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科研过程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策略研究
——以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

2020-11-28刘红芝刘春梅张冬梅

科技与创新 2020年19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馆员学科

刘红芝,刘春梅,张冬梅

(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江苏 徐州221002)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第四次革命,图书馆需重新定位其在高校科研发展中的位置,创客、慕课、微课空间等教育方式的变革推动知识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国外有学者提出“新图书馆学”的概念,认为图书馆的使命不再只是提供各种资源与服务,而是积极帮助用户提升其在各自社区中的创造力,目前面向学校科研进程的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是图书馆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

1 知识服务概述

知识服务是指以信息和知识的搜寻、组织、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供能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1]。作为教学和科研支撑的资源建设服务和特色馆藏建设服务是图书馆基本的知识服务形式,“互联网+”图书馆的融合及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应用拓宽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范畴,且人工智能在社会其他领域的应用也需要图书馆的数据服务作为支撑,近年来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推动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进程,图书馆推出的信息共享空间、学习空间、创客空间等服务增加了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内涵,图书馆加强与大学生团体、学校科研机构等部门的合作,使图书馆服务进一步融入学科研究过程,同时以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科学数据与数字人文为代表的数据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2 图书馆知识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建设手段陈旧,资源利用率低下

经过多年发展,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实现了场馆提供上的升级,给读者提供更为舒适的资源获取环境,将卡片时代的图书馆转型为基于汇文系统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为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进程,图书馆于2015年引入RFID 系统,通过图书的3D 定位,实现读者信息需求的快捷查找,使用自主借还机实现图书的自主性借阅,但作为图书馆核心的资源建设服务依然处于低级阶段,传统采访馆员主导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在满足读者的医学信息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文献资源建设模式难以发现读者真正的信息需求,且读者荐购等“类读者决策采购模式”执行不充分,进而造成图书馆资源建设结构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下。

2.2 学科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图书馆推出查收查引、ESI 分析、学科馆员服务等学科服务形式,但服务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嵌入式学科服务开展效果不理想,用户没有明显体会到学科服务带给科研活动的有效性,反而认为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打扰其正常的科研工作,学科服务对馆员要求较高,需要具备科学计量等方面情报分析能力,图书馆员需要深入学习医学、情报学、图书馆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并拥有灵活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有效提供学科服务。

2.3 知识服务广度不宽,服务深度不够

图书馆主要提供纸本资源借阅服务、电子资源建设服务、参考咨询服务、阅读推广及相对较浅的学科服务,传统的知识服务是目前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内容,但在服务质量及服务能力上需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知识服务面较窄,服务深度较浅,因此,提升馆员的业务素养、扩大知识服务力度等对图书馆来说极为重要。

3 图书馆推行知识服务的主要策略

3.1 推动资源建设模式的转型升级,建设与科研活动相关的特色资源库

信息技术和信息革命给图书馆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增加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难度,大量零流通文献的购买,读者满意度低,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文化服务中心不再是用户信息获取的首要途径,读者在资源获取时首要选择搜索引擎而不是图书馆进行资源检索,传统的资源建设、参考咨询等服务模式使得图书馆不断被边缘化,读者决策采购模式(patron-driven acquisition,简称PDA)作为新型的资源建设模式,由系统根据读者的文献利用状况决定是否购买资源,该模式有助于提升图书馆效益,解决图书馆资源建设困境,读者决策采购模式在中国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阶段,其实践研究推进缓慢。

“互联网+”与图书馆的跨界融合为图书馆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数字资源等必要的服务手段,比如南京超星云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智慧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平台,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服务提供了更为灵活、拓展性强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该平台支持读者决策采购模式,为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的服务手段,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各项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推进资源建设模式的转型升级是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提高知识服务能力的重要实施路径,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医学信息服务中心,需推进资源建设模式的转型,逐步将读者决策采购应用资源采购之中,同时推进机构知识库建设,建设与科研需求相关的特色资源库,以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提升服务质量。

3.2 深化基于ESI 分析的学科服务能力

ESI 是美国科技信息所(I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的简称,它是基于Web of Science 数据的指标评价体系,涉及论文发表数量、高被引论文频次等多个评价指标,其目的是通过科学计量分析对科研机构的学术产出能力、科研潜力等方面进行有效评价,从而为学校的学科发展提供支撑,为高校领导的学科发展决策提供辅助。一个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最终要体现在科学研究成果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效能等方面[2]。追踪学科发展动向、随时了解学校的学术影响力有助于科学推进学科建设,提升高校的学科研究水平。

目前ESI 分析是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校大量图书馆提供ESI 分析服务,但服务能力参差不齐,服务质量有待于提升,近年来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为本校提供ESI 学科分析服务,对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分析馆员的服务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间,因此,要深化图书馆的ESI 分析能力,提升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水平,首先需提升数据分析馆员的学科分析能力,注重馆员情报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进修、会议、培训等手段提升馆员的职业素养;其次,图书馆需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服务能力较强的数据分析馆员予以一定的奖励,激励其不断学习,进而逐步提升ESI 分析报告的质量;再次,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机制,以保障学科分析服务的顺利开展。

3.3 搭建网络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大数据时代数据以几何指数增长,科研创新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大力投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研产出能力迅速增长,专利、论文、专著等科研成果大量涌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是实现科学研究良性循环的重要一环,伴随科研成果大批量产出的同时是科研成果的大量闲置,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在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方面还较为落后,中国的科技创新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却很低[3]。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拓展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等激励策略是政府和科研机构所特别关注的问题。

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主体主要为科研管理部门,而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具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目前中国已有部分图书馆介入到科技成果转化之中,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扮演数据管理者、数据加密者、知识服务者、数据保存者的角色[4],因此介入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拓展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推进“新医科”建设发展,徐州医科大学与百度、东软、华为等6 家企业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共建数字医学研究院,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建设,建设智慧校园、智慧医院,网络平台的搭建将进一步推动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进程,图书馆可以此为契机,深度参与到学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学科馆员具有竞争情报知识、院系联系经验,知识储备丰富,可以作为图书馆参与课题成果转化的联络人,同时需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使图书馆逐步介入到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之中,进而提升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能力。

3.4 加强对科研数据的揭示、传播与共享

高等学校是科研产出的主要力量,加大对本校科研数据的服务力度是图书馆新的服务增长点,比如张晓林馆长提出在全学科数据驱动研究成为趋势的时代,图书馆需要重新定义服务目标、内容、方式和能力,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基于新技术和方法,提供全新知识服务[5]。科研数据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加大对高校科研数据的监管力度,推动科研数据的揭示、共享与传播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新要求,图书馆可以推行嵌入式科学数据管理服务,针对用户在课题立项、课题实施、成果评价及科技成果转化等不同阶段对科研数据的特殊需要提供个性化的科研数据服务,开展本校机构知识库建设,比如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可以依托麻醉学特色学科,开发特色科研管理数据,加大对麻醉学特色数据的管理力度,促进麻醉学数据的传播与共享。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产出是海量的,其传播特点是速度快,数据交换技术和开放链接技术引导用户无缝获取数据资源,是数据传播的重要技术手段,元数据交换促进科学数据的快速发现和传播,DOI/Open URL 则促使科学数据的定位和获取问题得以解决,从而最终形成科学数据从发现到共享的完整传播体系,国外大学图书馆在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上起步较早,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是较早实施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机构,在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可以基于国内外经典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案例,结合本校科研数据服务的外在环境,小范围开展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从数据需求调研、数据服务、数据素养、数据政策等方面推动数据管理服务能力。

总之,“互联网+”同图书馆的跨界融合给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平台、更加丰富的数字资源等有利因素,为图书馆拓展知识服务范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小型图书馆技术力量及馆员的知识储备等距离高质量知识服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但技术革新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图书馆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对图书馆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馆员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
“超学科”来啦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