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班幼儿根据设计图进行建构的观察与分析
——以大班“快乐的花园”建构游戏为例

2020-12-04湖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

幼儿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糖糖卡扣设计图

湖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 李 媚

主题建构游戏是建构游戏之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幼儿围绕某一主题使用多种材料(如积木、积塑等)进行搭建的活动。[1]大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的搭建经验,更加喜欢自主搭建或与同伴一起搭建。在支持幼儿的搭建行为时,孔彩屏提出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材料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例如参照结构图纸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平面到立体构造的转化;比照真实图片,促进幼儿从单一到整体构造的转化。[2]随着大班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通常会先构思再搭建。

笔者作为幼儿活动的指导者、观察者、支持者,了解了幼儿这一特点后,将绘制设计图与使用设计图融入建构游戏之中,通过观察幼儿的搭建情况并做好记录,分析幼儿设计、绘画设计图并根据设计图进行建构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

一、案例观察与分析

(一)搭建的过程

一天,笔者执教班级的搭建主题是“和谐社区”。笔者播放了一段与社区建筑物相关的视频并向幼儿简单地介绍了社区里有什么,然后让幼儿自主设计想搭建的事物。在自主绘画设计图的环节,糖糖根据主题设计了一个“快乐的花园”的作品(图1)。糖糖独自完成了设计图后,向同伴介绍:她的“快乐的花园”里有漂亮的城堡,有桌子、椅子,人们可以到花园休息、喝茶,还可以看漂亮的花朵;右边这个带轮子的是花车,可以移动。

图1 “快乐的花园”(糖糖绘画)

搭建环节,糖糖把设计图纸摆好,开始搭建最左边的城堡。她先用平铺、架空、垒高的方式一层层搭建城堡,边搭建边看设计图上城堡的高度。一旁原本独自搭建的辰辰和潇潇走过来,提出跟糖糖一起搭建,并放弃了自己原来要搭建的事物。潇潇说:“我来帮你拼这个吧!”糖糖说:“好,那你拼这个桌子,我和辰辰一起拼城堡。”糖糖用两根木条加上卡扣,搭出了一个三角形的尖顶,完成了城堡搭建。她和辰辰开始拼花车。辰辰发现用卡扣把木条拼好能拼出圆柱体,于是拼了两个圆柱体做花车的车轮。一旁的潇潇按照设计图上桌子的造型,用平铺、垒高的方式搭好了桌子,又搭建了一个亭子,造型与糖糖所搭的城堡差不多。潇潇搭建好了亭子,并把卡扣摆放在木条上,说:“这是喝茶的人。”糖糖看到说:“我的设计图上没有亭子,你不准建。”潇潇说:“可是花园里本来就应该有亭子呀,没有亭子就不会有桌子的。”糖糖说:“不行,我的设计图上的花园没有亭子,所以不能够拼亭子。”说完,糖糖把潇潇的亭子拆掉了。潇潇把拼好的桌子跟糖糖、辰辰拼好的城堡和花车放到一起,跟设计图纸上保持一致的“快乐的花园”作品完成啦(图2)!三个幼儿把图纸和搭建物放在一起,开心地喊笔者去拍照。

图2 “快乐的花园”(糖糖、潇潇、辰辰搭建)

(二)过程分析

教师先指导幼儿设计,然后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建构,这样的建构游戏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

第一,设计图纸能够支持幼儿有目的地进行搭建。先绘画设计图、再按图纸搭建的形式,能够让幼儿提前进行构思,同时也可以帮助幼儿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搭建活动,从而避免了搭建时无目的、随意观望的现象。糖糖根据主题先绘画设计图,在搭建过程中根据设计图运用木条和卡扣进行搭建。她对比设计图上出现的三个搭建物高度,决定城堡的高度。从设计图纸和搭建作品的匹配度看,基本保持一致。潇潇通过对比设计图的造型,依据已有经验使用平铺、垒高的方式搭建了平顶;糖糖通过利用卡扣与木条拼搭成稳固的三角形,完成了尖顶设计;辰辰用卡扣和木条拼出圆柱体,做成车轮。这说明三名幼儿对搭建物特点比较关注,且对桌子、城堡、车子等的构造具有一定的经验。在搭建过程中,三名幼儿没有停留、随意观望,一直认真地根据设计图进行搭建。“当幼儿的内心具有明确的目的与构想时,在行动时就会非常的认真并且有效率”[3]。在搭建的最后环节,潇潇搭建了亭子,但被糖糖以与设计图不符合为由拆掉了,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非常关注设计图纸与最后呈现的搭建作品的一致性。

第二,设计图能够促进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大班主题建构游戏的开展,是先设计并绘画设计图,然后搭建。由于搭建场地宽阔,幼儿可以自主搭建,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完成搭建。潇潇和辰辰被糖糖设计的作品所吸引,主动加入。在搭建的过程中,设计图提供了幼儿合作交往的契机,使单独游戏变成了合作游戏。糖糖作为设计图的设计者,在搭建过程当中充当了主要组织者,对三人任务进行了简单的分工,并指出要按照设计图上的内容进行搭建。辰辰和潇潇充当实施者的身份,根据设计图完成部分搭建任务。合作搭建的过程提升了三名幼儿分工合作的能力。

第三,设计图能提升幼儿建构的技能,帮助幼儿在搭建中获得成就感。在主题建构游戏中,建构技能是搭建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幼儿要把设计图纸的内容搭建出来,必须掌握一定的建构技能,才能将平面设计转为立体搭建。在搭建过程中,三名幼儿分别对比设计图与搭建作品,关注到尖顶、平顶的搭建以及高度不一的设计。在三人分工搭建的过程中,辰辰为了完成花车的轮子部分,主动探究卡扣与木条的更多搭建方法,最后探索出圆柱体的搭建技能。潇潇观察了糖糖与辰辰搭建的城堡后,开始尝试用相同的搭建方式搭建亭子,也使自身的搭建经验有了一定发展。最后,三人合作的作品与设计图保持一致,他们将平面的设计图转换为立体的搭建作品,获得了极大的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

设计、绘画设计图和根据设计图搭建,能培养幼儿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在开展“和谐社区”主题建构游戏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幼儿对社区中常见的房子、花圃、亭子等关注较多,而对一些社区中锻炼的娱乐设施(如大转轮、倒立架、转腰器等)关注较少。同时,由于是先设计后根据设计图纸搭建,大部分幼儿便不会搭建设计图上没有的东西。由于幼儿绘画技能的不足,幼儿会下意识地选择一些画起来比较容易的事物并搭建自己能画出来的事物,所以设计图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在“快乐的花园”搭建活动中,潇潇最后搭建了一个亭子,想放到“快乐的花园”中,遭到了糖糖的拒绝,最后他们把亭子拆掉了。由于设计图的加入,为了提升设计图纸的作用,教师会鼓励幼儿搭建与设计图一致的作品。在教师的影响下,有的幼儿会认为只有与设计图保持一致的作品才是成功的作品。为了获得肯定与鼓励,糖糖拒绝出现设计图上没有的亭子。潇潇的创造行为因为设计图而遭到阻止。

二、思考与跟进

笔者通过观察、分析幼儿的建构行为,提出自己的思考以及针对性的策略。

(一)要求搭建作品与设计图保持一致,对幼儿搭建能力是发展还是阻碍?

首先,要求搭建作品与设计图保持一致,对部分缺乏搭建目的的幼儿来说有促进作用。设计图的加入让幼儿在搭建中更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对于搭建物体需要用到的材料也更加清晰明了。上述案例中,潇潇和辰辰加入糖糖的“快乐的花园”的搭建,并且很快地明确了分工,这些归功于设计图的使用。同时,设计图的加入让幼儿的目的性合作行为增加,所以一些搭建能力较弱或者不满意自己的设计图的幼儿会主动参与他人的搭建,在合作过程中也可以收获新的搭建技能。

其次,确实存在设计图阻碍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情况。设计图加入后,教师会引导幼儿根据设计图进行搭建,尽量保持一致性。案例中,潇潇在花园里搭建了一座亭子,就生活经验而言,花园里设计亭子是非常合理的;但糖糖直接拒绝了潇潇的提议,并且还把搭建好的亭子拆掉了,原因是糖糖认为设计图上没有,所以不能搭建。由此可以看出,设计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糖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糖糖固守设计图的思维也影响了潇潇。由于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幼儿的许多奇思妙想就是在搭建过程当中突然产生的,而大班幼儿搭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更强,为了保持搭建作品与设计图的一致性,通常会放弃很多临时生成的创造性想法。

(二)面对未根据设计图进行搭建的幼儿,教师该如何指导?

第一,观察幼儿的搭建情况决定是否介入。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在幼儿搭建过程中,教师是否介入、何时介入是考验教师教育智慧的关键。每次幼儿搭建的过程,都是教师观察、记录的时候。如果出现幼儿设计单一、搭建方式单一,教师就应该以同伴的方式加入其中,展示相对复杂的搭建技能,引导幼儿参考、模仿。如果出现幼儿漫无目的、随意搭建甚至搭建半途而废的情况,教师可以介入其中,引导幼儿根据设计图将其搭建出来,加强幼儿搭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面对一些合作搭建的幼儿或是搭建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不必严格要求幼儿的搭建作品与设计图保持完全一致。

第二,侧面引导幼儿关注设计图的可变性与一致性。绘画设计图是为了促进幼儿有目的地搭建、提高幼儿搭建水平而设计的环节。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能更加明确建构的目标、更好地构思搭建的方法与步骤、更好地坚持建构的预设目标、对预设目标的达成性逐渐增强。[4]加入设计图后,幼儿会出现要与搭建作品保持一致性的趋势。为了提升设计图的作用,教师也会引导幼儿关注作品与图纸的一致性,但如果过度地强调幼儿作品与设计图的一致性,会限制幼儿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幼儿了解哪些情况下可添加或减少设计图上的事物。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要关注幼儿的需求。[5]

建构游戏的开展需要教师与幼儿在实践中共同探索。设计图的使用使幼儿的建构游戏更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但也需要教师细心地观察、引导,并适时介入,以充分发挥设计图的作用,达到促进幼儿建构水平提升的效果。

猜你喜欢

糖糖卡扣设计图
基于仿真分析的墙壁插座侧边缺口面板非对称卡扣同时脱扣研究
太庙历史文化展设计图、非洲木雕展设计图
一种新型连接器卡扣
车用塑料卡扣巧拆装
设计图失窃案
基于力学分析的汽车车灯卡扣结构优化设计
小狗“糖糖”
吃虫子的花
西夏的“炮”设计图
有时没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