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探究

2020-12-14薛骁孙乐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7期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薛骁 孙乐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飞速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推动产教融合、工学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龙城旅游控股集团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为例,分析五年制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现状,梳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做法,总结其教学成效,并提出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的策略及方案。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9C-0011-04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破除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两张皮”问题,不断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把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衔接起来,是当前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2017年8月,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上市公司龙城旅游控股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以旅游管理专业为载体,开始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合作,旨在破解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共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五年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梳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做法,总结其教学成效,并提出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的策略及方案。

一、五年制高职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现状

五年制高职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磨合,逐步调整各自的定位与期望。企业从最初的单纯招收劳动力逐步发展为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逐步走出学校角色,慢慢接纳企业所思所求。大致出现了以下几个常见的合作模式。

(一)以用为主、忽视培养的“拿来主义”模式

所谓“拿来主义”模式,是指企业与学校合作,接受对口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实习生,填补企业岗位缺口。这种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尤为普遍。旅游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企业业务量季节性变化大,为保障企业正常运作,弥补人员短缺,企业纷纷与学校合作,直接招收学生补充岗位需求,确保企业运作。在合作过程中,企业没有把自己视同人才培育者,坚持雇佣者本位思想,对学生的岗位安排、工作任务选择没有系统化的思考,哪儿缺补哪儿。而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工作岗位长时间不轮转,内容固定单一,没有得到各岗位的全面锻炼,学生最终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

(二)用培兼顾、侧重使用的“上岗培训前置”模式

所谓“上岗培训前置”模式是指学校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开始安排学生下企业参观,熟悉企业的工作内容与环境,企业安排相关人员到学校开设企业文化、工作内容等方面的讲座,使学生提前对企业有所认知。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这种模式常常以“订单班”的形式呈现。由于旅游业对人才需求量较大,在组班前,企业希望和学生签订就业或实习导向性协议。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适当考虑企业的经营理念及工作方式等需求,将企业需求与课程相融通,使学生毕业就能迅速适应企业需求。[1]这一阶段,企业侧重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及企业服务形式的培训在学校内完成,因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不确定性,企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最终企业得到的实际收益不成正比,使得企业逐渐失去合作积极性。

(三)立足岗位、以培带用的“企业学校”模式

“企业学校”模式是指学校安排部分岗位实践课程,以在企业集中实训的方式进行,时间从一学期至一学年不等。职业教育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育,让学生融入真实场景学习,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校试图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得到锻炼。学校邀请企业参与教学,把课堂搬到企业,通过工学交替,以企业岗位为切入点,以企业的行业标准为培训内容,培养符合企业岗位实际运营需求的专门化人才。但是由于受企业运营时间、岗位容纳量等因素的限制,难以满足学校班级教学的需求,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的技术性并不强,很多企业进行岗位实践时“教少做多”,工学交替变成了顶岗实习。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按照企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招生,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教学,针对传统学徒制取长补短,将传统的“师徒学习”与现代的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全新职业教育模式。[2]以五年制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现代学徒制与普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相比,更加注重实际岗位的适应性,由学校和企业共同主导人才培养,实现专业内涵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对客服务对接,提高旅游服务人才培养的质量。[3]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上的优势和企业在行业实践培养上的优势,实现双主体育人,校企联合培养新时代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二、现代学徒制在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育人中的实践

針对上述内容,学校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校企共育,校企共享”的系统化校企合作模式。在此模式中,学校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立足企业岗位,将企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之中。

(一)根据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从企业岗位需求维度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显示,学校传授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仍存在错位现象。[4]学校与龙控集团以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为入口,制定《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校内进行文化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下企业进行参观体验,了解酒店、旅行社和景区的具体工作内容,培养学生成为专业基础人才和企业的见习者。

第二阶段,请企业专业导师进入课堂,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完成诸如酒店基本技能、导游讲解等部分专业技能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成为专业技能人才,成为企业的合格员工。

第三阶段,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跟岗学习和顶岗学习。在此期间,学生的身份在学生和学徒间轮换,学习的场所在企业和学校间交替,学习的专业课程随岗位变化,专业能力在每一次轮转交替中提升,成为综合性人才,能够胜任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我们将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模式称为 “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螺旋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学制安排与实践企业的实际运营相融合,变革传统的学期、学年概念,将教学与旅游企业运营的淡旺季相结合,用可变学期的概念完成相应的学习。同时,学生的单位学习时间也与实践企业的实际运营同步。例如学生在酒店餐饮岗位学习时,学习时间就与餐饮服务岗位的工作时间相同;在进行景区服务岗位学习时,学生的寒假时间就会安排两个月的时间,而暑假则分散到春秋两季分期执行。

(二)根据岗位任务,构建校企合作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龙控集团各类岗位工作要求,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这些实际岗位需求为基础,重新构建具有现代学徒制特征的课程体系。然后进一步对这些实际岗位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素养要求进行分析,并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合,抽取共同的部分凝练出来作为旅游服务专业基础素养,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我们称之为“校企融合课程模块”。

校企融合课程是校企共同参与制定课程设置、共同研发校本课程(案例部分),在授课形式上,企业师傅回到课堂参与部分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行业企业实际相结合。同时,再针对各个岗位区别于其他岗位的素养要求分别开发“学徒岗位课程模块”,学徒课程基于岗位工作任务,以企业真实岗位为载体,使学生能达成职业能力认证。学生在这个阶段下企业进行真实岗位的实践,由企业师傅通过言传身教,传授专业知识及技能。加之常规教育所需的文化基础课程模块,基本形成了整个育人方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学校和企业对上述文化课程、校企融合课程和学徒岗位课程按岗位类别分成酒店、导游和景区三个组,分别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其中三个组的校企融合课程大部分在校内完成,学徒岗位课程在企业完成。在学徒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师资力量及岗位数量的限制,以上三个组的课程同样以模块形式进行分组学习,学生完成一个组的全部课程,通过相应的考核,即可进行下一组课程的学习,完成相应的课程,企业即认为学生达到了胜任该岗位工作的能力。学徒岗位能力课程的时间是可变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不同课程的数量,体现自身的能力,获得更多的岗位资格证书,便于企业后期用人选拔。

同时,双方还选择部分课程作为企业认证课程。企业认证课程的提出,是基于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部分任选岗位课程,将企业真实管理岗位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场所,为企业储备一批初中级管理者。

(三)校企合作构建多元评价方式

校企双方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結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由校企“双导师”、学生小组及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岗位任务完成情况共同进行考核。例如学生在进行酒店课程模块餐厅自助餐服务任务学习时,由企业师傅组织学生小组,完成当日服务工作任务,学校专业教师作为见习者共同参与学习任务。在任务学习过程中,企业师傅负责考核学生在引座、服务、翻台、结账及个性化服务中的表现和岗位任务完成情况;学校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的岗前准备、学习态度、职业素养呈现等方面考核;在每日的任务总结环节中,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对学生当日工作进行总结评价,学生进行自评,学习小组成员就团队协作及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互评。在真实的对客服务实践中,顾客评价在整个评价中占30%的比例,最终由学校教师汇总各方考评结果,按比例得出最终成绩。

为了激励学生和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项目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在学生长效评价方案设计时,成立与职业资格相对接的学分银行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在岗工作时期的劳务报酬的体现方式。学生在学徒岗位能力课程的考评结果统称为学习绩效薪酬,由即时报酬(70%)和远期报酬(30%)构成。即时报酬以学徒工资形式呈现,根据其岗位、业绩发放。远期报酬以附加学分的方式进行累计,计入学生的学分银行账户,当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工作时,把实践期的经历折算成工作年限,入职后给予补偿。通过这样的方案,激励学生和企业主动参与试点项目,参与校企协同育人,达到校企共育优秀人才的目标。

(四)完善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等多个层面,必须构建完整有效的保障制度,明确各方面的权责,调整利益关系。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要保障学生学习、顶岗和毕业的合法权利,又要确立企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获得应有的回报。[5]因此,参与各方要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各方行为,明确各方要求。在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上市公司龙城旅游控股集团校企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校企共同出台了《现代学徒制旅游管理专业招生招工简章》《现代学徒制企业导师遴选办法及聘用标准》《现代学徒制教师下企业跟岗标准》《现代学徒制教学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同时,教师下企业、企业导师聘用及学生跟岗顶岗学习都签订了相关协议。通过制度规范和协议约束,保障校企协同育人顺利进行。

三、结语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而以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方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螺旋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的有效模式,既丰富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创新了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充分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等三产服务类行业特征、企业需求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服务学生终生职业发展,尚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劲.融校企之特长 觅职教之新方——从我校校企合作发展历程看现代学徒制建设[J].江苏教育,2018(84).

[2]丁玮玮.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2019(2).

[3] 陈伏庄.中职汽修专业教师在推进现代学徒制过程中的角色转变研究[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7(16).

[4]周香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4).

[5] 傅俊,刘繁荣.高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项目向现代学徒制转型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1).

责任编辑:王新国

猜你喜欢

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五年制高职护生谦虚心理品质培养实践研究
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学生工作的探讨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