以更快、更准地适应职业发展。同时,在思想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给予必要的激励,通过与幼儿园或其他幼教机构进行合作交流,用生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亲身感受男幼师在该行业的地位与危机等,增强男生学习的外部动力。

二、认同:舞蹈课的学与教

认同,其本质是一种心理过程[3],是个体向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思想、规范、价值产生一种趋同性的认知,从而内化为自己独立的行为模式。认同从主体认知性层面可以分为“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自我认同突出个体的个性[4],是对自己身份与他人、它物之间的差异化认知与趋同化构建;社会认同则是社会主体对个体的一种价值判断,是个体与社会之间寻求共性的和谐。从客体实践层面可以分为“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专业认同可以认为是个体对于所学专业在内心的认可与行为的接受,是自我认同的一种客观外在表现。“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认知了解所学习的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5]职业认同则是个体在职业行为中被社会广泛认知、认可、理解的一种表现,是社会认同的一种表层显现,也是专业认同的一种能力进阶。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学习的过程归根结底是“认同”的过程,只有完成了专业与职业的双重认同,才能将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合二为一,从而完善舞蹈课程的建构。

(一)专业认同与舞蹈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学习的方式,并使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即主动地获取知识。[6]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进入该专业之后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与认识,已经普遍具有了专业认同[7],面对舞蹈课也应该具备了自我认同意识。将这种专业认同转化为学习的动能,则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1.自我认知,获得新知识。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应该认识到作为一名学生的责任与任务,舞蹈课程是该专业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只有掌握了此项技能才能面对今后的职业之路。其次,男生应该有意识地去了解如何获取舞蹈知识,每周一次的舞蹈课堂无法满足个体能力增长的需求,课后的小组学习、课中的积极询问、课前的充分预习以及较长跨度的舞蹈系列学习,是男生主动获取舞蹈技能的必要途径。最后,应具有自我危机感,相对于女幼师,男幼师虽然呈现出一种“香饽饽”的社会地位,但是随着男幼师人数的逐年增长,没有“一技傍身”的男幼师就如失掉了利剑的武士,无法适应岗位新要求。

2.专业架构,进行知识转化。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学习舞蹈技能之后,要学会以专业背景为依托,进行知识技能的转化,要尝试身份角色的扮演、互换。例如,在学习了芭蕾基训之后,男生之间应该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假定自己是幼儿园教师,面对幼儿园小朋友的体态问题,考虑怎样通过芭蕾基训进行调整。同时,还要考虑怎样将芭蕾基训融入幼儿日常的生活中,不留舞蹈痕迹纠正体态。在进行多次的角色定位或互换之后,男生的学习策略与方式将会进行质的改变,变成有目的的学习,达成知识的转化。

3.个体融入专业,进行知识评价。舞蹈技能的学习过程是否合理、舞蹈知识的讲授是否准确,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专业认同转化为舞蹈学习动能的第三阶段,是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的评判与检查,评价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课程分班的合理性、教学的科学性、内容的适用性等。该阶段教师应客观认同每个学生学习的内在欲望,不同学生可能存在专业(课程)的认同问题,一旦学生产生专业认同则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最终形成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认同与舞蹈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职业认同是在其具备了专业认同的基础上,进入职业生活之后而被社会广泛关注下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与能动行为。这种认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作为“教师”的人所形成的身份认同与作为“人”的教师所形成的身份认同,不管哪一种身份,其本质都是职业人。面对当前学前教育的职业需求,很多学校开展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然而真正见到效果的改革不多,究其原因,教学者往往从自我期望出发,认为“学生应该这样学习”“这门课应该这样教”“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完成某种目标”等等,却忽略了学生才是主体,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基于此,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职业规划,真正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围绕学前教育这一领域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体系建构,完成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从“初学者——专家”[8]的五步成长阶段。

1.初学者到进步初学者——舞蹈技能的基础掌握。在此阶段,教师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从宏观上了解舞蹈知识,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有初步认知,认识掌握舞蹈技能的必要性以及掌握之后对于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的促进作用,建立专业认同感。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了解舞蹈基础知识,例如舞蹈的定义、概念与内涵,舞蹈的种类,男子舞蹈与女子舞蹈的区别,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应该掌握的舞蹈程度等;第二,了解舞蹈训练的作用,例如,认识到通过芭蕾舞蹈训练形体、纠正姿态,通过民族舞蹈训练肢体协调性、感受文化浸染度、熟知民族风格化,通过幼儿舞蹈学习训练情绪表达、夸张肢体、创编舞蹈等;第三,具备初级舞蹈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多数为零基础、空白体,在这一阶段,首先要纠正男生的基本站姿、坐姿等体态,提升协调性,开发体能与软开素质,增强感悟音乐能力等。

2.进步初学者到有能力者——舞蹈技能的进阶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对舞蹈技能有了基础的掌握之后,要意识到初级的舞蹈技能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掌握更高层次的舞蹈技能才能满足职业需求。要想进阶性地掌握舞蹈技能,就必须抛开表层的舞蹈学习,在此基础上探索舞蹈技能训练深层的内涵,掌握舞蹈训练的规律。第一,了解为何这样训练。例如,“为什么二年级男生班要开设《山东鼓子秧歌》舞蹈内容”,其主要训练的是男生的阳刚之氣、挺拔之姿、沉稳之态、厚重之美,是男生独有的舞蹈形式。第二,带着问题去训练。例如,面对弓腰驼背的同学,有意识地讲解“压肩”“开肩”“松肩”的方法,细致讲授注意事项,使学生可以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观察教师上课方式。在了解了舞蹈的训练规律之后,自主尝试舞蹈“说课”、舞蹈“代课”,促进舞蹈技能的掌握。

3.有能力者到熟练者——舞蹈技能的普遍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接触舞蹈之前普遍具有畏难、抵触的情绪,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从初学者进阶为具备能力者,但是仍然有多数的男生还未叩开舞蹈大门,仍停留在初学者的阶段,因此面对职业的硬性要求,普遍掌握舞蹈技能是该阶段应该着重要求的。教学中,对已经具备较高舞蹈能力的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安排与分组下进行“帮、扶、带”,以小组的形式帮助舞蹈技能较弱的同学,一方面提高了低水平同学的技能,使之达到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使具有较高技能的同学更加熟练,最终完成全体学生舞蹈技能普遍掌握的要求。

4.熟练者到专家——专业建设对标职业发展。 [9]专家是行业的标杆与引领者,这一阶段,严格来说已经超脱了学校层面,专家是步入职业之后发展的一个目标。在学校学习阶段,学生的技能学习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舞蹈技能学习是难以达到专家水平的。这是职业生涯的最高追求,也是学校课程建立与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可以说,专业发展与课程体系的前期良好铺垫,加上学科系统的科学化架构与师者的潜心引导是使学生成为专家的必由之路。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要想在幼教行业中成为专家能手,其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按照该阶段的特点来进行知识的储备与技能的学习,各职业院校也应该遵从该专业男生成长与发展的各种规律,努力探索出适度、适合、适应今后职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教学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吴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青少年主体性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2]王钦.“期待融合”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男生“边缘人”行为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12).

[3]何博.认同的本质及其层次性[J]. 大理学院学报,2011(1).

[4]张芳.幼儿园男教师身份认同困境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5]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吴国来,张丽华.学习理论的进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7]韩永楠.大学生专业认同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8]刘乐天.“职业人”视角下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9] 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之建构原则审视[J].职教论坛,2011(15).

责任编辑:夏英

猜你喜欢

接纳认同舞蹈
舞蹈课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的爱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和学生一起成长
让阳光照进心灵
雪地上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