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0-11-28翟逸飞

科技与创新 2020年19期
关键词:机电融合教学模式

翟逸飞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730021)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要不断探索创新模式。通过教学改革,使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双创”时代要求企业员工不仅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需具有优良的职业素养,通过教学模式改革、考试模式改革、产教融合、专家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激发学生对技能的渴求,变被动、消极为积极、主动,重视自我能力的提升,克服以期末成绩为中心,六十分万岁的心态,达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工作岗位无缝连接。

1 传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知识授课多,实践强度较弱

从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的课程来看,纯理论的知识讲授比例较大,学生精力多放在对理论知识的消化上,而进车间、进实验室的时间相对较少,使得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性,体现在做实验时有些学生无从下手,但他们是具备理论知识的,进而导致在参加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比赛时上手不快,上手后熟练程度不高,或遇到突发问题时处理的思路不全面等。

由此看来,按照目前常规教学班级、统一的模式组织教学,很难挖掘和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无法引领和带动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深入,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有必要从课程建设、产教融合、师资融合、考核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创业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

1.2 传统的机电一体化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代制造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如今机械设备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知识已经不能较好地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尤其部分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匹配自己专业的岗位,导致转行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现代智能制造提出的要求更高,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对相关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发严格。只针对眼前知识而不跟上技术改革的发展,势必会无法适应智能化的要求。

1.3 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中,机械类课程和电子类课程存在前后连贯性较弱、融合性较差的问题。学生往往只对某门课较为熟悉,但是一旦涉及到两门跨学科的融合知识就存在吸收较弱的情况。比如开设的“PLC”和“液气压传动”课程不在一个学期,其实这两门课有很强的前后联系,可以通过PLC 编程来控制液气压进行传动。学生在学习PLC 编程的同时,可以结合液气压的机械原理实现两门课程融会贯通,真正做到熟练掌握,活学活用。

2 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引领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2.1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搬到综合实训室,将知识体系划分成块,利用实训室设备,边讲边看,边讲边做,让理论知识活起来,让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为学生为主体,探索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大大提高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在实训室设置不同的小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再换模块交叉完成,变我说你听为你做我看。在互动的教学模式中,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开拓其解决问题思路,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评价,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内容的理解,从而为其进入工作岗位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

2.2 实现“机、电”课程的有机融合

课程实现深度融合,特别是“机械+电子”课程的融合,推进一体化、模块化教学。每门课程不再紧紧围绕本课程章节顺序从头到尾讲授完就算完成任务,必须考虑所授课程关系到哪些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与本课程的关系以及与其他课程或实训环节的关系,进而进行任务模块确定与课程融合。

基于机电一体化相关产品,根据教学进度,选择合适的载体,理清完成载体任务所需知识点和技能点,与此相关联的课程内容针对该载体任务进行融合,开发综合项目,达到学以致用。

进行机械类课程与电类课程的融合教学,比如“液压与气压传动”与“拖动与控制”的课程融合,“PLC 控制技术”与“液压与气压传动”的课程融合,“PLC 控制技术”与“变频器技术”的课程融合,“单片机”与“传感器技术”等课程的融合。实现融合课程中相关联知识的重组教学,即针对融合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感受到所融合课程前后系统性及连贯性,对所学知识有系统性感受。

对于直接有递进关系而又前后时间跨距大的课程可以进行整合,比如“制造技术基础”与“数控机床与编程”,由于时间跨距大,使得学生在编程训练时对工艺已经模糊不清,很盲目,所以有必要整合,使学生针对某一加工任务编写完整的工艺过程、加工程序等。同时,不拘泥于现有教材,基于实验实训室设备,可开发编写融合课程教材,做到机械+电子的覆盖化教学。

2.3 深化产教融合,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打破教师专业界限,淡化教师学科分界思想。教师通过自学、培训、继续深造等方式,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教师通过校内业务能力培训,校外挂职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教师通过产教融合提高科研能力;教师通过创新创业培训,提高担任“双创”导师的能力。鼓励教师跨专业参加培训和大赛,真正做到专业技术的融合。

2.4 实现考试模式改革,突出实践能力

要针对不同课程和不同学期设置相应的考核模式,实现考核形式多样化。比如对于“可编程控制技术”这门课来说,考试方式不局限于期末纸质版答卷,可以设置一个综合性较高的小项目,让学生从规划输入输出点个数、编写并编译梯形图程序、进行程序仿真、在实验箱进行连线、下载程序和验证功能,全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操作。同样,也可以融合“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置2 门课程的融合项目,比如用PLC 控制液气压传动装置完成相应任务。这样将多门课程的考核融合一起,综合性、完整性得到体现。

除了实操考试,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规模的技能大赛,对应一定级别的比赛并取得成绩,可以以此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还可以设置课外任务,比如学生的小发明、小创作等由教师专家组打分评价后,纳入期末考核体系,将多种形式引入考核能力改革。

2.5 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结合校企合作的企业方,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实训基地,配套与企业相关的实训设备,使学生接触到目前行业上的最新技能和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就业提供前期准备。同时,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参考机电类相关大赛,完善实验实训设施,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既能在学校参加大赛,又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实现无缝对接,为学生以后的技能水平提高打好基础。

2.6 开展创业讲座,开发创业热情

除了课堂教学外,开展创新创业相关讲座。为学生聘请行业工匠、企业技术人才、客座教授及有成功创业经验的毕业生来校,通过展示创业成果、讲述自身创业经历并解答学生关于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面对面的指导。不定期可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讲座或教学,扩展创业指导渠道,同时动员带课教师、班主任等多方面力量,在平时的学校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开发创业热情。

2.7 建立创新孵化基地

孵化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更深的认识。通过学校给予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支持,导师全程参与,让学生模拟实行公司化管理,对学生利用孵化基地研发出的技术成果、专利、产品、研究论文等给予资金奖励。通过实践,使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上进一步提升。

3 结语

针对传统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对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实施过程中逐步积累和总结经验,并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以期提高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机电融合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BIM技术指导下的机电安装实施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融合》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机电商报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