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的临床疗效

2020-12-14周定凯赵紫杨李孝飞杨永刚訾成毅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96期
关键词:骨髓炎胫骨诱导

周定凯,赵紫杨,李孝飞,张 瑞 ,杨永刚,訾成毅*

(1.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1500; 2.邵通市中医医院骨科,云南 昭通 657000)

胫骨损伤后创伤性骨髓炎属于临床骨科治疗较为重要的难点,目前暂无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而对于治疗后控制感染及修复骨缺损是临床面临的重大难题,一旦治疗不当,将导致骨髓炎反复发作,甚至诱发患者截肢[1]。基于细菌在骨髓炎内的骨组织产生相克作用,在治疗基础上需注重除去内置物和死骨,完善手术清创功能。对于不同程度的骨缺损需进行细菌清除,消灭感染和重建骨缺损,进而达到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的目的[2]。传统治疗骨髓炎技术操作较为复杂,并且治疗周期漫长,患者易发生感染,而膜诱导技术是通过两期手术进行骨缺损重建,进而达到骨愈合效果,降低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此,本研究将探讨膜诱导技术,用于胫骨创伤后骨髓炎的治疗效果,现将方法与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诊的胫骨创伤后骨髓炎纳入本项研究,共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37~72岁,平均(52.91±8.45)岁。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采用膜诱导技术行两期手术治疗,具体如下:

I期手术:(1)为对患者创伤部位进行彻底清除,并植入抗生素骨水泥,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并确认诊断,进一步明确病灶部位;(2)在大腿根部进行止血带捆扎,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手术通路,切除窦道,将腿部死骨及附近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取出脓液和死骨后,进行细菌培养,将骨折端进行打磨,若发生出血则停止;(3)进行腔内钻孔,并完善清理工作,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并采用脉冲方式对伤口进行彻底清创,将抗生素骨水泥与万古霉素混合后填充于骨缺损部位,若患者为髓内型感染,需将骨髓腔内进行填充不同长度大小的抗生素水泥,使其完全凝固后进行外固定伤口固定。

II期手术:(1)进行植骨重建,在I期手术完成后需停留8周时间实施II期手术,完成骨折端的骨缺损重建,由趾骨开始,需完善CT检查,明确骨缺损位置,对骨量进行评估,若患者自身骨量不足,可填充骨材料;(2)在原手术切口处进行填充,当发现骨水泥后,可露出白色诱导膜,将骨水泥取出,在取出过程中不可进行触碰,避免损伤诱导膜;(3)在两端隧道打通后,结合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冲洗,完善创口清洗工作进行固定,在诱导膜充分植骨完善后将切口关闭。

1.3 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观测生活质量提升情况,包括生理机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每项分值为100分,结果越接近者,证明生活质量改善越佳。

(2)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治疗后出现功能障碍、足内翻畸形、踝关节僵直、金属排斥反应几率。

(3)治疗总有效率:随访6个月,评估临床疗效,分为愈合、有效、无效三级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分析经由SPSS 21.0完成,采用t对计量资料(以±s描述)检验,以P<0.05证实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生活质量

见表1,随访其6个月后生活质量,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指标提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s),分]

组别例数生理机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对照组1176.55±4.3373.15±2.0969.66±2.3676.54±2.98观察组1194.21±3.2291.45±3.4687.16±5.2191.28±4.55 t-14.63620.24613.68312.119 P-0.0000.0000.0000.000

2.2 并发症发生率

仅1例踝关节僵直,占比为9.09%,无功能障碍、足内翻畸形、踝关节僵直、金属排斥反应等其它并发症。

2.3 治疗后总有效率

术后治疗总有效率经评定,愈合8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3 讨 论

临床上对于胫骨创伤后骨髓炎的治疗方式暂无完善且统一性的有效办法,面临多种困难。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面对骨髓炎的治疗以明确具体流程,需彻底清除病灶,对死骨以及腔内坏死组织进行有效清除,完善伤口愈合方法,明确处理流程,进而完善对抗生素度使用。采用膜诱导技术,可通过I期手术与II期手术的联合应用,完善对骨缺损部位的重建工作,降低患者痛苦[3]。膜诱导技术的应用相对比传统胫骨创伤后骨髓炎的治疗疗效更好,可有效加速骨愈合。

膜诱导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为慢性骨髓炎患者在作清创处理后,针对存在的大段结构性骨缺损问题进行解决的新型方案,此技术含相对具独立特征的2个阶段,即首先经于骨缺损处对膜结构形成予以诱导,后取自体松质骨展开移植操作,可对大范围骨缺损展开治疗[4-5]。该项手术操作步骤简便,对器械以及手术技术无过高要求,具较广适应证,可有效改善胫骨创伤后并发骨髓炎的患者预后。分析诱导膜对植骨成功进行诱导的作用机制,具体包括:可对植骨颗粒包绕,防范骨缺损区存在软组织长入的情况;可有效促骨传导作用发挥;对骨缺损区域血管化予以维持,促稳定、独立的骨诱导空间生成;就一封闭环境予以创造,可富集保留骨祖细胞及因子,此也是第2阶段保障膜内植骨可取得理想预后的前提条件[6]。

就上述研究显示,观察组应用膜诱导技术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少,且随访患者临床疗效较为可观,充分表明膜诱导技术的应用较为可行,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后续维护中需重视对患者肢体功能性的改善。

猜你喜欢

骨髓炎胫骨诱导
齐次核诱导的p进制积分算子及其应用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骨髓炎的诊治原则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外固定治疗创伤性胫骨骨髓炎回顾性分析
续断水提液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
大型诱导标在隧道夜间照明中的应用
小儿股骨颈血源性骨髓炎误诊1例
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
多功能胫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