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吴歌发展述要

2020-12-05何志娟

北方音乐 2020年16期
关键词:歌谣民歌音乐

何志娟

(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江苏 无锡 214000)

民歌产生于文字之前,它是人类最早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形式,也是最早的艺术形式。它的远古历史已很难查考,但从民歌发展规律和零散的资料来看,最初的民歌音乐形态也就是人类最初的语言形态,而且是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风俗民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民歌的发展离不开孕育它的一方水土,吴歌的区域是以无锡、苏州等地为中心,包括了太湖流域的江、浙、沪一带。这一地区孕育的吴歌,有着鲜明的水乡特征,其曼丽甜润、温柔婉约的特点区别于北方民歌的热情奔放、豪爽粗犷。

吴歌,古名吴歈,江南吴方言区民间歌谣的统称。吴歌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商朝末年,周太王之子泰伯与其弟仲雍在古梅里(今无锡)建了吴国并“以歌为教”。最早记录吴歌名称的典籍有屈原的《楚辞·招魂》:“吴歈蔡讴,奏大吕些。”在宋代郭茂倩辑的《乐府诗集》卷44、卷45、卷46、卷47中收录着部分南朝乐府的“吴声歌曲”,明代是吴歌发展的一个高峰,冯梦龙辑录了以吴歌为主的民歌歌词八百多首。目前,学术界针对吴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近代以前的吴歌,对近代以前吴歌的历史渊源、题材内容、音乐特征等各方面都有相当深入且全面的研究成果。而近代时期,其实是吴歌从山野民间中走出,并显露出它耀眼光泽的重要发展阶段。无论是从二度创作、影响范围还是传播地域上,都达到了一个小高峰,但这一段的发展历史却很少有人去梳理分析。笔者试图在前人对吴歌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延续,揭示近代时期吴歌的传播动态和发展脉络。

一、吴歌内容的丰富化

吴歌在以往的历史中很长时间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淫词艳曲而受到歧视和打压,而这一时期,封建社会逐步解体,加之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推动,伴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发达,使吴歌得到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吴语地区出现了一大批新民歌,这些民歌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有的是反映在官僚主义的压迫下工人的苦难生活,如江苏苏州民歌《十怨厂山歌》、无锡民歌《十怨命》等。还有些是同情底层人民被剥削和压迫的苦难生活,如宜兴民歌《春调孟姜女》、宜兴民歌《长工歌》等。有些民歌则表现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如宜兴民歌《参军保家园》等,以及希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如宜兴民歌《和尚采花》、无锡民歌《尼姑思凡》等。

这些新吴歌在内容上虽然变得更为丰富,但出现了很多歌曲是同调不同词的现象,曲调变化并不明显,如《孟姜女》《无锡景》《茉莉花》等曲调被反复填上不同的歌词。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吴歌曲调在更为广泛的地域流传开来,在这个过程中,歌曲中歌词的变化,加上各个地区的方言、音韵方面的差异,使得这些曲调又演变出了多种风格。同时,在流传的过程中,这些吴语民间歌曲也对弹词、滩簧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吴歌研究的科学化

吴歌在近代发展史中“歌谣运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场由北大学者发起的“歌谣运动”可以说是近现代吴歌研究真正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歌谣运动”从1918年发起,到上世纪30年代随着抗战爆发,相关活动逐渐减少,在战火中渐渐结束,持续了二十余年。在这场运动中,对吴歌贡献最大的应数江苏籍的刘复(半农)、顾颉刚两位学者。

1919年8月,刘复以《江阴船歌》之名将其在家乡收集的歌谣刊在《歌谣周刊》第24号上,这一卷《江阴船歌》是中国现代最早的吴语山歌集,分量虽少但意义重大。除了搜集工作之外,刘复还仿效吴语山歌创作新诗,有许多精品之作同样深受人民喜爱。

顾颉刚很早就开始关注歌谣,他在《吴歌甲集自序》中写道:“民国七年(1918年)期间,北京大学开始征集歌谣,由刘半农先生主持其事。歌谣是一向为文人学士所不屑道的东西,忽然在学问界中辟出这一个新天地来,大家都有些诧异……”民国七年期间,顾颉刚开始搜集吴歌,1920年,他将这些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来的200首吴歌从10月至12月在《晨报》上连续刊载了三个月,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此后,歌谣研究会建议其将搜集来的吴歌整理出版,后编为《吴歌甲集》,1926年一出版就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这次“歌谣运动”带动的民间歌谣搜集热潮和期间涌现出的吴歌研究者,对吴歌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运动中,对吴歌研究有着最突出贡献的顾颉刚不仅是近代吴歌的热心搜集者,更是吴歌研究的开创者,他发表的吴歌研究的奠基之作《吴歌小史》,这部著述至今仍是吴歌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吴歌创作的专业化

“五四”运动前后,传统民歌受到西方音乐的冲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时候赵元任先生提出要“融汇中西”,并在《新诗歌集》序言中提出了“西乐”与“国乐”的概念,这既要求充分借鉴西洋音乐的技术和表现形式,又要保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这样才能在传承民族音乐的同时创作出受人喜爱的音乐作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赵元任不仅从事了大量的音乐理论研究工作,而且深入民间采风,充分借鉴西洋音乐的和声、曲式、调式等表现技法,整理和改造了一大批中国民歌,如清代童谣《小儿呼阿爷》、苏南道情《老渔翁》、苏州民歌《孟姜女》、无锡民歌《九连环》等。《茉莉花》的前身《鲜花调》就是其中之一。

此外,在20世纪初的群众歌咏活动中,许多吴语地区的革命音乐工作者也曾大量利用吴歌的曲调或形式来进行革命歌曲的专业创作,因为有本地区人民群众熟悉的曲调作为基础,取得了更好的反响效果。

吴语地区的民歌对这时期的通俗音乐领域的影响要比其他民间音乐的影响更为直接。作曲家汲取民间音乐素材进行二度创作,也是使吴歌得到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当时上海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城市,通过上海流行音乐发展的带动,许多作曲家运用经典的江苏民歌为素材进行歌曲的创作。

1927年,黎锦晖时代曲的开山之作《毛毛雨》就是一首具有江南民间小调歌谣风的歌曲。陈歌辛的《蔷薇处处开》、严华《花好园月》、黎锦光的《南风吹》、《采茶歌》等也都采用了苏南民歌中常用的五声宫调式与常用旋法,小波浪级进的音程进行,一字多音的词曲结合方式,使歌曲表现出浓郁的吴地风情。而贺绿汀1937年为电影《马路天使》创作的《天涯歌女》与《四季调》则是直接采用苏州民歌《码头调》和《哭一七一七》为素材编创而成,已成为了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早期流行歌曲的代表之作,传唱至今,也成为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当之无愧的百年经典。

四、吴歌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瑰丽遗产,吴歌真切地折射出当代的时代背景,凝聚了人民生活、生产的汗水与智慧,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但吴歌也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受到了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强烈冲击,面临着没落乃至消亡的窘迫境地。因此,保护与传承吴歌这一文化遗产的举措迫在眉急,意义深长。

“它是伴随吴地人民的生活史、社会史一起成长、发展起来的,生动鲜明地记录了吴地人民的生活面貌,是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民间文化遗产,是活的历史化石。”吴歌这一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蕴涵着大量的历史信息,透过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可以洞察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生产方式、风土人情、道德习俗与社会价值,是时代变迁与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吴歌源自民间,相比较于完整记录的正史,没有华丽词藻的修饰,没有粉饰赞誉,真实地还原了当时历史的原貌。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瑰宝,通过对吴歌的保护传承,深入挖掘,为后人从事史类研究提供实际参考的历史价值与文学意义。

就其自身,吴歌是一种唱出来,听得见的“综合艺术”,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白描、双关、谐音、比兴等手法的巧妙运用集中体现了吴地人民的艺术才能。吴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多种多样的曲调,朴实无华而又生动细腻的艺术风格深深影响着昆曲、评弹、江南丝竹、吴地地方戏曲等其他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至今,一些艺术创作者们仍想从吴歌中发掘更多的艺术价值,以此创作出具有古今融合特色,符合现代大众的新吴歌,实现其艺术价值。

2011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颁布,要求音乐类学科必须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三大特质,并明确提出要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纳入音乐教学工作,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让吴歌走进校园,走进学生,在童谣儿歌中学习孝敬父母,与人为善;在劳作歌谣中传播普及劳作知识;在长篇叙事歌谣中知道珍视生命,向往美好,等等,充分实现其教育价值,并争取地方政府和当地企业家的扶持,一举两得,拉动地方经济,实现多方共赢。

五、结语

有着浓郁地方风格的吴地民间歌曲,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每一个历史时期有其特有的时代特点。在近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战火不断,但吴歌并没有因此而衰落,许多有志之士投身于吴歌的搜集、整理和创作中,吴歌在这一时期吸收着各种养分,得到了新的发展。蕴涵着那个时代新内容的近代吴歌在当代仍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而在那一时期,吴歌研究、搜集的工作方法至今值得我们学习。保护与传承吴歌,相信在我们一代代人的努力下,这一璀璨明珠会不断绽放出新的光芒!

猜你喜欢

歌谣民歌音乐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音乐
穿花衣 唱民歌
音乐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