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中安顺屯堡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研究*

2020-12-10涂文根

中国名城 2020年12期
关键词:屯堡安顺文化景观

周 红 涂文根

导语

文化景观是人类把自己的某些思想形态或观念意识同自然景观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复合景观,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改造的结果[1]。相对于建筑景观和传统聚落物化的景观而言,文化景观的涉及面和包容性都更加广泛,基于国家文化复兴的战略趋势,凭借独特性和唯一性的文化景观资源,成为寻回乡愁、赋予城乡文化个性与韵味的重要平台和突破口。

“景观基因”一词衍生自生物学中的“基因”,为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遗传单位,即控制某种文化景观代代传承的、区别于其他文化景观特征的基本文化单元,它对某种文化景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反过来也是识别该文化景观特征的决定性因子之一。显然,景观基因从根本上控制着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产生与演变、传承与表达,是探析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特征最有效的工具。

安顺屯堡作为多元文化融合下的传统聚落类型之一,被称为江南军事移民文化背景下的“石头城堡”,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黔中喀斯特环境中的汉民族地域文化景观,体现了江南水乡文化与黔中山地文化、军事防御文化与农耕生产文化、传统儒家文化与多神信仰文化的和谐共生,极具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在乡村振兴建设的背景下,安顺屯堡因保存完善、极富特色的文化景观遗产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对象。然而,对屯堡文化的盲目解读导致旅游开发过程中屯堡文化景观风貌被严重破坏,因此对屯堡文化特质的挖掘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采用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理论对安顺屯堡文化景观基因进行识别与提取,以期细致地挖掘整理这个具有独特文化属性的聚落群体景观的内在本质,为安顺屯堡的持续性利用与保护性开发提供帮助。

1 安顺屯堡概况

安顺位于贵州省中西部,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峰林密布,水系发达,山间多坝子。因其地处滇黔要道,历来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2]。安顺屯堡最早是明初“调北征南”军事活动后实行屯田制的产物[3]。为保证云贵地区的长治久安,“太祖平滇”之后朱元璋令征南军士就地筑城镇守,以“控扼要津、防止叛乱、通畅驿路”为目的的屯堡开始沿滇黔驿道在此地初步形成,呈现联系紧密、居住集中的分布状态。安顺地区现今文化景观风貌保存较好的屯堡村寨有数十个,如云峰八寨、天龙屯、九溪村等。其中云山屯、鲍屯皆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云山屯古建筑群、天台山伍龙寺、本寨等先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顺地戏、抬汪公等屯堡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 安顺屯堡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流程

2.1 安顺屯堡文化景观基因的分类

文化景观是一个包含物质系统和非物质系统两大层面的体系,不同学科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其分类的侧重点不同,呈现较大差异。目前认可度较高、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刘沛林等提出的两分法,即根据外在表现形式分为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根据重要性和成分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和变异基因[4]。胡最等在吸收二分法优点的基础上提出面向对象的特征结构分类方法,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划分为建筑特征、环境特征、布局特征、文化特征4个类别[5]。前者在实践中无法满足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因子具备层次等级特征的要求,后者在实践上无法清晰体现文化景观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6]。本文在对屯堡调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安顺屯堡文化景观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都极度丰富、特色突出的特性,从“物质系统”+“价值系统”两大系统对屯堡文化景观构成及其特点进行了梳理。按照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的“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整体优势性”的原则,将文化景观构成体系从整体到局部进行面对对象的分层解构[5],建立了包括“物质系统”+“价值系统”两大系统在内的2大类8项一级指标27项二级指标的安顺屯堡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表1)。

表1 安顺屯堡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表

2.2 安顺屯堡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流程

关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申秀英等提出侧重于聚落物质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的“元素、图案、结构、含义”的提取方法[7],但其对于某些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场景、重现过程无法进行有效提取[5],安顺屯堡文化景观总体上呈现宏观(体现军事防御和农耕文化的山水格局)—中观(体现江南移民文化的街巷格局与公共空间)—微观(体现礼制思想文化的院落关系与喀斯特地域装饰特征)联系紧密,物质维度(聚落选址、聚落形态、街巷格局、公共空间、传统民居、标志性建筑)与非物质维度(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共生共荣的特征。基于此,本研究在“元素、图案、结构和含义”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参考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的挖掘方法[8],补充感知提取(如通过视觉、听觉感官对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表现形式、传承内容、表演程式等进行提取)、跟踪提取(如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对文化景观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解读其文化动力机制)等提取方法,结合安顺屯堡聚落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指标体系,对安顺屯堡文化景观基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识别与提取,即得到安顺屯堡文化景观基因识别结果(图1)。

3 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结果

图1 安顺屯堡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流程图

3.1 物质系统文化景观基因特征

3.1.1 安顺屯堡文化景观宏观布局特征

(1)聚落选址特征

安顺屯堡聚落选址多位于背靠高山、邻近溪河、面向平坝的山脚缓坡地带,且与周围山水要素构成显著的风水格局。在屯堡产生、发展与演变的数百年里,耕种和防守始终为屯堡选址的两大原则[9]。选址注重利用自然山水形成聚落外围防御体系,同时须靠近水源和田坝以事农业生产,支持屯堡长久生存发展的需要。此外,遵循“依山不居山,靠水不居岸”的营建准则,以满足军事防御作战“进可攻,退可守”和夏季防洪涝灾害的需要[3]。屯堡人的祖先多来源于江南汉民族地区,其思想中根植的聚落风水营建理念与黔中喀斯特地理区域内山林密布、水系纵横的地形地貌条件相互印证,故屯堡在选址上多呈现“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优秀风水格局。如本寨坐落于云鹫山南麓,背倚青龙山和跳花山,群山环抱,前临马过河和三岔河,形成山水环抱、阴阳相生的风水格局。号称“大明屯堡第一屯”的鲍家屯则选址在山清水秀、水源丰富、有多处泉水出露、能旱涝保收之地,且“素裕堪舆、观风向俗、地极壮丽、脉甚丰饶”[4]。

(2)聚落形态特征

安顺屯堡聚落平面多数呈不规整团块状,少数呈带状,且聚落空间多为集聚式布局。屯堡兴建之初乃是巩固统治的军事据点,故其形态主要呈现团块状。但黔中地区多山地,地形多变使得堡聚落形状多不规整,如鲍家屯、本寨、二官屯、吉昌屯、雷屯、九溪等,同时部分屯堡或处于多山夹持的山间台地上,或由于山体与河流的限制,用地局促,呈现带状发展的特征,如云山屯、猴场、秀水村等。为强化屯堡的军事防御作战能力,多数屯堡在空间布局上呈现集聚的类军营式的特征,房屋布置较为密集,聚落中心多有广场,战时便于快速召集人手进行防御作战,平时方便屯堡军士组织训练,同时集聚的布局形态也降低了屯堡被敌军偷袭的风险,大大增加了屯堡的安全性。此外,屯堡所处喀斯特地理区域土地资源稀缺,集聚的聚落布局能有效减少聚落面积,节约土地资源。

3.1.2 安顺屯堡文化景观中观形态特征

(1)街巷体系特征

屯堡街巷是屯堡中承担多重功能的复合空间,既承载屯堡内交通功能,又是公共活动发生的场所之一,同时作为屯堡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既灵活自然又注重防御的形态特征。

街巷格局一般为“一主街、多支巷”的树枝状的结构组织形式[10],由一条主街贯穿整个聚落,旁侧衍生出多条支巷,支巷两旁串联起民居院落,以此将整个聚落组织起来。街巷相交之处多采用错位的相交方式,形成“T”字状的道路交叉点和“Z”字状的道路拐角,不会出现“十”字相交的情况,此种处理可以增加路口数量,以分化、迷惑入侵者,同时以建筑墙体作为掩护,可以很好地控制路口[11]。

在街巷界面形态上,屯堡街巷以石板铺地,由建筑墙体围合,形式适应地形、灵活多变,丰富多样。屯堡巷道侧重强化其军事防御功能,一般宽1~2 m,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两侧以高高的院墙围合,蜿蜒曲折,收放灵活,可有效减缓敌人的侵入速度,转角处设计成弧形,使进犯之敌无处藏身,巷道两旁的墙上开有内大外小的猫耳窗,房屋内部的人可以通过猫耳窗时刻监视敌情并进行打击。屯堡巷道多为尽端式道路,与主街相交处设有卡子门,巷道与巷道之间彼此不连通,自成一个防御与作战的空间。相对于巷道,屯堡主街则强化其公共活动空间功能,常作为屯堡商业贸易、民俗活动等场所,其尺度更加宽敞,界面更加规整,但也受地形、地势的影响而富有变化。如云山屯主街顺应峡谷形态呈现带状“C”字状,且由于用地紧凑,尺度相对狭窄,主街平均宽度仅有4.5 m,最窄之处仅有2~3 m,两旁分布有大量商铺,具有浓厚商业氛围;吉昌屯主街作为每年“抬汪公”活动的汪公出游场所,最宽处达到十余米,反映出其作为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

(2)节点空间特征

受江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屯堡内部十分注重节点空间的营造,其节点空间主要由公共建筑(寺庙、戏台、书院等)和场坝(中央场坝、屯门广场等)相结合构成,并多由主街将各节点空间相联系形成完整的公共空间体系,使屯堡呈现“外部封闭、内部开放”的特征。

屯堡内的公共建筑主要有寺庙、戏台、书院等,为屯堡人重要的精神空间,承担屯堡内宗教祭祀、文化教育等重要功能,多位于屯堡中心位置,呈多重合院式布局,在供奉对象上多为多种宗教信仰的神灵共存于一寺。如雷屯永丰寺为三重合院,第一重院落为关圣殿,供关公;第二重合院为大佛殿,供佛教众神;第三重院落为玉皇殿,供道家玉皇。屯堡人始终以“老汉人”身份自持,秉承汉族忠孝礼义、耕读传家等文化理念,在屯堡中筑有戏台、书院以传承汉家文化。戏台多结合寺庙合院布置,以倒座的形式布局于寺庙入口之上,部分戏台为单独布置,如云山屯戏台位于视野开阔之处,正对财神庙,前有场坝,以便观戏。屯堡中的书院现多表现为学堂的形式,如云山屯的近代学堂、天龙屯的小学,鲍屯水口青龙寺此前也曾作为鲍屯的小学使用,足见屯堡人对教育的重视。

场坝即屯堡中的广场空间,通常由主街通过局部的放大而来。场坝空间一般位于屯堡中的重要位置,如位于屯堡中心处的中央场坝和位于屯门处的屯门广场。其形状和规模随用地条件灵活变化,与屯堡内的公共建筑结合布置,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屯堡的核心节点空间。古时场坝空间多做屯堡练兵之用,现今成为屯堡人进行各种公共活动,如摆摊赶场、跳地戏、玩花灯等的主要场所。

3.1.3 安顺屯堡文化景观微观建筑特征

(1)传统民居特征

传统民居是传统聚落中最能反映聚落特征的组成部分。安顺屯堡传统民居作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地域建筑创新形式,在突出其军事防御性能的基础上,既蕴含着浓厚的黔中喀斯特高原文化,又透露着精致的江南生活。其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及局部装饰3个方面。

建筑材料以石材为主、木材为辅,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的营造特色。安顺地处喀斯特地域,丰富的碳酸盐岩石资源为屯堡建筑提供了大量经济、实用、美观的天然建筑材料。屯堡民居以块状或条状碳酸盐石块筑地基、维护墙体,屋顶以天然的或经人工加工的页岩覆盖,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防火性能和防御功能也大大提高。民居内部传承江南传统民居穿斗式木构架结构形式,室内分隔、家具等也多用当地木材制作。同时,建筑材料的灰白色调使整个屯堡与周围山体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在提高聚落安全性的同时体现了生态和谐的思想。

院落布局传承江南民居合院式的基本布局形式,多见于三合院、四合院的建筑布局,强调合乎礼制的建筑布局思想,表现出中轴对称、尊卑有序的布局特点。同时,在建设用地受限的情况下,院落的布局形式发生一定的改变,在布局尺度上按照“小进深、大院落”的布局思想建设。院落入口布置不同于传统汉族的布局形式固定设于中轴线上,开门自由灵活,且大部分居住建筑出于防御疏散的考虑,都会设置后门,与巷道相连,便于逃生。在防御背景下,也普遍存在一种结合碉楼一起布局的住防一体的建筑布局形式,一般在正房和厢房连接处布置高耸的碉楼,控御敌人的主要入侵通道,用以观察敌情、组织防御。

局部装饰主要包括木雕和石雕,继承了江南民居的装饰风格,工艺技术精湛,造型图案美观,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木雕以精美的窗棂、垂花门楼等为代表,石雕以地漏、柱础、垂花门罩等为代表。这些雕刻或刻以表达忠君报国、吉祥如意等思想的汉字词文;或刻以梅花、荷花、蝙蝠、麒麟、鲤鱼等花木飞禽走兽;或以汉家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刻以八卦、五行、阴阳等图案,体现了屯堡人对传统汉族文化的坚守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2)标志性建筑特征

标志性建筑是区分不同类型传统聚落的重要标志之一,能够充分反映传统聚落的文化内涵,并使其具有强烈的辨识性。安顺屯堡区别于其他传统聚落,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其具备军事堡垒的性质,广泛分布有屯门、屯墙、碉楼等标志性建筑。屯门、屯墙、碉楼均是利用当地自然石材垒砌而成的军事防御建筑。屯门为屯堡入口,其形制类似古代城楼,下有拱形门洞,以便通行,上有箭楼,以便观察敌情和防御作战;屯墙与屯门相接,顺山形地势而建,厚逾两尺,高数米,成为屯堡聚落外围的坚固屏障;碉楼常布置在屯堡中的重要节点位置,其外形方正,下宽上窄,开间或进深为2~4 m,设置3~5层,高10 m以上,外墙上开有方形或“十”字状的孔洞以便观察和打击敌人。屯堡碉楼在空间上高出其他建筑许多,彼此之间守望相助,作为制高点俯瞰整个屯堡,成为整个屯堡聚落防御体系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3.2 价值系统文化景观基因特征

3.2.1 宗教信仰特征

多元融合的宗教信仰体系是屯堡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表现为集儒、释、道等宗教信仰及民间神祇、英雄人物的崇拜为一体。不论是历代祖先,还是儒家孔孟、道教玉皇、佛门佛陀,抑或是财神、关公、土地、汪公等都是屯堡人的信仰对象。在屯堡村寨中,家家堂屋正中设香案、贴神榜,神榜以红纸书写,中间书“天地国亲师位”6个大字,两旁书“救苦观音”“至圣孔子”“和合二圣”“忠烈汪王”“历代宗亲”等各路神仙,足见屯堡人对宗教信仰的重视以及信仰对象的多元性。此外,屯堡人宗教信仰的多元融合亦表现在众多的节庆活动中。屯堡人的节庆活动除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汉族节日外,还有玉皇会、抬汪公、观音会、浴佛会、重阳会、牛王会、马王会等屯堡独有的宗教节庆(会口)活动[12]。这些节庆活动皆与祭祀神灵相关,如屯堡人在玉皇会这天会举行迎春会、抬菩萨、抬亭子等活动,让玉皇大帝、汪公巡游村寨,同时以跳地戏、玩花灯、唱山歌等庆贺;在观音会这天,屯堡妇女会带上朝山票,去往寺庙焚香祷告,以乞免灾[13]。这些节日都表达了屯堡人对神明的敬畏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2.2 民风民俗特征

安顺屯堡先民自明朝洪武年间从江南迁入安顺地区,多年来一直保持汉族民风民俗的基底并在特殊自然和历史条件下有所发展和演化,重点体现在服饰习俗、语言习俗、产业分工方式、饮食习俗、民俗活动等方面。

(1)服饰习俗特征

屯堡服饰习俗特征集中表现为屯堡妇女所着具有明代汉族服饰特点的凤阳汉装。历经600余年的岁月洗礼,屯堡女性服饰仍传承明朝江南服饰特征。右衽式的宽襟大袖、蓝色和紫色长袍、丝绸腰带、大足尖头绣花鞋以及梅花管簪发式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辨识性。

(2)语言习俗特征

屯堡语言习俗特征表现为独特的堡子声以及言旨话。屯堡方言与贵州城区汉族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在发音腔调上有着显著区别,表现为多颤音和浓厚的卷舌音,称为堡子声。同时,屯堡人日常生活中善用幽默诙谐、言简意赅的言旨话。部分研究认为屯堡言旨话与古汉语中歇后语有颇多相似之处,成为屯堡人源自汉族移民的有力佐证。

(3)产业分工特征

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历史上“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内部分工,屯堡人几百年来一直秉持着“男商女耕”的产业分工方式[14]。屯堡兴建之初多以军屯为主,男性需担负训练和作战任务,农业生产自然就落到屯堡女性的肩上,而后由于屯堡人口增多,用地有限,男子须出门从商才能维持一家生计,久而久之,农耕成为屯堡妇女的专职工作,而屯堡男性则以“善贸易”著称。

(4)饮食习俗特征

屯堡沿袭江南一带的饮食习惯,且保留着相当程度的军旅饮食文化特点。屯堡人喜欢用桐油热沙炒花生、玉米等食物,这与江南地区的饮食习惯一脉相承,同时,屯堡人为了适应封闭的环境和战争的需要,多将食材进行腌制、干制和烟熏火烤,以便于储存和携带,如主食中的糍粑、粑糕,副食中的腊肉、香肠、糟辣子等食物。

(5)游艺民俗特征

屯堡民俗活动主要有地戏、山歌、花灯等,皆为屯堡人军旅历史、农耕生活的写照。屯堡地戏表演常在春种秋收之际或逢年过节之时进行,以平地为战场,通过人物动作、说唱、道白借以面具、服装等道具象征性地再现古代军事活动场景,其演出题材皆为高昂悲壮、精忠报国的英雄故事,借以表达屯堡人自身的身份认同及其忠君爱国的思想[15]。屯堡花灯,一般也在正月和七月中旬进行,以场坝、院落为演出场地,以歌舞为表演形式,其内容与题材和地戏截然不同,为家庭琐事与男女爱情,充满生活情趣。与地戏、花灯一样,屯堡山歌是伴随明代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的军民而来的一种古老的民歌,其内容无任何限制,字句尽量押韵工整,演唱婉转变化,是屯堡农家一种直率的感情宣泄,表达出屯堡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4 结语

安顺屯堡最初作为国家意志下产生的军事屯堡,直至今天,转变成文化底蕴深厚、多样性、融合性极强的传统聚落,历经600多年的世事沧桑,在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及后迁入汉族文化的不断侵蚀下,仍然保持独特的文化景观风貌未有改变,其中屯堡文脉传承的经验值得引起深思,这也正是屯堡研究于今天城市建设的最大价值所在。本文试图以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的方式对安顺屯堡文化景观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深层挖掘与总结,对于揭示屯堡文脉传承智慧,解决屯堡文化保护与传承、开发及利用过程中的文脉传承问题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屯堡安顺文化景观
屯堡印象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寻味贵州——安顺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屯堡人的春节
屯堡遗风
屯堡民居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