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城市为原点,重新回访乡村

2020-12-07

时代邮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南坡子弟宅基地

著名书店品牌方所在河南焦作大南坡开了一家乡村书店。这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消息,但是,多少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大南坡小学已经只有50名学生了。

校长在介绍这所学校的时候说,大南坡小学是一个“完小”,语气还有点骄傲。这意味着有很多乡村小学已经不是“完小”了,凑不够所有年级。我父亲教了几十年的小学就是这样,我小时候校园里总是人声鼎沸,现在已经破败不堪。

毫无疑问,中国广大农村正在迎来最好的时光,村村通公路,人居环境也大为改善。我上次回河南老家,隔壁邻居家的房子宽敞明亮,洗澡间和城市里的公寓没什么区别。但是,那个让人伤感的事实也确实存在:乡村子弟正在大量“流失”。他们奔向远方和高处,购房、落户,故乡也就慢慢变成他乡。

过去的三十年中,有整整三代农家子弟重复着同样的故事,离开乡村,来到城市。通过高考或者务工、经商,具体路径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人们离开父母,离开从小生活的地方,离开“家”,离开农村的房子。

在上世纪80年代,宅基地是农村最抢手的东西,但是到了现在,除了靠近城市的“城乡接合部”,大多数村庄人口都在急剧减少,宅基地不再吃香。我小时候就分到一处宅基地,始终没有修建房屋,今年听说村里要把空置的宅基地收回,父亲根本没有意见,“你们不回来住,那个宅基地又不值钱。”

最近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农村宅基地可以由户口迁到城市的子女继承。这是一个相当具体的政策,它针对的就是那些离开农村到城市买房的人。等到父母一代去世,在城市的子女可以继承家里的祖屋。

这一政策的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有利于增强那些移居城市的人和乡村的联系。现实可能是,一个在大城市居住的人,即便继承了在乡村的老屋,也不可能回去居住。但是,他们继承的既是财产,也是责任,出于一种恋旧的情感,也会继续修葺和维护房屋,延缓老家衰败的迹象。

大自然的力量实在巨大,一处乡村的院子,几个月没有人居住,就会杂草丛生。任何一个村庄,都呈现出这样的悖论。一方面,是钢筋水泥开始普及,楼房不再新鲜,另一方面,村庄里似乎缺乏一种人气。走进一处大宅,或许只能遇到一个颤巍巍的老人。如果连老人都不在了,钢筋水泥也阻挡不了那些杂草冒出来。

当然,幻想乡村回到过去是不现实的。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之前,人们都待在家里,人丁兴旺,却是普遍贫困。中国乡村不可能重现那种人气了,这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就只能看着乡村子弟全部走掉,看着乡村小学沦为废墟。城市化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一种进步,乡村振兴就是要在新的城乡关系中,重新回访乡村。

最重要的,可能是新的“活力”。乡村不会再有那么多人,也不要指望离开的子弟重新到老家居住,但是,人们却可以实现城乡之间新的互动。如今,大城市都流行一种“农家乐”的旅行方式,开车一小时左右,就近感受田园生活。这就是一种新旅行,在这种新关系中,城市和乡村的地位,形成了某种“颠倒”:城市是原点,而乡村则变成“景观”。

人们不断地从城市出发,抵达乡村,乡村振兴,其实也是城市化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到城市定居的“乡村之子”能够继承宅基地,就有了特别的意义。这为他们留下一条回家的路,也让“未来”和“过去”之间保持一种情感联系。过去一百年,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或许会出现某种根本性的转机。人们呼吁新的“乡贤文化”,这种新文化,只有在这种新的城乡互动中才能诞生。

猜你喜欢

南坡子弟宅基地
江东子弟多才俊
县级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珠峰南坡传统攀登路线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教育老兵”李守义:为打工子弟打开一扇窗
祁连山南坡不同耕地类型土壤理化特征性分析
一起离奇的宅基地纠纷
滩坝发育的层序地层环境——以东营凹陷南坡沙四段为例
八旬老人创建"农民子弟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